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越大,纠错成本越高。这个道理听起来很好懂,但大家都怕失败。所以,即使年纪轻轻的人,也会愿意呆在自己的安全舒适区。因为,一旦超出安全区,跟自己极限做斗争就可能会面对失败,安于自己限度之内舒适生活则更容易取得“胜利”。
然而“未尝败局”并不见得是件好事儿。
我经常感到自己很幸运,在十六岁那年,参加了YFU交换生项目,迫使自己脱离舒适区,一下子扎到水里。
作为唯一的中国人生活在语言不通的德国海边小镇、每天硬着头皮上一点儿都听不懂的课、在新的群体里努力感受别人对你的态度,找到自己的新朋友。我做了很多很多事情,有好事,也有傻事。好的经验得以保留,傻事我也记得那份刺骨地疼。
那一年,我迅速积累出属于自己的Beta版人生经验,待人接物的方式。就在那一年,我的精神世界被种植了各种“疫苗”,对待困难和失败产生了诸多抗体。我知道,这些抗体将终身携带。他们不会丢失,而是潜伏在我的意识里,哪怕遇到洪水猛兽,我也会从容面对。
事实上,靠着这些抗体,我度过了过去的十年。经历过高考的惨败,咬牙决定抛弃一切重读本科,遭受语言考试的磨砺,感受过全班只有我一个中国人没有人帮助的压力,打开过经过几个月努力后依然以“很遗憾”为开头的实习申请回复。每一次的挫败感虽然强,但很多都不是第一次遇见。我可以重整旗鼓,上马重来。
当然,仅凭“屡败屡战”的态度,自然不可能走得更远。我渐渐地发现,人和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在其他方面存在很多不平等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是知识和经历的差异导致了见识的差异。
人们的见识总要受处境的限制,这种限制既不知不觉,又牢不可破。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对未来的各种人生决定,对生活的态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质,放到合适的地方就放出自己的光彩。我觉得我的本质是很懒的,但是我兜兜转转,现在总算是找到了喜欢的事情,愿意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
交流年,是我人生前十六年中最大的一次冒险。交流年后,我的冒险冲动变得更加强烈,一受刺激这种冲动就会本能地表现出来。尤其是最近五年,我在不断挑战自己的冒险极限。
在德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初期,我的语言能力比一般国际学生好,这个交换带来的先期优势让我受益匪浅。语言好,成绩好,又有交流年独立生活的勇气以及与德国人沟通的经验,就会更自信,更容易交到朋友,各方面也会更顺利。自信,敢说,敢做,自然会受到愿意提携晚辈的专家教授的欣赏,从此获得更多进步的机会;工作上的进步,又会产生更多自信,愿意再继续去往前走,去冒更大的险,尝试更多的可能。
作为人,我们天生被设计去观察他人,感知周围的环境,却不能轻易了解自己。比方说人能看见别人,却不能看见自己;人可以对别人有最细微的感觉,对自己就迟钝得多。你很难得再有一年跳出自己的环境,给自己犯错的机会,去感受自己的另一面,进而重新审视自己。现在回首这一切,我深切地感受到交换这一年让我有机会审视自己是多么重要。
十年后,很多和我同年去交流的人过着各自不同的生活。每当我们再次相聚的时候,会发现有人去了剑桥牛津,哈佛耶鲁,年薪百万,也有人像我一样平凡地过着日子,上学,实习。但很少看到我们当中有对自己一点都不了解,颓废抱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
一个与世无争,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不是平凡,而是平庸。
大家聚在一起,都能感觉得到,我们大多是有趣的人,是有故事的人,是坚定地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的年轻人。
我想,这些应该都是交流年播下的种子,现在发芽了。今年我26岁,距离去德国交换刚好十年。现在的我正面临很多抉择,事业发展,婚姻,何去何从?我还在继续期待,想知道交流年的经历还将带给我什么样的惊喜。我相信还会有更多,十年,二十年,也许这些芽还可以更加粗壮,根系可以更加繁茂。
文|郑英嘉 图|pixabay 编辑|齐琰
本文授权转载自YFU交换生|YFU-CHINA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