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桥:你的孩子输过吗?

Germany, Bavaria, Oberland, Woman giving aid to fallen biker

2015年9月24日,当许多学生还沉浸在新学年的兴奋中时,加州山景城17岁的刘姓高中毕业生却选择了结束自己风华正茂的生命,有毒气体还连累了赶去救他的父亲。戴着SAT满分的光环,却没能进入自己理想中的名校,只被加大圣地亚哥分校录取,是媒体报道的自杀原因。

在人们唏嘘感叹国内众多因高考失利而绝望的孩子时,很少有人想到,彼岸那看似自由的校园也远不是“轻松”的乐园。多姿多彩的美国校园生活下,掩盖着鲜有人知的现实:自杀是15到24岁间死亡原因的第三位,而相对美国总人口来讲,自杀只占第十一位。来美留学的本科生中因不堪学业和生活压力而自杀的更是每年都发生,让人扼腕叹息,欲哭无泪。

为什么这么多学业出类拔萃的孩子”输”不起呢?同样是加大圣地亚哥分校的录取通知,为什么给大多数学生带来的是兴奋和期待,而给篇头的刘姓学生带来的却是沮丧和绝望呢?为什么同样的挑战,不同的孩子和家庭会用截然相反的情绪和态度来面对呢?

这其中基因的因素肯定有:因为有些孩子天生较乐观,更容易看到希望;有些则遇事时更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负面而绝望。除去这个,更值得家长注意的是影响情绪的归因和心态。

情绪都是因事而发,我们一般容易看到的也是那些外在的“事”。比如几次听到家长叹息,“我的情绪,直接受我孩子的成绩控制。他这学期成绩好了,我做什么都开心,喝凉水都是甜的;下学期他成绩下降了,我天天如座针毡,失眠,吃什么都没胃口。”搭眼一看,这“先发事件”(A – Antecedent) 和情绪后果”(C- Consequence) 好象是息息相关,但人们很少注意到的是隐形的“归因/信念” (B – Belief) 在其中起的决定性作用。

真正发生了什么事比起孩子和家长如何看待这件事几乎微不足道,个人对事件的诠释才是决定情绪及行为的关键。不同的信念决定了同样情况下人会有不同的态度和应对方式。如果把名校的拒绝信看成死亡的宣判,是自己“失败”的印证,那就很容易情绪低落甚至绝望。但如果把它看做自己“为鸡头而不为凤尾”的机会,那去加大圣地亚哥分校就是新里程的开始,而希望就会如野火燎原。

2010 年 Danville 市曾有一位8年级的女生,学习一直名列前茅,却因一次代数不及格而自杀。她的母亲被采访时一口咬定:“It’s all that stupid F!”(都是那个F惹的祸!)每次讲座提到这个例子,都有在座父母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孩子连一次不及格的代数成绩都承受不起,她如何能面对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挫折和失败呢?不是那个F,而是对F的观念害了她。如果把不及格当做对自己哪里需要更努力的提醒,怎么可能因此而走上绝路呢?

斯坦福心理系教授Dr. Carol Dweck这样讲过:如果有“固定的心态”(fixed mindset) ,父母会自然地把孩子的好成绩归结于“你很聪明”等概括化的固定因素,“成功”就成了用来证明自己或孩子多聪明,多出色的工具。”我嬴了,我比赛得奖了,我考了全班第一,爸妈会夸我爱我拥抱我,我是聪明的,我是好孩子!”而孩子“成功”与否,也理所当然地被看做为人父母的成绩单。

可这里最大的陷阱是,按这个逻辑,失败就会证明自己或孩子不聪明或不优秀,可以轻易把建立在成功上的自尊和自信打垮。如果任何“失败”都是对“自信”的威胁,那肯定就要千方百计去躲避任何可能“失败”的风险。

Dr. Carol Dweck对几百名学生的经典教育实验就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 如果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被表扬的是结果成功与否,他慢慢就不敢接受任何挑战,只捡容易的去做,以求心理的安全,最终是连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好的题目都成绩下降;而常被表扬努力过程的孩子会知难而进,不但敢于接受挑战,而且不断进步,有超出能力所预测的表现。在他眼里,困难再难,控制还是在自己手里,失败永不是对自己价值的否定,所以才总会看到希望。

可生活中,多少父母总有错觉,以为让孩子永远成功,才会走向更高的成就。过度保护,不让孩子经历任何失败,却忘记了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错失了通过失败和挫折来锻炼孩子的良机,以至于他们将来被扑面而来的失败打个措手不及。这个现象,哪个文化都存在,不分国籍。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孩子会产生错觉,“输”,“失败”,是多么不可接受!以为这就是生活,一切要完美。

而现实呢?

上学路上莫名其妙地堵车可能导致迟到;花费心血写的文章可能被编辑否定;考试可能发挥不正常;倾心追求的人不一定喜欢自己;停车场小心翼翼地倒出来却还是被别人撞到… 美国再好的棒球队,在每年的赛季里能赢近60%的球赛已经是不得了的成绩,完美的“全赢”是不存在的。所以职业球员一定要习惯“输赢乃兵家常事”,不然这个工作会很痛苦。

哪个行业不是如此呢?营销人员培训,要先学如何失败,因为90%以上的推销会被拒绝。NASA 召宇航员,拒绝没记录失败经历的简历,因为太空中任何出乎意料的恶劣状况都极有可能出现,没经历过失败的人怎么知道如何处理挫折?各大名校都在“个人作文”或老师的推荐信上要求介绍申请学生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的经历。过去的成绩再辉煌,都可能在任何的挫折面前不堪一击,都不如恒心和韧性更能预测你将来能走多远!

2013年秋季,美国为31,889位中国学生签发了来美国高中读书的签证,今年更是有增无减,是2005年的50倍。当铺天盖地的留学中介致力于如何用漂亮的成绩单和简历把孩子们送进高中或大学,当爱子心切的父母为他们打包最新款的手提电脑,充足的学费,和时尚的衣着,别忘了我们送孩子最强的装备却是那眼睛看不到的“成长的心态”。

所以,孩子离开家门前,别忘了检查,他输过吗?

文:心桥

北师大心理学硕士,在美国获心理学博士,加州执照教育心理学家。2000年起任职于旧金山Fremont联合校区,精于学前儿童到高中生的教育心理测评及咨询,其亲子教育讲座深受华裔社区欢迎,教育博文在“海外文轩”和《菁kids》发表。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