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佳莹
图|pixabay、unsplash
近几年,随着如NSDA(The National Speech & Debate Association)、WSDC(World Schools Debating Championships)等赛事的兴起,辩论几乎成为国际/双语学校学生“标配”的课外活动之一。
诚然,参加这样一项对语言与逻辑能力要求极高的活动能为升学加分,但更多的原因在于,不少家长开始重视起“沟通”这一必备的社会技能。辩论可以成为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们重要的表达出口;可以调动别人的情绪,甚至左右他人的想法;当然,也需要孩子们尝试理解他人,进行辩证思考与反推。
对于这项“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永远的答案”的活动,SpeechCraft说匠创始人温庆霖老师将其比作通关游戏,刺激的地方在于,辩手们永远都在尝试怎样的内容与表达才能令更多人接受。
>>> 辩论究竟适合哪种性格的孩子?
>>> 从新生菜鸟到成熟的辩手需要经历哪些难关?
>>> 辩论能为孩子带来哪些收获?
关于这些问题,温老师分享了他的看法。
对于内向的小孩来说
辩论不太是个挑战
时常与辩论被放在一起比较的活动是演讲,尽管两者看起来似乎都对外向的孩子更为友好,但对内向的孩子而言,前者要容易得多。演讲舞台上只一人站在正中间,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演讲者身上,压力过大,而赛场上的辩手就像考场中的学生一样,按照步骤来达成目标即可。
“辩论很像给小朋友一根拐杖,在他没有办法独立行走之前,他会高度依赖辩论技巧与老师设立的条条框框,但在他相对独立时,就可以把拐杖丢掉,走出原创的可能。”温老师说。
但如果一定要为辩论设立一个心理条件,他认为,辩手需要非常能够接受挫败。“因为这原本就是一个会令学生不断挫败的活动,他们可能输,甚至输得非常惨。”
他曾在一学期的课堂上给表现优秀的学生分发贴纸,学期结束后,有学生集满了贴纸,也有学生仍是空白,家长甚至私下找到他,希望他能够将贴纸发给孩子,却遭到了拒绝。
“辩手需要能够面对挫折。内向与否反倒不重要,因为站到赛场上,所有人都能选择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扬长避短。规则允许他们充分发挥,属于自己的时间别人抢不走。”温老师说。
辩论的前提是学会说话
辩论的学习分为两大模块——内容和技巧:
内容即打辩论时所需的论据支撑,大多是社会的基本运作原则,包括政治学、哲学、法律、经济学等社会类学科知识的学习;
技巧即审题时如何解剖题目,思考时如何辩证地看待问题、比较不同论点,表达时怎样组织语句的结构、倾听时怎样分辨、归类不同内容。
温老师认为,辩论内容难度过大会劝退许多刚想要尝试的孩子,但通过上课、看书、看材料,孩子们总能上手。从国际关系、国际组织的运作、法律存在的合理性,到女权运动、扶贫等内容的学习,这样的准备大约需要3-4年时间。
但技巧才是更大的难点。辩论赛场上的语速约为130词/分钟,语速飞快的情况下,孩子们需要倾听、速记、理解别人的论点、形成自己的思路,以模块化、结构化的语句表达给评委,技巧的掌握显然相当具有挑战。
针对年纪较小的孩子,温老师更注重技巧的教学,“我们给孩子更多的是一种辩证的能力,而不是内容的积累。辩论的前提是让孩子学会怎么说话,这不同于一般的聊天。”
单以论点来举例,一个论点被分为三大模块:你的论点是什么、为什么这个论点是正确的、为什么我们要在意这个论点。在没有学过辩论的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会聊到前两点,但辩论会强迫孩子们去思考第三点。
以“应不应该禁止抽烟”的正方为例,前两点即“应该禁止抽烟,因为抽烟有害健康”,随后列出研究数据。但事实上,有害健康的事物非常多,为何把抽烟单拎出来?它和其他事物的差别究竟是什么?这才是辩证思维,也是温老师对处于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强硬要求。当这一思维模式成为习惯,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探索需要深究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内容才会被叠加进去。
打辩论的人不太会是杠精
经过课堂的学习、比赛的打磨,成熟的辩手会对数据、证据、论据较为敏感,说话时逻辑性、结构感强,处理信息的能力强,将论据、论点自动归类,保留重点、滤去废话,形成条件反射,因此高效的沟通成为了他们的标记。
近几年来,热门辩论综艺的播出将这项活动带回大众的视线,看着节目中正反方的互相厮杀,观众们大呼过瘾,但辩手们咄咄逼人、一针见血的形象也令观众们产生了疑惑:现实中的辩手们也这么爱杠吗?
事实上,在设立辩论题目时,所有辩题都需经过测试,确保正反双方均有话可说,从而避免出现一方亮出论点后,另一方哑口无言的局面。辩论正反方的选择并非是让辩手选择自己的立场,而是更全面地了解为什么对方能持有他们的立场,对方考量的合理性是什么。“辩手们与其说是调整自己的思路,不如说需要掌握全局观。”温老师说。
优秀的辩手们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拥有成熟的思考能力后,他们只会在了解事物多个维度的前提之下,才做出评估——因为深知立场太易被反驳与推翻,他们从不轻易表达立场。
因此,辩论也在孩子们身上刻下了“较保留,不激进”这一层印记。
划出100个小时来备赛
10-12月正是辩论比赛最为密集的时段,温老师的学生们都已开始筹备起自己的辩论稿。他时常与学生和家长说,“准备一个辩题,除了上课外,还要划出100个小时来练习”,包括找资料、消化材料、读稿等赛前准备。温老师也做足了功课,带领学生们分析辩题,帮助他们了解辩题相关概念。
如最近在准备的辩题“国家应不应该对制药行业进行价格管控”,辩题涉及制药公司的运营成本、盈利诉求、资本如何进入制药行业、为什么1元的投资要求20倍的回报等,温老师需要将相关知识点,及其背后的逻辑教授给孩子们,他们才能明白辩题存在的意义。在此基础之上,学生们还需准备素材、搭建逻辑。温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并非吸收特别多的内容,而是只站在自己的领域上,站得非常稳,不被驳倒即可。
但不同比赛的准备过程也不同。参加即兴辩论比赛的学生在比赛前15分钟才能获得辩题。15分钟的备赛时间里,他们不能上网搜寻,也不能查阅电子版资料,他们有的就是纸、笔和自己的队友。辩题可以很简单,如“应不应该禁止学校对生源的筛选”,也可以很难,如“美国应不应该停止对沙特阿拉伯的武器销售”。这样的赛制考验了学生平日对时事的关注以及对内容的解读能力,他们的备赛过程就是日常的每一天。
从领跑变成陪跑
在温老师看来,辩论和篮球、足球一样,是一个强调排兵布阵的游戏,因此,孩子们的心理素质十分重要。令温老师印象深刻的是去年的某场线下上海赛,半决赛时他临时想出了新打法,于是将孩子们聚在了一起,将打法告诉孩子们,随后就离开了。
仅仅5分钟的讲解便要直奔赛场复制粘贴,对于学生们而言是一件极具困难的事,这意味着推翻已经准备了三、四个月的辩论稿。“但有些学生就是能够做到,他们能够明白调整的原因并瞬间使用。当我看到自己的想法在台上通过小朋友演绎出来,感觉特别过瘾。”
直至现在,说匠的老师们还会参加比赛,不仅是跟成人打,还会和孩子们打。考虑到评审心中对小选手的同情分,老师们也会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面对最终失败的结果,而学生的目标则只有一个:我要打败老师。
温老师认为,这是说匠的老师们在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事情:带着孩子出去比赛,让孩子不只跟同龄人同台,而是小学生和初、高中生对打,初、高中生和成人辩手对打。也许在初中时,孩子们就能亲历世界级的讨论。
事实上,温老师的母语是中文,而他的学生中有许多以英语为母语,在语言方面,学生更占优势,“在这条路上,他们将发现的、他们将了解的,会比我们更深刻。他们很快就会超越我。”温老师笑着说。
— END —
菁kids上海
国际教育 | 家庭生活 | 社区活动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