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场辩论,关于让国际学校学生重视又头疼的CAS

在国际学校里, CAS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有时也是令人头疼的一部分。 CAS的三个部分Creativity, Action,Service包括社区服务项目和体育艺术活动,要求学生们参加有质量并且有创意的活动,最典型的CAS项目包括去老人院帮忙,或者参加学校篮球校队。但有时候,CAS是一个负担,甚至闹出许多矛盾与烦恼。特别是对于做公益或社区服务项目的同学们,CAS有时候只是一个为了升学而完成的任务。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CAS呢?

文:Lorraine, Henry

Lorraine:聊聊我的CAS经历

 

说实话,虽说我从小就做各种CAS项目,但我是到高中才真正领会倒CAS的意义,并开始追求质量而不是数量。我特别喜欢美术、体育,也有许多自己负责的公益项目。CAS会给我施加许多压力,也给我带来很多乐趣,还有时令我大开眼界。使我记忆最深刻的活动是我一手建立的一个名叫GM English的公益社团。虽说建立这个社团真的是花了我九牛二虎之力和超级多的时间,这个社团同时也使我接触到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平凡世界,感受到了国际校园外的生活。

cas-trips-prague-14621

Negative:

两年前,我决定建立了GM English社团,目的是为了帮助在京的家政人员、清洁工人员和保安们学习英语,以上英语课的方式提高他们的薪水并帮助他们融入这个国际化的时代。我本以为只要建立了社团,并稍微向校外宣传一下,就能简单地把社团搞的非常成功。但在建设的过程中,我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我先登登记了社团,之后招募了学校同学作为社团成员,这都非常成功。但我面临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招募阿姨们来上课。招募这个过程真的是非常困难,因为都是校外的阿姨,而且阿姨们居住的地方特别零散,不像去孤儿院或者老人院那样有一定的人数来上课,找上英语课的位置也特别困难。

刚开始建立社团的那个艰辛,说起来都是泪啊!因为我们得亲自召集阿姨们和保安们来上课,我们只能通过去小区里面发传单这种手段来招学生。当时也就我和我的副社长愿意做这份活儿。我非常记得我被汗水沁透了的上衣,有些汗臭味的鸭舌帽,和那几百张宣传单。我非常记得满头大汗的我骑着单车,拿着个装满传单的袋子在小区里窜来窜去,每一家的信箱里都塞入了传单,还甚至上门向住户们介绍我们的社团。我非常记得每次经过小区保安的时候保安斜着眼睛怀疑地盯着我们,好像我们是路边发小广告的广告商,脸上一副“你们快走”的表情(其实我们也算是广告商吧?)。我IB DP的功课也非常紧张,所以那个时候我忙的不可开交,上课还会接到询问关于课程的电话。就是因为这个社团活动,害的我的成绩都下滑了呢!

回想起来,做公益服务这条路真的是非常坎坷。我最终因为我的决心咬咬牙坚持了下来,但我发自内心地认为如果没有对CAS的热情,只是为了完成小时数或者为了使自己的申请看上去更风光一点,那么就不要随随便便参加社团。

creativity-300x191

Positive:

说了那么多社团的辛苦,我接下来讲讲社团是怎样改变我的把!在建立社团之前,我必须得承认我是一个自私的人。在中学时期,我并没有多感激学校的清洁工和保安们,也没有觉得他们的生活有多么的不同。我只是另一个沉浸在自己理想生活中的国际学校学生。

但是随着这个社团的建设,我渐渐地脱离了我以前对周围世界的“冷漠”,离开了国际学校圈子并融入到了这些经济上没有那么优越的老百姓的生活中。我跟阿姨和保安们聊天、八卦、讨论各自的生活。我发现他们也是有理想,有梦想的人,只是被自己的职责束缚,无法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他们其中有些人想当飞行员,有些人想去欧洲旅行,有些人只是希望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但他们没有这样的机会。渐渐的,我建立这个社团的中旨从只是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变成了帮助他们提高生活水平,通过英语来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有一次以为和我们上了一年多课的老学员和我聊天。她告诉我她的英语因为我们社团的帮助所以提高了非常多,并且可以很好地跟她的老外雇主沟通、聊天,薪水也提高了。她那时真心我感到非常感动也非常骄傲。我感谢CAS给了我这么一个和他们沟通的机会。

我认为做CAS,特别是公益项目,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成就感。我不想吹嘘什么,但是我的这个GMEnglish社团有幸到哈佛大学的中国教育论坛上演讲,并且发表关于我们所做过的事。我还记得当时站在讲台上面向大学的教授和学生们,颤抖着张开嘴,深呼吸一口气然后开始演讲: “People tell me that…”。我还能感受到当时安静的剧场里回荡着我清晰的声音,台下观众的目光,还有剧场里蚊子嗡嗡的声音。我还能感受到在我说完演讲的最后一个字后,台下响起的掌声和欢呼声,还有会议后一些感兴趣的教授以及学生找我聊天的场景。当时我的成就感已经爆表了,感觉我的辛苦努力都也是值得的了。

所以说,能把CAS做成功并做出质量是个艰苦的过程。我们会有低落的时候,也会有骄傲的时候。重要的是,坚持不懈,为了做出改变而努力。回想一下,人生也是这样的,不是吗?

new-cas-guide

Henry  :CAS是一把双刃剑

说实话,一旦某种自发的行为被强加上了硬性标准,它就很难让人不感到别扭和心生厌恶。而我相信,当IB组织决定将CAS活动设为大考总分的一部分时,他们也一定明白这种规定就是一把双刃剑。

 

两年前,当我踏入乐成校门时,一条规定让我吃了一惊:每个学生每学期都必须要完成一定时长和数量的CAS活动。从小到大,课外活动对我来说就是和三五好友完成的自愿项目,大多是半娱乐性的。然而,如今好友已各奔东西,课外活动还得有规定的学习成果,这叫我如何是好啊?

那时的我绝不会想到,正是这看似古怪硬性要求,促使了还略显内向的我迈出了在CAS活动中第一步。在一所小规模的学校里,现有的社团和活动十分有限,但这也给我提供了更多“创造历史”的机会。没有帮手?那就迈开腿,走出去,友好地向陌生的同学伸出手掌。没有资金?那就要“恬不知耻”地去给未曾谋面的店主打一个一个的电话,上门去推销自己项目,再“佯装自信”地提出赞助方案。没有场地?那就每天等着去和学校负责人软磨硬泡,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修改计划书。从一开始尝试的书法社,到今天的杂志社、盲童福利社和第一届全校的中华书法大赛,我和小伙伴们在一步一步地填补学校空白的同时,发掘了自己的热情所在,还让每天的生活多了一份使命感。

得承认,让我开始变得敢闯敢干,并开始每天思考自己能带来什么价值的,正是那些条条框框。但我也同时感到庆幸,因为我看到了自己内心的转变:现在的我不再需要用这些指标来让自己行动起来,我持续的动力只是来自那份简单的热爱和责任感。

然而,作为活动策划人,我对于CAS指标的态度却是纠结的:一方面,它能促使更多的人去尝试新的项目,也给了我挖掘到优秀合作伙伴的天赐良机;但另一方面,它也让CAS变了味,因为学生们只是在盲目地完成任务,很难尽心付出。就比如一个有趣的周期现象:每到学期末,报名我们福利社活动的人数就会开始猛增,然后随着考核的结束,大家的热情也就在一夜之间消失殆尽……

或许这个例子过于极端了,但诸如此类的现象在IB学校中并不少见,就连有的老师都说:“IB的这种规定让我们的孩子变得功利了。”

 

但不论我现在如何“深受其害”,我却并不认为这是学生们的错。是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时只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罢了,而有时却是因为他们很难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来“开创事业”。这种表面上“功利化”,或许只是一种无奈的妥协。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学生们多一点在“妥协”中寻找机会的时间,而避免让这种妥协成为习惯。毕竟,高中是每个年轻人的训练场,最好不要让无处不在的机会白白溜走。

本来原载于菁kids北京9月刊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