剑桥妈妈谈国际学校家长”自救”守则

在不久前推送的“这一年,我和考入剑桥的女儿过了一个丰富到爆炸的间隔年“这篇文章的结尾,作者提及与女儿在一起的珍贵回忆,在今天的文章里,作者结合养育和陪伴两个国际学校孩子的经历,梳理出一些自己的经验和感悟,字里行间娓娓道来,值得借鉴。

身为“资深二胎”家长,不少朋友询问我选校的事。我的两个孩子在不同年纪进入国际学校就读,所以我也面临过不同教育体系的迷惘。孩子绝非送进学校就快乐地一路成长,父母更会面临许多外人无法体会的纠结。所以家长很需要一些心理上的装备,特别是如我一样并没有在海外求学的经验时。所以我想分享一些个人的经验和感悟。

文 | Vinnie
编辑 | Emma  图 | Pixabay.com

 


# 关于父母 #


01  想通一些事才能放过自己与孩子~

我曾经是一个贪心的妈妈。希望孩子既能讲流利的英文,同时也有很好的中文根基; 希望孩子五育并重,骨子里却又秉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后来我发现有一些是无法并重的

拿中文来说。我不否认有双语并驾齐驱的孩子,但那不是我家的。我花了很多精力“威逼利诱”孩子学习中文。对老大,我买过大量希望他感兴趣的中文书,最终在诱使他读完全套金庸后放弃。不过这至少让我知道了他有基本的中文阅读能力。但对于英文算母语的老二来说就是一条辛苦的路,从学习拼音开始一路追赶到可以读写文章,这中间的过程一言难尽。最难的不光是在他们掌握学校的课业外再挤出学习中文的时间,而是该怎么让他们信服中文是王道这件事

同样的,我也曾炫目于学校丰富的各类活动,但当孩子上台领的是运动或服务奖时,我的眼角会偷瞄拿学术奖的孩子;我希望孩子身体健康,但当他们参加校队,有了十分频繁的课后训练时,我又会很挣扎;我希望孩子接受多元的教育,却在孩子周末或寒暑假没有功课时徒呼负负。

我知道很多父母和我有一样的纠结,就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最终放我自己与孩子自由的其实是一个简单的观念——时间花在哪,收获就在哪。我没有办法要求孩子兼具两种教育的优点,既然择其一,那就信任学校的安排。想通这件事以后,我彷彿被打通任督二脉,开始变得轻松起来。

02  想清楚自己的定位

学校有很多活动。从慈善,文化,到社团成果展,如果参与运动,还有众多的比赛,要是再加上班级活动,真的是不胜枚举。家长该扮演什么角色呢?当然首要考虑自己的时间、精力与兴趣,同时孩子的期望也需要被适度的被满足。

通常年纪越小的孩子会越期望家长到场。无论是去班级讲故事、准备点心或是担任义工,一个兴奋到远远朝你飞奔而来的小身影会让你觉得一切都值得。但不可讳言的,这也是属于家长的社交圈,即便有社交障碍及语言结巴如我,也需要选择适合的圈子参加。除了这是无可避免的环境外,也因为每一位家长都是宝藏。他们可能会观察到你孩子的某一个方面,然后与你进行宝贵的经验交流,这些对于我都是很重要的学习。

等孩子大了,在校园看到我时会投以我“误入禁地”的眼神。这时也不要玻璃心,他们就是长大了,好好做好自己在校园的任务就好。

03 保持开放学习的心

学校游泳教练曾对家长表示:“你们惟一要做的就是当啦啦队员,还有比赛前把他们喂饱。至于他们该怎么游是我的责任。”后来这段话被我奉为圭臬。简单来说就是各司其职、尊重专业。教练还神补充一句:“如果你真的管不住自己,还可以选择跳下去和他们一起游!”我觉得这话实在太传神了,可以送给一切忍不住想越权指手画脚的家长。

我也在认识一位家长多年后,才惊讶地发现他曾是美国国家代表队的选手。因为他总像我一样,在比赛时默默地帮助计分,做些义工的工作。他把女儿的训练交给教练,从未插手,这让我看到谦卑与尊重。如果他依仗自己的能力出手干涉,孩子势必面临“多头马车”的指令而无所适从。这些例子告诉我只要保持一双观察的眼睛与开放的心,到处都是我可以学习的对象。

04 学习谦卑与放手

选择国际学校,意味着有很多科目父母都插不上手。例如数学,同一个题目老师有很多教法,几次下来后为了避免混淆,我决定收手。当课业遇到问题时,我都鼓励他们去找老师或请教功课好的同学。老大几乎都是这样搞定。老二不爱开口,所以都是自行上网找答案。还好这个原则定的早,因为后来他们选修了西班牙以及法文,是我怎么也教不来的领域。

但我也会让他们知道,我会努力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当他们真的都解决不了时可以来找我,这表示或许要考虑找家教。幸福的是他们几乎都没有走到这一步,也培养了遇事练习自己解决的能力。

05  终极挑战~送孩子高飞

家长的终极挑战就是送孩子出国。无论是去读住宿学校,或是最晚高中毕业出国,这几乎是一条无可避免的路。除非有家人在旁照顾,不然父母必然会面临刚开始分离时的紧张与接踵而来的失落,现在的我正处在这样的空巢期,还在调适中。

 

# 关于孩子 #


01  不同的适应

我的孩子分别在小学三年级与幼儿园开始就读国际学校,所以他们在适应上分别有不同的表现和需要。

先提老大。国际学校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充沛的present经验与写报告的能力,相比之下,刚入学的老大吃尽苦头。他得先把题目翻成英文,然后把答案用中文想好,再转成英文,有好一阵子他写功课要到三更半夜,泪眼汪汪。

老二在入学时当了几个月哑巴。但毕竟因为加入的早,她按部就班地学习,很快就适应了。可是随之而来新问题是我不得不面临她不想说中文的习惯,努力很久才改掉她在家里讲英文的习惯。

不同时期入学都会面临挑战,想明白,就只需要在辛苦的路上陪他同行就好。

 

02  朋友圈

从没想过我的朋友会对孩子产生压力。朋友中不少人的固有想法是国际学校的孩子很轻松。在课业上学校的确采取渐进的方式,但压力会随年龄逐步加重,到了高中,一样面临巨大的考试任务外加申请学校的压力。所以当我的孩子面临“你是不是都没有功课”这样的问题时,会有不被理解的感受。

当然这些叔叔阿姨朋友们不常在身边,家人的想法才是影响最大的。父母应该扪心自问,是不是也从心底认为孩子比起其他人“好命很多”?果真如此的话,可以想想当初送孩子来国际学校的初衷,同时了解一下考试内容。这点是我儿子下的狠招。有一天他默默递来一份考卷要我做答,写到汗流浃背又得到超低分之后,我从此闭嘴。

孩子的朋友圈是另一个挑战。如果孩子中途转学,他们可能和原来的朋友渐行渐远,因为他们有不同的假期与校园生活,共同的话题会变少。另外他们在学校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不少X二代。截然不同的生活也可能让孩子陷入困惑。老二的幼儿园同学拿着iPad时,她也羡慕过;而我也亲眼看见老大在同学的生日派对上,因为别人的礼物太豪气而藏着自己准备的礼物不敢递出手。这时不该怪他们虚荣,试问相同状况下,又能有多少大人心如止水?这种情况下,我会告诉孩子我信奉的金钱观与价值观,慢慢引导他们从中悟出自己的道理。

03  一直道再见

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有不少是随着父母工作外派到中国的。而他们常常在家长合约到期后随之离开。好处是孩子在不同国家都有朋友。不过大孩子才能享有这个福利,因为年幼的孩子并不懂得如何维系远距离的友情,这导致他们在频频道再见中面临没有发小的状况。

每一个学期末都有学生或老师要欢送,我常常为此哭红眼眶,或许是有一股今后天南地北难再见的伤感吧。

 

04  离家

孩子的终极挑战是申请学校然后振翅高飞。不管孩子多么渴望自由,心里都会带着一丝恐惧。他们从此要独自处理所有的事,面临截然不同的文化,甚至是在国内从没遇到的种族问题。所有的挑战会在下飞机那一刻开始发生。

这是一条兴奋中带着紧张的路,父母能做的就是预备。预备好孩子的处事能力、建立起他们遇事会主动寻求帮助的信念感,然后给予信任,同时放手。

我相信所有父母都一样,为了孩子殚精竭虑地规划未来。但父母给予的家庭教育、三观的建立、特别是爱的连结,这些真的比什么都重要。能近身教育与影响孩子的时间太有限了,我们一定要把握机会,抢在世界影响他们之前传递所有我们能给的价值观。这一点或许无关是否在国际学校读书,但真的是为人母二十多年后,感受最深的体会。

— END —


菁kids上海
国际教育 | 家庭生活 | 社区活动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