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太
“你还是出去找工作吧。与其在家抱怨老公,不如出去抱怨老板。”对于一个全职太太而言,这是很有杀伤力的“冷家暴”,几乎和“你一天在家究竟做了啥?”一样经典。如果撇开赌气的成分,它至少传递了两个信号:第一是某人需要矫正视力,因为他对全职太太呕心沥血对家庭的付出视若无睹;第二是主妇自己要心中有数,这意味着你需要独自承担职场空窗期的成本,一段空白的全职简历大大提升了你找工作的难度系数,而如果你短期内没有收获,沮丧和挫败感会让你抑郁不已,反而变成了你没本事只好呆在家中的最好注解。
在中国,从一个甜蜜的全职主妇,变成一个崩溃的绝望主妇,大约需要三年。这恰好是一个孩子度过婴幼儿时期,可以交托到幼儿园的起始阶段,也是一个全职家庭内耗到弹尽粮绝的忍耐极限。
“三年之痒”的原因五花八门,有些是因为家庭经济的压力,有些是厌倦了看不见尽头,完全没有奖赏的家务琐碎;有些则纯粹因为伴侣不能够认同这份付出,回家变成了失败的代名词。而伴侣的态度是能否度过“三年之痒”的关键。从我熟悉的全职家庭样本来看,能够完全接纳太太回家,还能够平等健康相处的,要么有过长期的海外生活经历,觉得太太在家很正常,尊重女性的付出;要么就是有着坚定的宗教信仰,特别重视家庭,接受男女分工,互敬互爱,譬如周末能主动帮太太做家务,还能抽空陪孩子玩一会。其实这样的家庭,即使是夫妻都上班,也同样会是健康幸福的家庭,因为彼此敬重。也只有这样的全职家庭,才稳若磐石。幸福的全职妈妈都是相似的,从没有听说她们想找个工作。她们积极做义工,乐于分享和付出,从不纠结个人价值实现与否,生活得多姿多彩,让家庭和朋友都充满了正能量。
除此之外,大部分中国全职主妇,都会遭遇“三年之痒”。经受过革命洗礼的我们这一代人,早已经变成了急功近利的一代人,以结果为导向的一代人。中国的全职主妇,说到底是一种“假性全职”,是一种以育儿为目标的阶段性全职。平均到人头,中国全职妈妈们至多有三年的全职好时光。如果三年过去,孩儿大了,自己还没开始自觉积极主动找工作,届时哪怕你是朱丽叶,罗密欧也会对你吹胡子瞪眼,让你悲痛体会到,什么叫拿人手短,吃人嘴软。
即使是家庭经济条件不错,完全不需要太太另外再去挣个零头的,也鲜有人会为家里有个全职太太而骄傲。在一个不能够以家庭为核心价值的社会,有些中国男人的虚荣是吃了鱼肉,又妄想熊掌。他们似乎永远也不会真正明白:孩子不会自己长大;臭袜子不会自己跑进洗衣篮;马桶不会天生就干干净净;更不用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一个超级理想的中国太太要能生能养,养到把孩子送进幼托机构后,立刻转身回到单位上班,最好还有世界500强公司的头衔做头饰,能够日进斗金,又能有精神寄托,这意味着老婆可以召之即来、呼之即去。在家就是田螺姑娘,出门就变成强人,说真的,这样的老婆,好到我都想为自己找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完美老婆又有多少人能hold住?谁又能把天下的便宜占尽呢?
回家的“三年之痒”,就是在这样一个畸形的社会评价体系中生长起来的。“三年之痒”通常是有前戏的:譬如另一半突然间当你透明,除了讨论孩子的功课,懒得和你再多说一句话;接下来就是挑剔饭不好吃,你的打扮不对;然后发展到悍然挑战你所做的每个决定,有时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言语轻慢;最后当然是径直点醒你,你该出去找个工作了,到了这个时候,态度往往就简单粗暴了。这里既有革命时代的因素,老公没准就是在托儿所长大的,婆婆常常就是两肩挑的,珠玉在前,你又已经吃喝混了三年,再赖在家里天理不容;另外也有政策性原因,按家庭计税的呼声一直未落地,干打雷不下雨这么些年,没有半点经济实惠,全职家庭不容于体制,身为全职主妇,在需要身份标识、群体认同乃至家庭接纳的地方,处处碰壁也就不足为奇了。“三年之痒”虽然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这充分证明,在一个人人缺乏安全感的时代,在一个只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社会,组织是靠不住的,连带着爱情也是靠不住的。即使你不被一份工资绑架,也会被生活绑架。中国妇女想撂下工作的担子,回家好好过一份太太生活,不过是白日梦、中国梦而已。
如果你问我,全职太太何时能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我觉得,起码在我们这一代人还不会。一个巴掌拍不响,只要这代中国男人不进化,不管是制定政策的男人不进化,还是家里的男人不进化,光靠全职太太们举案齐眉、7天24小时当牛做马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回家的“三年之痒”,也会有“七年之痒”,这是全职太太们的“时代之痒”,无法自愈,只能坚强承受。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