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学校的时候希望有校车,然后问题来了……

学校需要更加重视校车文化建设和管理——毕竟,这是小家伙们独自应对的第一段路。

文 | Emma   图 | Unsplash


“一年级的小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小美眉跳芭蕾……”

上个月,刚刚当了两个月一年级小豆包的儿子,一天晚上刷牙时,含着满嘴的泡泡欢快地给我唱了上面这首“歌谣”。

当时听完我一脸懵,唯恐自己听错了,便又让他唱了一遍,结果证实——并不是我的听力出了问题。不仅如此,小家伙以为我对这首歌谣很感兴趣,紧接着又给我唱了一首,很长,具体内容记不清了,只记得最后一句里面有个词——小蜜。

这回我可不敢再请他唱一遍了,我十分确定自己没听错。

我扶着墙缓了两秒,假装镇定地露出一个“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表情,随后揣着一脑袋懵把小少爷请上床,讲了故事,关了灯,以风速跑到娃爸面前,跟他说了这件事。

我紧张,是因为这时离开学才两个月而已。

然而娃爸听完,轻描淡写地说,有可能就是觉得押韵吧,才一年级,或许对大哥哥迷之崇拜,所以就学了,还挺自豪,他肯定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

可我还是紧张,老母亲总是相对敏感。

第二天,我到办公室跟妈妈们交流了这个问题,结果,分别来自长宁闵行静安徐汇和浦东的妈妈们听完都大笑——

我家的也唱啊!

我家也会,早就学会啦!

没什么,朗朗上口而已,他不见得明白意思!

一阵一阵的,过一阵子他们没兴趣了就不唱了!

哦,敢情全城坐校车的小学生几乎都会呀!

还有一位妈妈更会宽慰人:等到孩子聊sex你再紧张也不迟!

……

听完以上,我知道的确是我多虑了!

不过,这件事倒是引发了大家对校车这个连接家校的特殊工具的更多讨论。

 

01 学校和家庭之外的“小社会”

坐校车的孩子,每天至少有半小时是在校车上度过的,有的孩子会更长。这个移动的小空间是在自己班级和家庭之外的另一个环境,既不受班主任直接管理,也不在家长的掌控范围之内。它好比另一个小社会,十几个座位,可以实现跨年龄、跨文化的自由交流。

通常提起校车,我们的第一感觉是——放心。因为总觉得校车由学校管理,没啥好不放心。然而事实是,车门一关,车轮一转,家长的手还真伸不到里面去。对于我这种娃刚刚上一年级的新手小学妈妈来说,每天早上把娃送上车,看着校车远去,渐渐地越变越小,直到那背影变成街道上小小的一抹黄,才深觉:这辆远去的校车承载了自己太多太多的牵挂。

这段路,完全要靠孩子自己。

听完孩子唱这首“歌谣”的第三天,焦虑还是挥之不去,我又跑到家长群里和妈妈们聊了这个话题,结果发现,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在操心,“校车安全”是很多家长都在关注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安全,可不仅仅指行车安全,这段路上有可能发生各种令家长意想不到的事。语言暴力、行为暴力、不良文化……很多事情,此时此刻,就发生在身边。举些例子:

语言暴力——被高年级学生骂、被起含有歧视含义的外号;

行为暴力——上车时集体踩踏一名低年级同学的水杯;被扇耳光;

不良文化——一些调皮的孩子在车上肆无忌惮传唱黄色段子,满嘴污秽言语;高年级孩子教低年级孩子考试作弊方法;还有类似本文开头提到的没什么营养的“歌谣”。

 

 

有的妈妈很头疼,家有二宝,小的还没上学,老大回来唱这些“歌谣”,都被妈妈明令禁止,不然老二很快就学会了,还没上学呢就满嘴乱七八糟了。不管明不明白其中意思,听上去都不美好。

还有的孩子回家问妈妈,“F”word是什么意思,“竖中指”又是在干嘛?

还有一些孩子是保姆接送校车,因长期被语言暴力欺负,家长在这方面的参与又不多,久而久之对此变得冷淡,到最后可能选择受了欺负也避而不谈。

……

一言难尽的校车文化,的确让很多家长头疼。

有的家长让孩子坐校车,初衷是看中校车上多出来的一点社交时间,但相比于社交文化上的“漏洞”,最终还是选择放弃。这还好,起码家长可以自己接送,有得选;而对于另一些校车是“刚需”的家长来说,当校车文化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又该如何抉择呢?

02 校车管理反映学校管理

到底该不该坐校车,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相信很多有校车需求的家长在择校时,一定会问一句:有校车的吧?但是,有多少家长会再追问一句,校车文化怎么样?跟车的是校内专职老师还是委托校车公司指派的阿姨?车上放的是交通广播还是流行音乐?能不能举个例子,学生遇到冲突,跟车老师一般如何解决……

如果,提供校车是学校设施里其中的一条可选项,那么,校车文化就应该和班级文化、学校文化一样,必须是有一定标准的、可供家长放心去勾选的,而不是尝试后再决定是继续还是放弃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学校对校车都管理不善,家长还是相信学校在校车这件事上是花了大力气的。

有妈妈分享说,自己孩子学校的校车老师管理就很严,如果孩子说不好的词汇,会立刻制止。校车上如果发生肢体冲突,也会立刻反馈给班主任,该给warning的毫不手软。

还有的在管理上做得比较细致,比如会安排跟车的专职老师,而不是社会上聘请的毫无教育经验的阿姨。车上也会选出几位同学当车长,这样一来,不仅当车长的同学能自我管理,也能辅助老师管理其他同学;同时校车上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不能吃东西、不能大声交谈、可以看iPad,总之不能影响其他同学。

有的家长很盼望能有校车实时监控,但实施起来却有难度。不光是成本增加,在摄像头下工作,对司机和跟车老师来说也并不人性化,这又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了。能通过校车APP实时看到校车开到哪儿,已经算比较高级了。没有实时APP可以查看的家长,特别是低年级家长,有的会放一块智能手表在孩子书包里,只为了看一眼孩子到哪儿了。

03 小事情、大问题

校车文化现状如此,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有些家长很赞,平日里注重和孩子的交流,听到类似本文开头提到的“歌谣”并不会慌张,而是会借机和孩子讨论下内容,判断孩子是怎么想的,再有针对性地引导;

还有的家长当听到孩子说到类似“F word”的时候,会明确告诉孩子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代表恶意。与其让孩子从别人哪里得到不一定靠谱的答案,不如家长直截了当做这个“老师”,毕竟,这也属于教养的问题。

 

 

比起自己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家庭,坐校车的小孩的确在多了一些社交时间的同时,也和父母少了一些亲子共处的时间。从长远看,这并没什么不好,孩子总是要走向社会的,校车,作为还不那么脱离学校与家庭的一个特殊的“小社会”,让孩子体验也好,当成过渡也罢,只要学校管理得当,家长多多关注,总是利大于弊的。

正如一位家长所说,孩子们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那些我们大人看起来不太好的东西,当成预防针,及时予以引导,同时教给孩子如何应对,甚至如何求救,远远好过于抱怨

而作为学校,既有义务保证校车安全,也需要把关注点多放在校车文化建设上。我们虽然不能凭几个例子以偏概全,但小事情常常反映大问题,学校需要更加重视校车文化建设和管理——毕竟,这是小家伙们独自应对的第一段路

-End-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