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儿大避母、女大避父”,这恐怕是民间对于性教育最浅显易懂的说法之一。在孩子达到一定年龄之后,家长和孩子间尤其是异性家长要建立起一定的界限,健康表达对孩子的爱,才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和性价值观。
文:Daisy 图:Pexels
异性父母该不该如此亲密?
不久前,香港影星李嘉欣发在个人微博的一张照片引起一场轩然大波。照片中的李嘉欣身着比基尼,躺在游泳池中漂浮的彩色泳圈上,与一名男子拥吻。恰逢七夕,本以为这是一张普通的情侣秀恩爱照,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与李嘉欣做出如此亲密动作的男子竟是她8岁的儿子!
像李嘉欣这样的父母与异性孩子之间过于亲密的举动在明星之中并非个例,贝克汉姆与8岁的女儿小七、胡军与14岁女儿九九也曾被拍到嘴对嘴亲吻照,每每在网络上出现类似照片,都会引起一番热议。
父母与孩子之间表达爱意的行为如拥抱、亲吻、吸吮母亲乳房、与父母身体的亲密接触等是非常自然的,但这些行为也与成年人男女肌肤之亲的行为相似,虽然行为的内涵不相同,父母会认为与子女的这种身体接触是非常纯洁的,没有“性”的意味。然而,孩子在与父母身体的亲密接触中获得了全身心的满足,并学习到了与相爱的人身体亲密接触的方式。在体验快感和学习接触方式中,孩子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中,父母自然成了孩子第一个情欲对象。
在两岁以前,幼儿的情欲对象主要是母亲。两岁以后,男孩对母亲更依恋,女孩开始依恋父亲。在2-6岁期间,儿童的情感在经历恋父恋母的过程中,还会经历与同龄人“恋爱”的过程,通过同伴间的过家家、结婚生孩子等游戏让儿童的情欲选择逐渐向同龄人靠拢,这是儿童脱离恋父和恋母的萌芽。6-7岁以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对家庭和夫妻关系的认识、父母的教化、孩子的性伦理道德观逐渐发展,情欲目标渐渐脱离家庭成员。在青春期的择偶中,个体完全脱离恋父恋母,选择家庭以外的人作为情欲对象。
科学研究表明:3-5岁是孩子性别意识发展的敏感期,精神分析学派称之为孩子性心理发展的阶段。大部分孩子在这个年龄段都会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异性之间身体结构上的差异。即从孩子3岁开始,便是“儿大避母”的最佳时期。
在这个年龄段,不管是同性还是异性父母都应该避免和孩子有“性意味”的互动,比如亲嘴,而应多引导孩子用其他方式表达爱,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建构起身体隐私的界限。
8-12岁,青春期,这个年龄的孩子性意识萌发,过度亲密对成长的危害极大。曾经有位母亲每晚都与儿子同床而眠,儿子在入睡前还必须摸着母亲的乳房,这样的行为一直持续到他13岁。当从同学那里获取一些性知识之后,儿子便对自己以前的行为产生了厌恶和恐惧,进而产生了性罪恶感,需要求助心理医生。由此可见,帮助孩子脱离将母亲身体作为情欲对象是在帮助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母亲不能够以牺牲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来维系母子的亲密关系。随着孩子的长大,母子关系、父女关系的亲密更应该体现在精神上的沟通和支持,而不是身体上的依恋。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举止过于亲密,超过了正常的表达“爱”的范畴,很容易让孩子对身体界限感的认知模糊化,因此导致的严重后果可能是即便性侵犯正在发生,他也无法分清“爱”与“伤害”,甚至不会有任何的反应。
去年8月,南京火车站曾经出现一起猥亵小女孩的事件。20岁左右的哥哥在公共场合,把双手伸进12岁左右的妹妹胸前进行猥亵。妹妹是这个家里的养女,面对哥哥的行为,她全程无反抗,而身边的养父母,也是一脸漠然。据邻居说:“他们家就那样,平时也不注意这方面,偶尔去他家串门,小姑娘洗完澡都是光着屁股在家里跑的。”
正因为在小女孩的认知里没有“身体界限”的概念,也不知道这样的身体接触已经对她造成了伤害,所以哥哥才一次次得逞。如果连家长都界限模糊,又怎么指望孩子去辨别什么是越界行为呢?
异性父母的陪伴不可取代
然而矫枉无需过正,异性父母与性意识萌发的孩子之间建立起界限感并不意味着就此要与孩子变得疏离,异性父母的陪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仍然是不可忽视的环节,也有很多不可替代的好处。
被誉为“中国性教育第一人”的著名儿童与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家胡萍在其所著的《善解童贞》系列丛书第三册中曾经这样解读:
“恋父恋母是儿童早期情欲发展的重要经历,其积极意义在于:其一,儿童在恋父恋母的情感中寻求着异性情感和性欲的双重满足,这种满足使儿童将精神和身体与爱恋对象结合,这是个体在发展自己身心合一地爱恋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基础,是为成年后进行物种繁衍的早期准备。其二,女孩恋父和男孩恋母是孩子性别意识和性别角色发展的基础,女孩通过父亲了解男人,也体验被男人宠爱的幸福和快乐,通过学习母亲的行为,在爸爸这个男人面前塑造自己的“女人味”。男孩通过了解母亲而了解女人,体验与女人相爱的感觉,通过学习爸爸的行为,在母亲这个女人面前塑造自己的“男人味”。在这样的过程中,男孩和女孩认识和发展着自己的性别角色。孩子情欲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脱离恋父恋母的过程,使孩子的情欲脱离父亲或母亲,以保证人类物种的健康繁衍,这个繁衍法则成为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而维系至今。”
孩子在与异性父母的相处过程中更易于敞开心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一般来说爸爸哄女儿开心、母亲开导儿子,这样的组合孩子更喜欢,也更愿意把心中的秘密说出来。从心理学上分析,这是异性之间的一种默契。所以在孩子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异性父母出面沟通会让问题更容易解决,因此在精神需求方面,父母完全不用刻意避嫌。
另外,在与异性父母相处和沟通的过程中,更易于培养孩子全方位思考的能力。比如爸爸是站在男性角度考虑,在沟通时会将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女儿,可以减少女儿的犹豫和善感,会让女儿更豁达;而母亲则是站在女性的立场去分析,因此在和儿子交流时,能够避免儿子一味蛮干,会让儿子变得更加善解人意。
归根究底,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在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对于孩子来说,懂得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懂得自己与父母的身体界限,是健康亲子关系的基础。
建立亲子之间的界限感,该怎么做?
- 0-3岁,在换衣服、洗澡、上厕所的时候潜移默化为孩子建立身体隐私概念。
- 孩子3岁后,尽量和同性家长一起洗澡,或让孩子学习自己洗澡。
- 家长以身作则,杜绝身体越界伤害。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