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波专栏 | 留学与歧视

Let’s Talk about Discrimination

毕业之际,不少家庭也进入了准备孩子远道留学的最后阶段。

我总会收到国内朋友发来这样的问题:

“孩子在美国有没有感觉受歧视?”

这个问题要想一下。

美国电视电台网络新闻里,歧视是最经常被提到的话题,堪比北京雾霾,一有机会就有图有文有数据地讲。今年,媒体更恨不得天天讲,如果手边没有时事发生,就翻出历史来解说,从种族、性别、性取向、移民非移民等等各角度,唯恐被大家淡忘了。

在国内的时候女儿们年龄还小,不太关心新闻。去年再次迁居美国,正逢大选前后,时事人人谈,信息量暴增,脑筋急速开转。小女儿从一头雾水地听着小一岁的表妹滔滔不绝评论党派,迅速进阶到在课堂上抢着和同学辩论了。

家里也突然多了两位只要醒着就不下岗的语言“警察”:每每聊天儿,总会被她们抓住:“妈妈你不能这样说!这是歧视!”

看着女儿们我经常想,你们虽然在美国出生,却从小在中国长大。即使在北京上国际学校,同学中70%多来自华人家庭,球场上、舞台上、影视里不少是华人之星,接触到的国际家庭也喜爱中国文化。稍稍懂事,又碰巧黑白混血的奥巴马做美国总统8年。现在搬来美国,居住在移民众多的加州,接受“人人权利平等”的博雅教育,你们哪里会知道什么是“歧视”呢?

大女儿在美国多上了几年学,我问她:

“作为华裔,你在学校里有感到被歧视吗?”

她想了想,“那倒没有。”经常在演讲中提到“包容,Inclusion”的校长自然不会允许。

“只有一次,在老人院做社区服务的时候,一位老奶奶抱怨,有太多成绩好的中国孩子考美国大学,她家的孙女都没机会进好学校了。”

这样的事例,做妈妈的听了,脑子就会清醒一下。

和国内相反,一般美国老百姓不会特意去分辨你这位华人是不是在美国出生,有没有美国护照。中国经济超速发展,有能力送孩子留学的家庭越来越多。美国华裔也遵循传统,注重孩子教育。两方面的努力很容易被草草总结为一个大概的印象——中国孩子抢走了美国孩子的就学机会。

KQED是我最喜爱的北加州公共广播电台,有一次电台采访加州大学(拥有十个校区,包括著名的伯克利分校)总校长Janet Napolitano,当时就有听众提问,为什么现在加州本地学生上公立的加州大学这么难?我的孩子GPA4.0也进不去。录取率连年降低,今年洛杉矶分校的申请人都超过10万了。

Napolitano曾经在美国政府的第三大部门,就是赫赫有名的国土安全部担任部长,专门负责美国本土和美国公民安全。

她这样回答那位并没有直接指出“国际生太多”的听众:

“加州大学自然要为加州居民服务。一直以来,州外学生和国际学生为加州大学做出了很大贡献,比如增加校园多样化、提高学术水平等。尤其是在学费方面,正是因为他们所付的州外生和国际生学费,加州大学才能够大幅提高本地学生的人数。

加大一直都有州外生和国际生,也一直会有,我们把平均比例控制在16%左右。本州学生人数能否继续增加,其实关键在于加州政府经费。80年代,加大学生只需要付很少的学费,因为大部分都由加州政府承担了。而今天反过来,学生需要负担的比政府还多。”

能听到这样“政治正确的官方言论”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老百姓普遍比较感性,如果没有这样的理性分析和反歧视舆论占主流,很多歧视就不再隐形,而是大剌剌地站出来,扑风捉影满天飞,哪个稍有不顺眼就成为攻击目标了。有哪位父母愿意让单纯的孩子在小小年纪就被歧视包围呢?

美国确实像集中了世界民族的大沙拉盘,近年来白人比例逐步缩减。留学美国,对孩子冲击最大的很可能就是这里的多族裔文化。对于由外貌归类种族,再归类行为和价值观之类的言论,孩子会逐渐敏感起来,而后会非常在意,以己推人,开始关注对他人的歧视。

国内的教育,还有我们家长,其实并没有在这方面为他们做好准备。

比如,国内太普遍的按种族、民族、地域归类,然后划上优劣等级;比如一方面强调要为中国人争气,一方面又毫无顾忌地评论哪个国家的人太笨、太懒。一位海归妈妈曾经告诉我,她的孩子到国内公立学校上学,同学问,你是哪里人?孩子回答,美国人。结果招来哄堂大笑,孩子被指着说,多傻啊连自己是中国人都不知道。如果孩子到美国来照着学,刚认识的朋友肯定恨不得马上逃离了。

从讨论歧视,孩子开始真正关心他人,感受到自尊和尊重他人的重要。至于华裔学生比其他少数族裔更难以被藤校录取是否属于歧视,女儿们的关注并没有同样强烈。首先,什么是优秀,是不是非上藤校,她们要自己选择。另外,成绩全优的华裔学生的投诉,相比几代人都没有高等教育的机会,哪一个会得到藤校支持,引起更多老百姓的共鸣,带来更多社会的改变呢?


 

竞波

北京人,留美15年之后,回国居住12年,在上海加入英文媒体《Shanghai Family》,在北京参与创办国际教育媒体《菁kids》并担任执行出版人。2016年又随全家搬回加州湾区。有两个正值青春期的女儿。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