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大女儿进入美国东部的一所私立寄宿高中,我就经常被问“为什么送孩子去寄宿?”去年搬回加州,小女儿进入本地公立学校。于是,问完了寄宿,紧接着另一个问题就是:
“为什么又不送小女儿去寄宿了?”
询问的朋友们有条有理,擅于对比思考。可对我来说,这不是完全能从理性上分析清楚的。
具体理由大大小小有很多,比如睡觉就是一个。
小女儿从小爱睡觉。早上要叫很多次,起来也要再趴着眯一会儿。
有一位美国妈妈说,她从来不叫孩子起床,上学是孩子的责任,起晚了自己去学校道歉,一次两次孩子就自觉了。我也试过一次不叫妹妹。一直忍到11点多快中午了,孩子开始漱口洗脸上厕所,瞥见我,迟疑地问:“妈,几点了?啊!?为什么不叫我?!糟了糟了!!”
之后她确实有改变,基本上一叫就起,但还是不叫不醒。妹妹说我不去寄宿,我从来就没被闹钟叫醒过。
睡眠影响性格。大女儿度假回家,开始总是精神亢奋,睡个一周懒觉,整个人就放松多了。可见在学校从早忙到晚不好好睡,没听说寄宿学校还能睡得好的。
另一个是性格区别。
大女儿敏感,在妹妹这个年龄已经是学校刊物小主编,对事对人爱琢磨有见解,个性偏严肃,喜欢深入讨论,也喜欢文学和拉丁文这些经典古董。曾有朋友提醒,这样的孩子在公立学校有可能受压抑。以我对博雅教育(Liberal Arts)的一知半解,我也感觉小姐姐更适合能与优秀老师们多讨论的小班教学环境。
而妹妹至今和各门课坦然相处,课外最喜欢看漫画,其他还看不出对什么有浓厚兴趣以至于废寝忘食。我想她即使去了寄宿学校,被众多名师牛娃环绕着,恐怕也会我行我素,自动过滤掉大部分内容。就好比带着5岁孩子去五星级酒店吃自助餐,美食几十道随意选,不论花多少钱,孩子却只认冰激淋。自助冰激凌吃多了对身体不好,在寄宿学校不自律,染上什么坏习惯更糟糕。
同一个家庭,孩子的成长大不同,家长的感觉也不一样。比如对姐姐,我老觉得自己能力不行,别耽误了她。而转头看妹妹,就觉得不用担心,她底子好,慢慢来,将来爆发力十足。至于具体为什么,我也答不出来。
还有就是家里的变化。
大女儿上高中那会儿我们还住在北京,我上班,孩子爸爸经常出差。家里虽然有阿姨照顾,但两个孩子每天要忙的事儿也很多,总觉得脑力、心力、体力都不够用。大女儿有幸被著名寄宿学校录取,我们当时也没有搬来美国的计划。虽然对寄宿学校没有什么经验,也自然不愿放过这个机会。
去年搬到加州,我开始担当家里的全职保姆加司机。虽然忙的都是日常琐事,心里却安定不少。毕竟孩子一个在东部,一个也长大些了。主次也变得很清楚,小女儿就在身边这几年,等孩子都离家,再想尽心也没有机会了,还是好好陪孩子吧。这样一想,去寄宿就舍不得。
当然为了公平,还是要征求孩子意见:“你想不想去姐姐的学校呢?”妹妹很贴心地说:“不想,妈妈你也不用担心我将来后悔。”
不去寄宿,并不是就放弃努力了。相反,公立大校学生多、老师少,竞争更激烈,更需要家长协助。有小姐姐的经历在前,照猫画虎,也能多帮妹妹一把。
比如体育。姐姐在学校有老师带着每天越野跑,周末还去校外比赛。妹妹的运动量也不小。她选了“第零节”体育课——清早到校,先上体育课,再开始一天的正常课时。下午正常体育时间她就做作业。加上一周3次击剑训练加比赛,姐俩差不多。
当然早起是个大挑战。第一周她总是迟到,没时间换衣服。第二周她开始调整,晚上9点多就睡,早上不到7点离家。这样的作息我很满意,也能就近监督。相比总担心姐姐睡眠不够,心里踏实不少。
师资也是个问题。公立大校也有能影响孩子终生的好老师,只是他们教的学生多,放学又要一路交通堵塞地回家。不像姐姐的老师全家住校,一位老师带5个学生,早晚相见。课业上私校功底打得好,对写作很重视。我安慰自己,课外给妹妹加强吧。公立学校师生比1:25,在家里可是尽心尽力2:1,至少1.5:1,平均起来也不差。
这也是个生活方式的选择。妹妹骑车6分钟就到学校,学校对面是一所著名大学,去听课、去击剑训练再加5分钟。出学校走过一条人行小道,就到了购物中心,餐厅不少,还有一个有机超市。午餐时间,学生们成群结队涌出来买午餐,买好了又大队匆匆走回去。
我有时候会买一个好吃的新鲜三明治送到学校。信息发出去,一会儿孩子就晃悠悠地穿过校园走过来。女儿说谢谢妈妈,不用老送,偶尔送就行。开车回家,正午阳光下心里暖洋洋,同时又想着,远在寒冷东部的姐姐可没有这个待遇啊。
作者:竞波,北京人,留美15年之后,回国居住12年,在上海加入英文媒体《Shanghai Family》,在北京参与创办国际教育媒体《菁kids》并担任执行出版人。2016年搬回加州湾区,现自由撰稿。有两个正值青春期的女儿。
2017 11月刊 《我们是校园记者》更多菁彩内容:
|编者按|
|封面故事|
我们的时代, 写我们的故事
Inkblot, 我的创意团队
“道不同, 志相投”
文学社, 与你共成长
新时代的校园媒体
|热门话题|
改变成就未来
申请季,准毕业生们在想什么?
我眼中的电子竞技
|学无止境|
学校里的造梦工厂
奔跑吧, 斯巴达勇士!
对“我”的思考
梦想的力量
一个有关写作的间隔年始末
未来艺术家: 来自君诚国际双语学校的学生艺术作品
|父母社区|
校园时尚:校服好还是私服好?
|专栏|
美国的公立小学有何不同?
你是愤怒的年轻人吗?
寄宿与不寄宿的问题
|旅行的意义|
在拉乌尼翁冲浪
与《国家地理杂志》的古巴之行
本文原载菁kids 11月刊《我们是校园记者》,印刷版于2017年11月出版发行,点击下方图片,或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进入微店订阅。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