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封面故事,我们采写了几个和校园公益相关的故事。
文 | 闻琛
《菁kids》上海版 主编
每次新年来临之际,总会让人产生无限憧憬。在空白的行事历面前,那些想做又没来得及做的事儿又都活泛了起来,比如——做公益。
在做这期杂志之前,关于“慈善和公益”,我能想到的就是光鲜亮丽的慈善晚宴、各种高大上的基金会、NGO组织等等。但是当我们把视线投注到国际化学校的校园,发现其实参与公益的维度可以非常多元。
本期封面故事,我们采写了几个和校园公益相关的故事。尚在读小学的张梓溪同学,从小就跟着妈妈参与“免费午餐”公益项目,如今已经能在学校老师的支持下,组织策划一个小型的义卖募捐活动,为公益项目筹措资金;
从张梓溪3岁开始,她们一家人就形成了一个特别的“传统”:溪溪每年的生日都简单过,把买生日礼物的钱和一部分零花钱捐给“免费午餐”公益项目,让更多的乡村孩子可以吃上免费午餐。每年生日时的爱心捐助成了溪溪最暖心的生日礼物。而在9岁生日时,她还做了一次特别策划——在学校举办一场大型义卖会,所得钱款全部捐给“免费午餐”项目。
已是高中毕业班学生的Cindy,也是从小在父母家人的耳濡目染下开始接触公益,高中期间成立社团、发动整个学校社区帮助心脏病患儿,“是否有公益社团”已成为她选择大学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今年夏天,长宁国际学校12年级的学生Cindy,与她的团队一起为上海心连心公益基金会一位患有心脏病的孩子筹得了3.5万元的手术款,让孩子得到了及时救助。这次募捐活动从筹划到执行历时两个多月,不仅让一颗小心脏得以继续跳动,也让一个家庭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同时,它还唤起了上海多所国际学校师生和社会机构的公益热情,以众人之力帮助更多亟待被救助的孩子。公益,不在于捐了多少钱,而在于唤起了多少人的爱。
一群年龄跨度从幼儿园一直到中学的孩子,排了一出以校园霸凌为主题的戏,他们不仅自己在排戏过程中获得了成长,还把演出的票款所得捐赠给了公益机构。
2019年9月,离电影《少年的你》上映还有一个多月。在上海德威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浦东)的剧场里,一出同样以“校园霸凌”为主题的英文儿童舞台剧《钟馗》正在上演。钟馗——这位中国民间传说中能打鬼驱邪的神,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他的出场,是为了告诉正处于是非观建立过程中的孩子们,“面对霸凌,要学着以沟通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拒绝以暴制暴”。十几名4-12岁的小演员在台上各司其职,台下掌声雷动。 演出结束,4万元票款收入经由学校慈善部门捐赠给Shanghai Healing Home和嫣然天使基金,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
义卖、演出、陪伴、盖房子……国际化学校的师生、家长正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公益与慈善活动中。
怎样才能更卓有成效地做公益?
我们特别邀请了资深公益人、负责复星基金会“青少年社区志愿奖”评选的张翼飞先生,给出他的建议。在他看来,多了解借鉴国外成熟的公益组织的经典案例,试着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与他人协作、共同去解决问题,是刚刚开始接触公益的中学生们可以遵循的学习路径。而他尤为强调的,是“从身边小事”做起。
2017青社奖“杰出志愿者”孙烨——为爱捐发,关爱癌症脱发者
本期“慢教育”聊的是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话题:家长该以何种方式、多大程度上介入孩子的学习?作者一清分享的是一名学生做泥塑的故事——因为害怕家长的负面评价,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做自己的作品,并因此感到沮丧和挫败。
这并非特例,事实上,因为高度关注孩子的“表现”、注重最后出来的那个“结果”,作为家长的我们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侵入了本可以让孩子慢慢探索、试错的空间,打乱了孩子固有的成长节奏,并使其因为达不到高标准而失去自信。在孩子教育这件事上,后退一点点,也许并不是坏事。
本期“家庭旅行”,我们将跟随Riya一家前往加拿大纽芬兰,徒步、观鲸、观鸟,在与大自然的互动中收获惊喜;
在“超·爱生活”中,作者顾佩超历数了她这些年入过的厨房小家电的坑,件件亲测,句句肺腑,供大家参考。
新的一年,总会有新的挑战在前方等待。怎么处理和自身、和他人的关系,并做出负责任的决定?从关爱他人的公益,到爱自己爱家人的旅行、生活,其实我们一直在探索中学习——尽管不是从理论层面。希望菁kids能在新的一年里带给各位更多与教育、亲子、生活方式相关的有价值的内容。
怀揣着爱,祝我们大家新年新气象!
-End-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