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学中文

NeoImage_副本采/文: 赵玲    编: 竞波

赵玲

出生在法国,在北京长到16岁,现在京西国际学校上12年级。

对我来讲,学习中文当然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生活在一个非常国际化的环境里,除了中文课和在家里跟爸爸妈妈说话以外,就几乎全部用英文,接触中文的机会比较少。我很重视打好中文的基础,也在努力地学习中文的词汇和语言用法。

但我觉得中文真的是一个很难学的语言,比英文和其他拼音语言难学得多。而且,学中文很难让我保持兴趣。要学好中文就得不断地练习,要付出很多的时间、精力,而且,也需要很强的恒心。

这次为《菁kids》写这个话题,采访到的学生背景很不相同。他们的回答也反映了国际社区中对于中文学习的许多看法。

 

James Lindesay

毕业于芳草地小学国际部和55中学国际部,目前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2年级。

我的父母很喜欢旅游,所以我从小就以世界为课堂,至今深度游历过26个国家。我也热爱摄影。父母多年从事长城学研究,我算是在长城边上长大的。我的父亲是英国人,很有冒险精神。他小时候一次翻到地图册里关于中国那一页,就有了爬长城的梦想,早在1987年就到中国来爬长城了。2007年,他带着我们全家以Jeep Safari的形式游览了明长城全线。2011年暑期,我随父亲前往外蒙古的南戈壁考察当地的“成吉思汗长城”,他写的“发现西夏长城”的文章,还有我拍摄的照片,刊登在《华夏地理杂志》,并且在natgeo.com上成为连续一周的最热话题。我想成为历史学家、探险家、旅行家、旅行作家、摄影师,并进入旅游业发展,遍访世界各大名胜古迹和自然奇观。

我从小就学习中文,对我来说中文就像第二母语。中文确实是很难的一门语言,有太多词汇要背了。掌握了新的字就会非常兴奋,让我觉得一切努力还是值得的。有时候暑假两个月离开中国,有的字会忘了,但是回来一看就又记住了。

我母亲是中国人,她当然希望我的中文很好。我在家里和父亲说英文,和母亲说中文,这让我自然成了双语。我的听力也就练得不错。在中国北方旅游的时候,虽然母亲是中国人,但是有些中文口音她听不懂,听力没有我好,我反而能帮助她。在印度旅游时,父母都听不懂印度人说的英文,我倒可以为他们翻译,这让我特别自豪。但是,我觉得会双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有的时候会说出“Chinglish”,说中文的时候不小心会说出一个英文字儿,相反也是如此。

我在学校上的是国际部,每个班只有15个人左右,所以交流很亲切,老师像朋友一样。不过,如果课程能有所改进的话,我觉得应该多学一些跟生活更相关的东西。在我看来,学任何语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怕提问。比如有人说一个你不懂的词,不要假装懂,要很大地问,不然是学不好语言的。

我喜欢写作。我会写一篇文章,过一段时间再看自己写的,觉得还挺不错,这样对自己学习中文是个很大的鼓励。我记得初中时有一个很不错的中文老师,他教课经常会脱离课本儿,布置课外阅读作业,然后上课时一起讨论读到的东西,像聊天一样。跟他学习让我第一次感到中文特别有趣,对我启发很大。

我觉得和中文比较,英文更活泼。中文写作有一种格式,会有束缚感。我觉得英文更能够完整地表达出作者在想什么,中文有的时侯会含糊不清。但是有些中文书会更加意味深长。我最喜欢读的是余华的《第七天》,还有鲁迅的作品。

我对中国历史特别感兴趣。在历史上,中国各个朝代的土地面积,都比英国大很多。除此之外,沙漠和山脉阻断了中国和欧洲的外交——直至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中国和欧洲的沟通都非常少。两边的地理环境和人口数目如此不同,产生的文化也有很大差别。

谈到英国文化,也要考虑古希腊罗马等欧洲的影响。在我看来,中国和欧洲的最大差别是在思想上,或者说哲学上。欧洲哲学就是to be,中国的则是not to be。思想的发展和地理的影响将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导向了“不是”,而欧洲的则是“是”。“不是”的思想是稳定的,没有扩张性,这样导致中国本土各朝代的梦想是统一全中国,而不是统治世界。在历史上,欧洲是个扩张的文化,欧洲国家在各大洲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扩张性极强,于此同时,也将殖民地当地的人民吸收到自己的文化当中了。

另外,根据我自己的经验,英国人对外部世界更感兴趣,更容易接受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作为外国人,在中国经常会被叫“老外”或“外国友人”,虽然这个表达有时可以很亲切,但往往会令我感觉无法融入本地文化当中。而在英国,不管你是黄种人,黑种人还是白种人,你都可以成为英国人。

在语言上,中文用字块,英文用字母,中文给人一种排列有序的规则感,比如成语。英文给人一种流畅无阻的不规则感,因此描述东西时更加生动。中文更讲究韵味,更讲究寓意,英文更讲究美感和浪漫。两种语言和彼此的文人创造出的作品就大有不同了。

中文和英文,在我看来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我都非常喜欢。我现在也有了一个漂亮的中国女朋友。毕业后还会继续学习中文,以后想定居在北京。

 

Ayako Nakase:

来自日本,在京西国际学校上高中

刚来中国的时候,爸爸妈妈很希望我可以多接触中国和中国文化。最开始是他们要求我学习中文,后来我开始主动学习。在这一点上,我非常感激他们。

我会一些简单的中文。这样在北京生活,无论是买东西,去一些地方,看懂标志等等就方便多了,自己也不用在出租车司机面前犯傻了!另外,家里亲戚和朋友们都觉得我会说中文好酷!

我觉得学中文最难的地方是听懂各地方的不同口音。学校里的中文课如果能更重视听说练习就更好了。对我来讲,努力学好中文是很重要的。从表面上看,学得好考试就有好分数,可是更重要的是,中文能力在未来会非常有用。

 

Michelle Mouw

京西国际学校高中生

我在学校和家里都说英文。我认为,即使处在一个多文化多语言的国际环境里,某一种语言和文化总会占据主导地位,这很自然。

我的妈妈是中国人,她没在美国居住过,可是英文非常棒。她的双语能力启发了我要努力学中文。另外,我妈妈那边的亲戚都不会说英文,我喜欢用中文和他们交流。如果以后搬到另外一个国家,我还是要努力提高中文水平,这是自己很重要的一面,不想失去。

中文确实是一个非常难的语言。中文字那么多,非常难学。英文是拼音文字,所以你可以读出音来,然后试着去理解意思,可是在中文里,要是你不认识一个字,你就是不认识。另外,对我来说,用中文表达幽默非常困难。我觉得幽默是学习和熟悉一门语言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我觉得中文课应该学更多关于日常生活的话题。我虽然可以用中文探讨许多学习上的话题,却不能流畅地和我姥姥聊天儿。

 

Alice Wen:

出生在美国,京西国际学校高中生。

我学习中文的兴趣有很大一部份来源于家庭。家里人都是中国人,所以不能忘本。另外,我看过的很多中文书也让我对学中文很有兴趣。很多中文作者的文笔很好,他们写的东西让人惊叹,让我觉得中文真的太美、太神奇了。虽然英文也能写出很美的句子,但很少能像中文那样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中国文化有很多和西方不一样的地方,所以,有时候用英文学到的东西比较难运用到中文的学习中,反过来也是。比如我们英文文学课上学的内容就和中文课中不一样,分析、写作的方法也不一样,这就是因为两种文化的思考方式不同。

我觉得英文书很真实也很有深度,经常会涉及到对每个人都很重要的主题,像生命、家庭、自由等等,英文书所刻画的人物也很深入人心。而中文书吸引我的主要是语言,中文真的可以写出很美的句子,创造出很美的意境,就算故事没那么有深度,或者人物没那么真实,我也觉得读起来很享受。不过,中文书有时候缺乏深度和真实性。但如果非常朴实、非常真实的话,又会失去语言的美感。所以我觉得,中文书中如果能够加深故事的复杂性,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并加深书中对正义的、直接的事物的认同和尊重,会好很多。不要太在乎语言而忽略了人物的真实性,太注重感觉和意蕴而忽略了事物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意义。

可能因为中文很含蓄,中国人也很含蓄,很多时候人们都不能直接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要么隐藏在文字中,要么就是比较虚伪的表达。我觉得中国的文化缺乏一种直接性和真实性,如果语言太过花哨,就无法了解到人内心的想法。

我觉得学会多种语言是一件很有用的事,因为有很多东西是单一语言里面没有的。另外,不同语言还对感情或事物有不同的区分方法,有的语言会比其他语言分的更细,所以,学习另外一门语言也可以对这些东西有更深入细微的理解。

我觉得在中文上付出的努力真的不少,但是值得的。中文确实比其他很多语言难学一些,就看学习的人能不能理解这种文化,想不想要理解这种文化了。

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会中文的词汇和认字可能很困难。但我的经验是,如果能多读一些中文书,或者看一些中文的电视剧、电影、动画片,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多注意一下中文的用词和表达,就可以把学习变得轻松简单一些。

我高中毕业后可能不会继续在课堂上学习中文了。按我目前的程度,听说读写都没问题。但我会继续使用中文,会继续看中文书或电视节目,这也是另外一种学习吧。

 

Sam Hart

英国大三学生,在北京大学做交换生一年,大学专业中文

我学中文的原因很多。首先,中国经济在全球舞台中相当重要,在中国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多,所以我认为中文是不可或缺的能力。会说中文可以为我打开很多扇大门,带来很多机会。另外能说中文,就可以去中国各地了解不同的文化,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受家庭影响,我对学习语言很有兴趣。我的家庭非常喜欢旅游。父亲因为工作去往许多国家出差,工作时会用到法语与西班牙语。他了解语言的重要性,所以鼓励我从小就开始学习各种语言。我15岁的时候在智利留学过六个月,16岁那年夏天,在一个法国的超市工作过。三年前我跟家人来中国旅游。那次旅行引发了我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兴趣,于是,我在上剑桥大学的时候就选择了中文专业。

学习中文的时候我常会遇到瓶颈。我还从来没有做过一件像学习中文这样“投入产出比”如此之低的事情。刚开始的时候进步很快,但是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再想进一步提高就很困难了。和学习其他语言一样,我的中文水平会时好时坏。比如今天我可以跟出租车司机聊得很顺,但是改天另外一个司机会不懂我在说什么!在中国,作为一个说中文的西方人,想要用中文和本地人正常聊天还是挺困难的,因为这里大多数人会认为“你其实不懂中文”。

但是,我觉得付出的努力很值得。学中文就跟其他所有的挑战一样,你一旦很努力投入,收获的感觉还是很棒的。

我在剑桥大学学习了很多中国的文学作品,很遗憾的是,没有太关注学习语言本身,没有更多的机会练习口语和听力。在北京大学上课之余,我和朋友一起开办了课外网球班,刚开始用英文教学,后来发现他们听不懂我们在说什么。于是,我们只好改用中文来讲授,这一点让我很紧张,也很庆幸,可以好好发挥一下我所学的中文了。

当中文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了解中国文化就方便多了。我今年去了中国好多地方旅行,认识了许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长了很多见识。比如在青海和四川,我看到了中国少数民族的生活方,给我的印象很深。

本文原载于《菁kids》2014年九月刊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