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o这样总结自己在常熟UWC就读的经历:“在多元的环境里,我们诞生了全球公民意识,有问题不再等着别人改变,我们会自己采取行动。”
文:李佳莹图| 学校提供
如果要给UWC(United World Colleges,世界联合学院)的学生画个像,“热情”“实干”“勇于变革”无疑是最能体现其特质的几个词。1962年,当Kurt Hahn博士提出要让“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优秀青年汇聚在一起学习、生活,以增进国际了解、促进人类和平”时,上述特质便已经根植在了UWC的基因中。
2016年初,正在为寻找一所心仪高中而四处奔走的Coco,来到常熟UWC参加招生面试。常规的笔试、面试之后,是小组活动环节,Coco与几位同去面试的学生被分在了一组,玩起了一个名为“牧羊人”的游戏:团队中有一人扮演“牧羊人”,只能通过吹哨子的方式指引由其他同学扮演的看不见路的“羊”进入“羊圈”中。怎么才能达成目标呢?他们展开了热火朝天的讨论,但最终只有一只“羊”被赶进了“羊圈”——完成度显然不算高。但从天马行空到具体落实、经历过分歧与妥协,Coco豁然开朗,也从中领悟到了合作与沟通的重要性。
说起为孩子选择UWC的原因,Coco的妈妈Wendy提到,孩子十岁之后几乎每两年就会跟随家庭在国内外来回迁移,每一次都需要去面对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随之而来的语言、文化和习俗的差异非常考验跨文化理解和相互尊重的能力。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知道了常熟UWC,经过之后的深入了解,Wendy意识到,学校所注重培养的能力也正是她希望Coco能具备的。于是,Coco便顺理成章地选择了入读常熟UWC。
在UWC的三年,如同面试日一般,每天都有不同的环节在考验着Coco和她的同学们。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判断一所学校“好不好”,我们通常会从环境、师资、课程、课外活动等多个角度去考量。常熟UWC不仅有完美融合中国传统建筑哲学和新兴科技的“大楼”,更有来自全球各地、有着丰富经验和开放心态的“大师”,课程则采用以培养全才为目标的IBDP体系。但最能体现UWC创立初衷、也最能确保UWC毕业生能在高中和大学间无缝衔接的,则是这里丰富多彩的旨在培养各种能力和软实力的课外活动,这也是UWC体验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IBDP有六大核心模块,其中一个模块便是“CAS”(即Creativity、Activity、Service),中文通常译为“创造、行动、服务”。在常熟UWC,它有一个更能体现中国文化基因的名字——知行,语出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知行”由中国文化、青年领导力和环境保护这三大支柱构成,目的是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和建立的价值观运用于社会服务中,发展至今已有80余个项目。这里的每日课表从下午三点半开始就全部留白,在此之后一直到熄灯前的时间全部由学生自己安排。
作为一所地处中国的世界联合学院,常熟UWC开设了不少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活动,比如体育类的舞龙舞狮、龙舟,艺术类的书法、国画、民乐、中文戏剧等。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在常熟UWC的两三年将是他们在前往世界各地高校就读前,与母语和母国文化亲密接触的最后一段时间。清楚自己是谁、对祖国文化有明确的认识,年轻学子们才不至于迷失在多元文化中。一位中国学生曾在DP一年级时成为了舞龙队队长,到了二年级还想连任,问起原因,他答道:“出国以后,我很难有机会再接触舞龙了。”
而对于外国学生而言,这也是一个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不少外国学生在体验完舞龙舞狮后都说:“中国人的活动太讲究集体合作了,一条龙需要所有人互相配合,缺少一个都不行。”书法课也深受外国学生欢迎。中文在常熟UWC是必修课,从零基础到母语水平的课程均有开设,而外国学生中的大多数又对中国文字颇感兴趣。于是学校便为他们开设了书法课,任教的则是从小习练书法的中国学生。这些“老师”深知书法入门困难,便会精心备课,也会告诉外国同学中国书法有哪些字体,不同字体通常会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在哪里,比如扇面、对联等。也有学生将古琴带进课堂为书法伴奏,外国学生们由此顿悟了古琴音乐与书法之间共通的行云流水。
青年领导力更多地体现在影响身边社区上。负责学校知行项目的冯婷婷老师说:“如果只关注学业,从没尝试过在学校平台发起一项活动号召大家,走上社会后学生也无法一夜之间变为领袖。”将艺术课带进常熟的新市民学校,是令冯老师十分骄傲的一个活动。小组成员们结合自己多元文化背景的优势,每周都会带上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和创作材料,去给小朋友上艺术课。但他们并不满足于此,经过反思,他们意识到仅仅做这些对孩子们的帮助还是有限。于是又将小朋友的作品带回学校进行二次创作,并据此设计出环保袋、笔记本等周边产品,又通过线上线下的义卖,用所得收入购买更多艺术材料,或捐给学校。这发生在小组诞生的第二年,组员们深入细致的探索正让项目变得越来越完善。
与上述几个项目一样,其他知行项目也几乎都由学生自行组织,多是两三个志同道合的学生一起提出想法,找寻实施途径,并利用课外时间去实践。做出尝试与改变时难免遇到困难,如何带领团队、协调人员分配、承担不同责任以完成共同目标等等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合作意识、领导力等就在这将想法变为现实的过程中习得了。而担任组长的同学,还会在一年任期结束时留下工作笔记、交给下一任组长并提出发展建议。
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同伴影响”塑造独特校园文化
常熟UWC要求学生们至少选择两项知行活动,但同学们实际参与的往往只多不少——不为CAS成绩,仅仅是因为“喜欢”。而出现这种情况,又与校园中的“同伴影响”密不可分。
每一学年开始时,学校都会组织一次全校性的“常熟挑战”。老师们在城中设立四个站点,每个站点都匹配相应的任务,学生们需前往打卡,最后安全回到学校。对于熟悉常熟的市民而言这几乎称不上挑战,可对刚来学校报道完的新生来说,常熟是完全陌生的地方,他们甚至没有手机,而手中经费平摊到每人头上只够吃一碗面。
陌生的环境、炎热的天气、有限的经费,如何应对挑战?学校派出了DP二年级的老生来帮助一年级与预备课程的新生们度过这一天。挑战不会顺风顺水,组里的矛盾无法避免,即便是走路或交通工具的使用、餐点的选择都可能成为一触即发的导火索。二年级的学生如何化解矛盾、最终顺利地达成团队目标便成为新生们生动的第一课。
对学校而言,筹备这样的活动承担着巨大压力,校外的不可控因素意味着前期准备时巨大的工作量,包括路线勘测、安保配备等。但这样的活动无疑又是相当值得的,高中生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身边人的“塑造”,这样的机会既能让老生们发挥领导力,也会让新生受到感染,甚至可能就此在心底默默为自己鼓劲:“我以后也要成为这样的人。”
在校期间,Coco参加了ASAP(All Students for Action Program),帮助组织每年为期九天的Mini-UWC暑期项目;也参与了TEDx,邀请不同行业的先锋人物,来到校园与同学们近距离交流;此外,她还是校篮球队的一员,与队友一起拿到了2018年的SYAC Tournament冠军。
如何平衡学术与与如此密集的活动?每学期开学前,Coco都会认真筛选值得继续参加的活动与跃跃欲试的新活动,并预估将在这些活动中投入的时间。学期中,每周她都会抽空反思自己的日程表是否健康合适、有没有需要改变的地方,并做出相应调整。日常生活中,她会提前在日历上标好所有活动时间,并安排空余时间完成作业。学校将学业、社交和课外活动的安排全权交给学生自行管理,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成为了自律的人。
结语
采访时值学校迎新日,来到校门口时,新生大多是不知所措的状态,有的甚至把行李落在了大巴上。回头想起时,二年级学生已将他们的所有行李都拿上,准备送他们去宿舍。看到这一幕,冯老师颇为感动,她仍能想起这些二年级学生初入校园时的稚嫩,而一转眼他们就已经变成了能给予他人支持与关怀的人。
Coco这样总结自己在常熟UWC就读的经历:“在多元的环境里,我们诞生了全球公民意识,有问题不再等着别人改变,我们会自己采取行动。”
-End-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