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孩子选择了两项可以从小一直玩到老的运动

菁kids上海5月刊《爱上运动》的封面故事关于运动,这也是家长们很关心的话题。大家都知道运动的重要性,很多家长也身体力行,有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有定期运动健身的习惯,也希望孩子能找到适合他们的运动,并乐在其中!但怎样找到合适的项目?怎样玩得好玩得精?怎样在紧张的学业中挤出时间保证基本的运动量?一旦要认真面对运动,这些就都成了问题。

为此,菁kids撰稿人克里斯耶分别采访了四组家庭,这既是“如何为孩子选择运动项目”的分享,更是几种不同育儿风格的呈现。

作为被访者中唯一的爸爸,小波爸爸那份从青春岁月就埋下的 “父子情”令人感动,那份付出时间、投入心思的陪伴令人钦佩;最难得的则是他对于“一些错误”的反思。而对于科学理性style的妞妞妈妈,实在佩服她的学习力——对于孩子各个阶段的发展规律都如数家珍。印象最深的,是她亲自帮助妞妞克服对水的恐惧的经历,亲子陪伴的核心价值应该就在此吧。而用“温柔的坚持”支持孩子突破自我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个过程想必非常需要一种“平衡”的智慧。Emma妈妈是撰稿人圈里的爱心厨娘,对两个孩子的教育也非常接地气。当大家都在选择各种西方高大上的运动项目时,羽毛球+体校的经历,也算是独树一帜了。而这种“特别”却不是刻意求之,而是家庭氛围之下的“耳濡目染”+“顺其自然”。当Emma遭遇“非议”,她可以以一个“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女儿,却仍然会去接纳与理解孩子的情绪。这一点,在我们这一代父母身上还是很难得的。对Calvin妈妈的采访,源于一次大家对于“运动如何做到坚持”的讨论中,她给出了一个看似反面的角度。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内心足够宽广的妈妈,亦如她的名字。“孩提时代的愉快选择与放弃,才能促成长大成人后的淡然与笃定,以及逻辑的独立思考。”这一句,在心中无数个点头与点赞。

——克里斯耶

 

四个家庭各不相同,但也让我们看到了几个相似的核心点——用心陪伴,学习与反思能力,给予尊重与自由,接纳与理解。这些,或许才是所有家庭需要修炼的方向,不仅仅是在运动上。

而克里斯耶的儿子Eason从6个月亲子游泳,2岁玩平衡车组建社区车友会,再到放弃运动机构回归“自由玩耍”,也走过了一段“尝试—调整—再尝试与选择”的路。我们这一代的育儿之路或许也如此,没有既定方针,只有亲自去摸索、学习、反思与调整;带着笃定又淡然的心态走下去,或许就是最好的坚持。

接下来四天,一起和我们走近这四个家庭,听听他们的运动故事。

采写 | 克里斯耶

图 | Vivian Chen、宋波提供


 

爸爸宋波

前外企财务,现自由职业

儿子小波,9岁半

参与的运动项目:棒球、网球

Q: 为什么给孩子选择棒球和网球这两项运动?有哪些考虑因素?

20年前在纽约读书时爱上了棒球,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有一天能有一个儿子和自己一起学习棒球。小波两个月大时就给他第一次穿上了棒球衣,5岁时给他买了第一个棒球手套。开始只是自己带着他练习,但因为不是球员出身,方法不对,他6岁开始在8N7U俱乐部正式接受棒球训练。

一开始纯粹出于自己的喜爱。之后的坚持是因为看到这项运动里面涉及到了:团队合作(他们这个年龄的棒球几乎不可能完全因为一个球员的强弱而赢或者输掉一场比赛)、规则与战术(棒球的规则与战术是公认最复杂与多变的,每个球员在场上都随时需要动脑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局面)、礼仪(注重对队友、对手、裁判、观众和场地的尊重)等。

另外棒球最特殊的一点,它是建立在失败基础上的一项运动,击球员踏进击球区的那一刻就知道很有可能会因为各种可能性出局,世界上最厉害的球员也只有三分之一的机会可以成功上垒。为少数的成功而努力,并接受大多数的失败,这是每一位球员都需要面对的。这些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我希望小波有一项个人运动,一个人在场上时需要独立思考,面对失败没有借口,没人可以责备,只有继续练习、提高。选择网球,是因为它是一项世界性运动,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网球场。网球对于身体的训练是全面的,上下肢的力量,协调和柔韧性都有均衡的要求,而且因为跑动量巨大,是有氧的。打网球的男孩子们都很阳光帅气!

这两项运动都是可以从小一直打到老的。

 

Q: 目前为止,在这两项运动的训练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经历和心得,可以分享一下吗?

每一个孩子的身体条件都不一样。有些属于力量型,可能柔韧性就欠佳;有些属于柔韧型,动作不容易固定;也有又有力量柔韧性又好的,学东西就快。不论自己孩子是哪种类型都不能着急,慢慢等他成长,基本功打好,即使不能马上看到期望的结果也没有关系。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小波偏向力量型,一开始学习和掌握动作会比较慢,我在课余练习时经常会急躁,小波也会被影响到情绪低落,经常是不欢而散。后来经过和教练们的多次探讨和分析,慢慢意识到在这个年龄段(8岁左右)身体协调性和力量还未发育好,不能操之过急,多多鼓励,保持兴趣,每个动作都要一步一步多次练习来调整,不能期望一步到位。

 

Q: 这两项运动,孩子都能很好地接受和坚持吗?有没有在训练过程中孩子不想练习的时候?

小波现在对两项运动都喜欢,对于每一次训练和比赛也很期待。喜欢就谈不上“坚持”了。

他基本没有过不想练的情况,只有有时我说得太多了,他被我搞得抓狂。教练带的时候这种情况也没有过。我想主要还是因为他喜欢动,练习有时虽然枯燥,但还是比在家里或者做作业要好玩,所以不会不愿意。

小波是5岁开始就进入相对专业的训练,而有种说法是,孩子在6岁前的运动应该更多是自由和尝试 ,你怎么看?

自由和尝试是指如果还不确定他喜欢或者适合哪项。假如已经确定了就要尽早介入专业教练。当然专业教练不代表就是枯燥和严格,好的专业教练会在孩子Have Fun的同时把基础打好。我叫它Serious Fun。Casual Fun里孩子虽然高兴了,动作不标准,养成坏习惯,以后需要花很多年的时间纠正。

 

Q: 听说你们每年都去夏威夷DIY一场运动夏令营,这方面的经历可以具体说一下吗?

我们每年暑假都会在夏威夷生活一段时间,每次都是带着棒球手套和球棒去。因为那里每个社区都有棒球场,是对社会开放的。无论是在无人的场地上练练传球还是打击,还是看当地小朋友训练比赛,我们都很享受运动带来的轻松氛围。棒球在美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棒球的话题总是能够让我们在那里交到朋友。

我们去年在夏威夷参加了一次USTA(美国网球协会)U10组的比赛,虽然水平差距很大,但是一次难得的体验。很有感触的是,那里有非常多的赛事,孩子们训练都有很清楚的目标,去比赛可以有积分、有排名,即使将来不能打到很高的水平,但是每一个孩子都会有一种曾经努力奋斗过的经历。这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激励。小波现在训练的动力就是能够在USTA的比赛里获得一场胜利。

Q: 听说您对于孩子运动的参与度特别高,作为父亲这样做很难得,有没有这方面的爸爸经可以分享下?

这是每个做父亲应该尽的责任啊!

说到这里要分享一下我们参与的协和国际(Concordia)的棒球队。

他们的教练全都是爸爸,虽然绝大多数都没有专业知识和完美动作,但是他们的参与度值得学习——从维持秩序,到指挥训练,到组织比赛,甚至到解决冲突,显示出了极大的耐心;且大都了解孩子们的优点和不足,这是长期陪伴和一起探讨分析的结果。

从他们家长教练们对待比赛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也能看出他们非常在意孩子们从集体运动中学到的东西。尤其是他们对待胜利时的低调,让我感觉到体育运动也是一堂人生重要的课程。孩子在这样的陪伴下会成长得更完整。

Q: 您觉得在中国(上海),让孩子坚持运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场地/和学业冲突/父母精力/其他)?

现在很多父母让孩子运动的出发点还是玩一玩,出出汗,是对于学习生活的一种补充,为的是别老坐着,对于运动的结果没有太高的期望值。这一点孩子知道,教练知道,体育培训机构也知道。所以我认为真正阻碍孩子坚持运动的(不仅是出勤就好了,而是认真努力的坚持),是父母对于运动的认识。

 

Q: 现在有些孩子的运动被涂上了一层“功利色彩”(比如申请美国藤校加分),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要看孩子了。如果孩子本身享受这个过程,那也没什么不好。但是如果孩子本身不喜欢,或者喜欢但是不想练得这么苦,那即使以后是用上了,也不见得会坚持下去。

 

Q: 您觉得运动对于孩子真正的价值是什么?

个人觉得运动不只是体力上的付出,更是最好的社交场所,磨练意志和增强自信的工具。总之运动让一个孩子变得更完整。

Q: 关于孩子运动的选择和执行,您有什么建议给其他家长?

运动的选择上,主要目的是给孩子一两个容易坚持、一生受用的运动就好了。受年龄、场地和地域限制大的就算啦。

-End-

菁kids 2018 5-6月刊 《爱上运动》更多菁彩内容:

|编者按|

为运动而运动

|封面故事|

小波,9岁半:棒球、网球

妞妞,8岁:游泳、棒球、网球、溜冰

Emma,7岁:羽毛球、游泳、轮滑

Calvin,15岁:足球、网球等

|话题|

走出舒适区,去校门外的真实世界!

海南纪行:常熟UWC学生的支教之旅

哈罗上海的研学之旅

|父母社区|

玩手机这口锅家庭妇女不背

美国控枪2018

“抖音一代”最后会不会毁掉自己?

一项内外兼修的运动——跆拳道

|父母笔记|

如何与孩子共建“规则感”?

|超·爱美食|

春笋时节来尝鲜

|父子说|

运动的快乐和意义

|看世界|

带着女儿探访“北非神秘花园”摩洛哥

 
本文原载菁 kids 5-6月刊《爱上运动》,印刷版于2018年5月出版发行,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进入微店订阅。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