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国外的华人小孩,用什么链接中国?

Encounter with Chinese Culture While Traveling

上个月带MJ去加拿大安大略省北部城市萨德伯里的北方科技馆玩,那里的IMAX影院正在上映《中国之谜》(The Mystery of China),讲述秦始皇的生平与兵马俑。

这么厚重的历史题材我一开始没打算看,心里想着不如选个动画片更容易满足MJ。但是一转念,出生在国外的他从来都没有机会接触中国历史,光凭我们口传身授很难深入浅出,搞不好还挫败了他的好奇心,就得不偿失了。这次借个机会,不管讲什么至少还是个3D电影,抱着侥幸心理,我对MJ说:你不是想去中国玩么?先来看看中国历史故事吧!

出乎意料的,45分钟的纪录片,MJ全神贯注地从头看到尾,除了眼珠子,浑身一动不动,让我对平时动若脱兔的他刮目相看。电影散场的那一刻,还未等得及亮灯,他迫不及待的声音已经传来:为什么秦始皇帝不想死?他吃的什么药?他的军队有多大?比拿破仑的还大么?他是个好人么?……从那天起,秦始皇被MJ时常挂在嘴边,他的连珠炮问题让我恨不得马上捧一本历史书开始恶补。跟5岁的孩子谈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我原本以为是对牛弹琴,却万万没想到聊天可以进行得很顺畅,与其说是我们在循循善诱,不如说我们在他的问题中一起探索。他还要求下载更多的秦始皇纪录片,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在旅行中与中国元素的一场偶遇。

加拿大是移民国家,大部分公民都来自世界各国各族裔,最早可以追溯到200年前的法国定居者,接着是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亚裔移民也加入了这个多族裔的国家。这里的族裔多元性被形容成马赛克文化,不需要放弃自身传统,反而鼓励多元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各种民族节日,例如中国的春节、中秋都会在华人聚集区得到大幅度推广。传统美食小吃例如饺子、点心也广泛流传着,甚至颇受西方人的喜爱。

但是这些文化的传播对于在加拿大本地出生的孩子来说,却并不那么容易渗透。作为二代移民的小孩,出生成长在国外,他们的环境和教育都是西方的,然而他们的肤色和家庭背景却又各不相同,这在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造成了“身份认知”的困惑。“我是谁?”是在二代移民中很普遍的社会问题。

以语言为例,土生土长的加拿大小孩,不用教他们怎么说英文,从上幼儿园开始,他们就可以迅速掌握,说得比很多华裔移民父母还流利还标准。但为了让孩子学习中文,移民父母们却要煞费苦心。“不会说中文,甚至拒绝说中文”这种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每每跟朋友们聊到这个话题,都是唉声一片,不知如何是好。即便课余时间送了中文学校,也没有实质性的改善,因为他们的朋友、同学、左邻右舍都不说中文。二代移民小孩缺乏自发的民族认同感引起了很多父母的焦虑,归根到底,引导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是万事开头难的第一步。

有一个Heritage Cycle的理论解释了传统文化与明确身份识别的良性循环。这个循环从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开始,因为只有深入了解才会认同,才会产生敬意,享受其中的乐趣,从而激发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学习自己祖先的文化,可以帮助二代移民的孩子找到相关性,寻到根本,理解由来,从而解决身份认知的困惑。

从MJ上蒙校开始,我们就一直强制一个方针政策:在家要讲中文,包括我们自己,谁说英文就要赔礼道歉。尽管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跟着MJ用英文聊天,但是主观上对家庭政策的贯彻还是收获颇丰,从来没上过中文学校的MJ现在可以用中文流畅地表达,也从来不排斥说中文。有了这个基础,也许还真为他打开了接触中国文化的一扇门,也许也正是他可以认真看完《中国之谜》的原因。他记住了电影里的大量信息,回家以后甚至用木块根据电影的描述搭建了一个秦始皇的宫殿宝座。

我在感慨他的记忆力和求知欲之后,开始意识到在旅行中与孩子共同寻找中国元素,让他们认识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推广,会给他们带来共鸣,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回想起这几年的旅行,MJ在亚特兰大的动物园第一次见到了大熊猫和熊猫宝宝一家,知道那是中国来的国宝;在蒙特利尔的唐人街遇到了舞狮的队伍,大开眼界;在旅途中只要听到有路人说中文,他都会很激动,连忙用中文搭讪;自驾的路上他原本不喜欢中文歌,但是听习惯了如今也可以跟着哼唱《六层楼》《斑马》等诸多流行歌。

这一切看似不经意的偶遇,也许真的润物细无声般地灌输着点滴,让中国文化在MJ的心里生根发芽,自然而然的开始了那个Heritage Cycle。


芮娅专栏
加籍华人,微信公众号“旅行未完待续”(ID: VoyageTBC)主笔,自由撰稿人。资深亲子旅行策划,专注研究儿童的旅行教育。

 

 

 

菁kids 201712/201801合刊 《国际学校的中国元素更多菁彩内容

|编者按|

是什么让你的孩子与众不同?

|封面故事|

上海协和双语高级中学:期待一场中西文化的化学反应

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常熟):这里最国际,却也最中国

包玉刚实验学校:什么是适合中国学生的国际教育?

|专栏|

今天,中国孩子身上的中国元素有多少?

雕像的作用

我所见过的传统文人

在旅行中偶遇中国元素

|话题|

亲子整理:从洒扫庭除到理清头绪

|在读|

建造充盈的人格,从幼年家庭教育开始

|看世界|

越南芽庄的碧海蓝天亲子游

|父子说|

意大利营地的中国父子

|超·爱美食|

金针菇教我的那些事

|创业父母|

零经验全职妈妈与她们的网红亲子餐厅

|神奇职业|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说:我每天都玩解谜游戏!


本文原载菁 kids 12月/1月合刊《国际学校的中国元素》,印刷版于2017年12月出版发行,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进入微店订阅。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