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努力到无能为力|陶太专栏

Everyone Should Keep Working Hard to Adapt to the Times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一次跨年演讲中,鼓励年轻一代,说每个年轻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机会。比如1968年,青年袁隆平正像“追着太阳的候鸟”,四处辗转,探索研究杂交水稻;比如1978年,青年柳传志在《人民日报》发表关于养猪的文章,感觉到时代大气候要变了。听这个演讲的时候,我就想,如果时光倒流,如果还可以重新选择,比如1998年,我们一拨小年轻,如果毫不犹豫地投靠腾讯,变成“钉子户”,倘若还能坚持到今天,不晓得人生会怎样?

可是我记得,那个时候,大伙儿都热衷于去外企,去大机构、大单位。那个时候,电视、纸媒都处在黄金时代。去新闻行业,当然比去互联网来得风光。当年99%的人宁愿选择一份去杂志社的工作,而不是去“鹅厂”。当年,我一个朋友一头扎入电子商务,我每次看见她,都为她惋惜,好好的人材,尽做些虚头八脑的事情。

可是,以创新为主题的新时代、新天地就这样不可阻挡地来了。不断创新,就意味着不断抛弃。1998年,我买了一部BP机,一开始是数字,后来高级一点,升格到汉显。再后来,我都忘记了哪一年,我的BP机不用了,并且尸骨无存。现在,若想给孩子讲讲啥叫BP机,估计得去专业博物馆才能找着实物了。

很多时候,会为自己这代人感慨。虽然我们比父母那代人幸运,没有经过战火蹂躏,没有太多关于饥饿的回忆,但是我们这代人,面临的不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甚至不是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是一年一个的大变局。这是创新带来的结果。曾经在我们生命里占据重要地位的,无论是人,是技术,都随着时间流逝,不可避免的物是人非,同样天翻地覆的,还有各自的命运。

在我的1998、1999年,今天的互联网大佬们还在筚路蓝缕,几乎都在盐碱地上种草。而时至今日,他们已经成为中国富豪榜上呼风唤雨的教父级人物,而互联网已经成为普通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层出不穷的社会创新、技术创新正改变着中国,也改变着芸芸众生。

例如这些年横空出世的跨界打劫式产品,让中国商界迅速改变着游戏规则的同时,更把普通中国人绑上了创新的战车。现在,如果你不用微信,不带手机出门,不上网购物,那就几乎等于自绝于中国社会。如今,每当长居海外的亲朋回国,大伙儿都会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如今应该下载安装某某APP,为了他们能够打到车,吃上饭,买到贴心尖货。

只是,创新固然可亲可敬,当创新的口号响彻神州的时候,普通人必须明白,随着大流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你,并没有因此而脱胎换骨,更不可能因为别人的创新而凤凰涅槃。

因为创新与创业,对于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就是个伪命题。

据说中国每天有一万家企业注册,但是97%都活不过18个月。创新的命运也大致如此。所谓创新,一要有才华,二要有积累。但是有才华的人从来都是凤毛麟角。而有毅力学习积累,并且能够不断颠覆自己、完成迭代更新的,更是少之又少。

一个残酷的真相是,我们大部分人,其实都是不具有创新能力的普通人。这或者会与填鸭教育模式抹煞了创造力有关,但不是绝对相关,因为即使是在一个正常发展的文明社会,有资格完成创新,领导时代潮流的人,也从来不是大多数。

与其说这是个创新的时代,不如说,这是个千万普通中国人“被创新”的时代。

倘若你经过痛彻心骨的自我反省,终于确认自己并不是“弄潮儿”型,就不要盲目去创新,否则闯出来的也不是新,只是新瓶装旧酒,对时代、对他人、对自己都是一种浪费。

譬如我自己,终于明白自己无力创新的时候,也曾经有过痴心妄想,设想过当年是否可以借力打力,比如跟准了“创新领袖”一路前行。但是普通人识别时代大势的能力实在有限。即使聪明睿智如柳传志,他很早就开始投资其它行业,但是他偏偏错过了投资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瞬间原谅了自己。因为跟对人,跟对组织,其实不比寻找婚姻对象轻松,何况是跟上那些起初看上去不靠谱的人们。

浪费了我的前半生之后,我终于对创新从无感到有感,并且有了庸俗的创新之见。

我认为,对于“被创新”的普通人来说,所谓创新,不过是尽量融入到历史潮流中去,不断自我翻新,这样,不论时代发生什么变化,都有活下去的能力。

“创新”意味着热情拥抱改变。打个并非恰当的比喻,大家都得在丛林里生存的时候,你就得成为一条变色龙。你变化的能力越强,在这个丛林中就生活得越好。能够拥有变色龙的属性,当然是努力学习的结果。再也没有比“与时俱进”更贴切的词语,每次看到这个词,我都心中一凛。一个常常保持学习状态的人,就是和时代一起进步的人,就不太会被时代的大浪直接打翻到谷底去,就总有一个抓手可以爬上历史的高速列车,不论它穿行的地方,是雨林还是荒漠。

“被创新”的时代,创新就是被学习、会学习,并且学以致用。

现实生活里,周围那些能跟上创新,不断“翻新”的人,都会对新生事物保持敏感,更愿意学习和尝试新技术。比如那些第一批开博客的人,也往往是最先玩微博、开设微信公众号、用滴滴、发抖音的人。他们更愿意与年轻人打交道,对年轻人的时尚潮流、热词、关注的热门话题,保持浓厚兴趣。

此外,适应创新的不二法门,就是要选对方向,认真努力。因为那些引领时代的“创新者”们,本身就是这个时代最努力的物种。滴滴创始人程维,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要“努力到无能为力”。倘若那些时代英雄比你有才,比你有运气,还比你努力,你又有什么理由不拼尽全力?

惭愧的是,对我来说,这个答案昭然若揭。我肯定是个还算努力的人,但很多时候,都符合“看上去很努力”的特质,比如拖延时间,比如固步自封,常常在“创新”的丛林里迷失方向,永远比别人慢一拍。如今,我学会了一个应对“创新焦虑”的办法,那就是,每当你担心自己被时代抛弃的时候,就用大棒揍一下自己,猛喝问一声:臭丫头,你有没有努力到无能为力?如果你再也不能更努力了,那就原谅自己。因为确有运气这回事,并且感恩已经既得的利益,比如身体健康,比如有狐朋狗友抱团取暖。

虽然没能成为时代榜样,但是身为“被创新”者一员,我还是清醒地意识到,我依然有权利表达我对这个时代的创新诉求,创新是为了要让社会更美好,让自己更美好。所以创新要有底线,要有敬畏之心。因为如果这个社会不美好,再多的创新又如何?

创新最需要的能力,仍然是善良的能力。

这是唯一不变的创新,从古至今。


陶太
自由撰稿人,两个孩子的妈妈,热衷写作的主妇,记录五味杂陈、历久弥新的生活。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