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方部南墙的腊梅开得很旺了,你有空可以去闻闻香味。”这是小梅老师发给我的微信。恰好霾散天蓝了,我赶紧奔了过去。转过墙角,仿佛一脚踏空,去到了另外一个时空,整个世界都空灵清澈。老式的房前,几树腊梅正开得灿烂。阳光斜斜地照着,一缕缕幽香袭来,犹如水上轻轻泛起的涟漪,我突然想到一个形容铁观音香氛的词,叫氤氲。这是很容易在江南寻找到,但在寒冷的北京,却是非常稀罕的一种感受。
其实这片地方,离我住的地方不算远,来来去去数不清路过多少回了。但我一直不知道,就在这栋老房子后面,居然有如此繁盛的腊梅生长。我们为了一树风景,宁肯千里跋涉,却常常忽略了自己身边的树。
是小梅老师教会我,真正的风景,其实是身边的风景。只不过这样的风景,只有真正的有心人才看得到。
搬新家后,最励志的收获是和小梅老师做了邻居。除了花树凋零的严冬,几乎每逢周六,她都会抽一个小时,特地带着小区的大朋友和小朋友,去和小区里的植物“打招呼”。如果你看见小区一队人马拉出来,老中青结合,一定是小梅老师领队的和植物“打招呼”团出发了。这是一个优势互补的团队组合:小朋友们观察细节的能力更强,更容易发现植物的新变化,比如树上新结的果子;而老人的生活阅历强,晓得分辨野菜,比如什么是香椿,什么是臭椿;中、青年人则容易有基于工作和阅读经历的联想。比如有一次,小梅老师带我们去看一棵枸杞苗,立即就有人联想到《红楼梦》里的一道爽口小菜,油盐炒枸杞芽,那是探春和宝钗想换个口味,特地打赏了五百钱要厨房为她俩单做的。
起初,我参加小梅老师的队伍,不过是想多认一些小区的植物。后来,则发现自己被那些曾视若无睹的花草树木深深打动了,它们让我重新审视了世界,明白了时间。
小梅老师曾建议我们每个人在小区里寻找自己的一棵树。不是多珍稀的树,就是你喜欢它的形状和感觉,你有心事,就可以对这棵树说,因为这是你自己的树。我选择了一棵核桃树,我喜欢它夏天茂盛的枝叶,和收获季的累累果实,有儿女忽成行的喜悦。
为了方便记忆,小梅老师特意把小区的植物名称分门别类,打印在一张A4纸上分发给大家,而且还配上了图,光各种叶子的图示就有35种,比如叶子的形状有卵形的、有线形的、有肾形的、有箭形的,还有披针形。
如果不是这样细心甄别,你会以为,一枚叶子不过是一枚叶子,看着熟悉,但细想就面目模糊,仿佛你在满街人流中,看到的一个个陌生人。可眼下就不同了,几乎每片叶子都很亲切,都是生命最美的盛宴。
这个世界,真的只是缺少发现。在相濡以沫的亲密氛围里,每一棵树、每一朵花都是有意义的,无一不是大自然的杰作。原来就在小区里,已经有这么多种类丰富的树,光结果的就有核桃、山杏、石榴、碧桃、西府海棠等等。小区的山楂树长得尤其好,果子红红肥肥,沉沉地坠挂在枝头,像节庆时的红灯笼,立即把小区点亮了。
花的种类更多。但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区路边有一排如灌木的绿色植物。平时匆匆过,只记得那里有一排垃圾桶。小梅老师告诉我们,那是琼花,她强调说,就是“玉树琼花”的那个“琼花”。我这才发现,它居然是开花的。虽然花瓣极其碎小,低调到你不仔细看,就看不到。惭愧的是,平时我只看见了垃圾桶。
最有收获的,当然还是从此能细心体会周边四季的变化,从而体会人生的变化。如果你坚持去看同一棵植物,你就很容易体悟到什么叫“刹那芳华”:一朵花,渐渐吐出花蕊,亭亭玉立地绽放,而后再美再绚烂,也要枯萎,来年再重发,美丽真是不经老;你能看到青杏和海棠果结了,又落了,第二年接着挂果,倾心来报;你看到白蜡树绿了,银杏树黄了,元宝枫的叶子还没有变红就凋零了。冬天,满园子光秃秃的树干挺立在寒风里,细雪从干树枝间像盐一样撒下来。家家户户又该贴上新的“福”字了。就在家门口,树长高了,鸟飞走了,孩子大了,父母老了。
如果你侧耳倾听窗外大自然的声音,一定能听见它一声声的叹息,还有企盼万物生长的欢喜,感受什么叫悲欣交集。
成年以后,人们也许会特地去观看奇花异草,比如去西双版纳去看热带植物,去北京郊区看花海,或者专程在秋天爬香山赏红叶。唯独忘记在自己身边,四季已悄悄变化。
只有在家门口慢下来,甚至停下来,才能够真正去体悟什么是家常的风景。
其实大人最需要关于自然的教育,那是一种爱的教育,也是一种爱与分享的能力。你很难想象一个爱自然的人,会不爱自己,会漠视他人。而我认识的每个真正热爱自然的人,也大都是胸怀赤子之心的人,都是真正的热心肠。比如小梅老师,比如茱迪,她是另外一个教会我在大自然中寻求美,寻求生活勇气的良师益友。
我很幸运,在我人到中年的时候,还有机会接受关于自然的再教育,其实是放下生活的重担,把已经蒙上灰尘的心擦亮。让自己再为一朵花、一片叶子感怀,感恩生命的馈赠。
认识茱迪的时候,正是我人生最低谷。我在恶劣的大雪暴天气里,等候第二个孩子的到来。后期严重的妊娠反应、孤独,以及生活上的举步维艰,都让我常常有绝望之感。茱迪住在我家附近,常常来看我,每次都能给我的生命带来亮光。她真诚地看着我的眼睛说,你一定要相信,春天会来,婴儿会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茱迪当时已经82岁了,依然充满青春活力。她开车带我走遍了整个街区,教我认识那里的学校、超市、书店、面包店、小百货店,以及图书馆和中餐馆。她热情地告诉我有关这个社区的点滴,包括它的水源地在那里。是茱迪让我意识到,走过再多的漂泊,哪怕只是最短暂的停留,只要你在那里生活过,那里就曾经是家,是值得你投入和关注的地方。这种关注,当然包括社区的植物。
茱迪教我感受的,都是最朴素的路边风景。比如有一次,她叫我注意公寓窗台下的那片小小红色花朵的造型。不细看,你会以为只是普通的园艺观赏花。凑近了看,我惊喜地发现,原来它是可爱至极的心型,自心瓣处,小小的花蕊似铃铛倒悬下来,茱迪说,它的名字叫“滴血的心”,这造型,这名字,细细一品,感动莫名。后来特地上网搜索了这种花,原来中国就有,又叫璎珞牡丹、荷包牡丹、鱼儿牡丹和铃儿草。只是中文的花语和“滴血的心”截然相反,是答应求婚,欢欣鼓舞的意思。中国的古人也喜欢这样别致的花型,有对联写到:“风吹不响铃儿草,雨打无声鼓子花。”可惜我的英文实在不过关,无法将这样的意境准确地传达给茱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下,一朵花还是一朵花,但是却有各自的角度和解读。这是多么奇妙的人生际遇,而我险些就完全错过了。
还有一次,我到茱迪家喝下午茶。我不爱吃那种甜的发腻的食物,茱迪也是,所以她特地准备了一种微甜的饼干。贴心的下午茶结束后,天色尚早。茱迪提议散步回我住的公寓,并且特地带我走一条平时不常走的路,因为她要带我去看一棵树。
于是,在一条街的转角,在一栋很普通的住家门前,寒冷的冬天,我们停下了脚步。那是一棵高大的我叫不上名字的树,叶子全部落光了,但是树冠的轮廓还在,交错的枝桠不羁地散开,秀丽而挺拔。茱迪说,你可以试着把这棵树画下来。它春夏秋冬的样子都不一样,非常美。我连连摆手,告诉她,我从小缺乏美术教育,完全不会素描,更不用说其他的绘画技巧了。茱迪诧异地说,可是你可以找一张纸,找一支铅笔,随心所欲看到什么就画什么,不用什么技巧,怎么画一棵树是你的权利。她鼓励我,你行的。
惭愧的是,直到离开,我也没有能够去画那棵树,虽然那树,和树枝间湛蓝晶莹的天空,以及教我画树的茱迪,都已经永远地变成我生命之画的一部分。
在茱迪的鼓励下,我挺过了生命里最艰难的冬天。是82岁的茱迪亲自开车把我送进了医院的产房,也是她亲自开车,从医院接回了我新生的孩子。茱迪特地带来了一枝迎春花,让我插在花瓶里。明亮灿烂的黄色给小小的公寓带来了勃勃生机,小小人儿热热地贴在胸口,春天真的来了。
如果你历数生命里那些大大小小的感动,你就会晓得,其实我们热爱的一草一木,都是一个个的人生故事,都是那些一起投入地看花、看树的人。
今年,我给自己的任务是,找到小区里那棵属于自己的树,并且试着把它画下来。据说你画怎样的一棵树,也就画出了怎样的自己。也许我画不出最佳的构图,甚至完全没有艺术性,但我期待能画一棵感恩的树,记下这棵树的成长,欣赏四季更迭的变化,观察树与人、与其他动植物的互动,想念很多难以忘却的人。我相信,那会是一段丰富的生命旅程,值得用一辈子去感受。
陶太专栏
自由撰稿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曾为FT中文网、《经济观察报》等撰文。
2017 4月刊 《自然,在身边》更多菁彩内容
|出版人手记|
|编者按|
|封面故事|
- 自然教育:点亮豪迈而柔软的内心
- 宠物虫和秘密花园
- 自然教育,是随时随地、自然而然的过程
- 来吧,让我们一起来种菜
|学无止境|
- 在学校:设计,让鼎石图书馆更出彩
- 在学校:一分耕耘,十分收获
- 热门话题:孩子的夏令营,你选对了吗?
- 阳春四月学观鸟
- 未来艺术家:来自爱迪学校的学生艺术作品
|父母社区|
- 中西文化对对碰: 带孩子去旅行
|专栏|
- 寻找一棵你自己的树
- 与山野来一场约会
- 家门口的小自然
- 花园中的童年
- 大渡河的鹅卵石和乌尤山的松柏
|美食菁选|
- 美式米香棉花糖卷
|全家出动|
- 7省16天,路痴妈妈一拖三穿越大半个中国
本文原载《自然,在身边》,印刷版于2017年4月出版发行,点击下方图片,或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进入微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