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心桥 (Julie Xie)
到超市买菜,只要能负担得起,人们都喜欢挑有机的蔬菜瓜果,自然健康。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有没有充分尊重孩子内在的能力呢?
不要夸大后天养育
我们传统的教育推崇“棒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 等,强调外界环境的力量。这很类似John B. Watson教授,心理学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在1930年提出的自信言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论他们的种族或天生智力和性格,让我在特定的环境中把他们养大,我敢保证可以把随机挑出来的任何一个按我的计划,培养成医生,律师,画家,商人或者乞丐甚至小偷。”
可是纵观近50年来的心理和教育界研究,Nurture(外在养育环境)重于Nature(内在基因)的结论早已不成立了。同卵双生子的长期跟踪调查发现,因为基因基本相同,哪怕他们在出生时就被不同的家庭抱养,成长环境截然不同,成人后再做比较,其性格,智力和喜好,甚至择偶等方面的相似度都远远超过同在一处长大但基因差别更大的异卵双生子。对几百名从出生时就被抱养的孩子的研究更是清楚地证明,他们长大以后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与天天朝夕相处的养父母相关值接近零,和随机抽取的陌生人没有差别。常会看到酗酒的父母孩子大多也有酒瘾,或好斗的家庭代代相传,于是很容易得出关于家教力量的结论。殊不知这其中被忽略掉的是孩子对酒精和攻击性的先天基因。
在美国公立学校,教育心理服务会为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提供每三年一次的学习能力测评,因此,在这13年中我有机会多次重测同一位孩子。每次对比测评结果,不得不感叹基因的威力:推理,记忆,理解等能力太一致了,标准分数十之八九在3到12年间的差别低于10%。
成为鲜明对比的是,每年春季资优班 (Gifted and Talented Education-GATE) 考试之前,总有大大小小的智商备考班,吸引大量望子成龙的亚裔父母。每次看到这种广告我都觉得主办人太不道德,误导大众。智力测试是为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所设计的,不是后天可以记住或学来的。天资属于顶尖2%的孩子,不做任何准备依旧会显示自己的超常;其它的孩子,就算做再多例题,也不会在正式测评中胜出,不然这个智力测试就设计失败了。其实,智商和将来成功的关系也没有那些父母想象的那样紧密。
尊重孩子的内在能力
亚裔家长普遍能接受孩子的生理特征一类基因的外在显示,没听说过哪位孩子被送去“身高加强班”或“容貌提高营”。但对于教育,我们常常高估外在因素的作用,很少想过孩子接受的快慢,兴趣特长等大多也是先天影响的。经常看到家长在周末或课后孜孜不倦地奔波于各种以为很重要的学习班间。如果孩子感兴趣还值得,如果没有热情或天赋,就算费时费力地暂时得到各种奖项也像嫁接的果实,对他们一生的道路能有多大影响呢?
咨询年龄十岁以下孩子的家长,他们大多会一口咬定后天培养的重要性,因为家教对孩子行为或成绩的短期作用极其明显。而请教孩子已经成人的资深家长,他们则会强调内在基因的长远力量。当年每周5到10种不同的兴趣班,每月上千的投资,更不用提大量时间的投入,到高中,孩子能坚持下来并受益的不过是那些他们真正有兴趣或做得好的一两样。钢琴可以考过十级,但如果是被逼着学出来的,最终也只会增加对古典音乐的反感,从而得不偿失。
对儿童内在能力的不同理解在教育制度上的影响更是明显。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起把学校心理学服务纳入法律,规定对在班里成绩差的学生做全面的教育及心理测评,考察各种学习能力,包括推理,记忆,理解,表达,注意力等,以及心理和精神状况有没有障碍。如果有,会根据孩子的特点提供个人化的特殊教育服务。比如阅读理解有障碍,那考试题也许要读给他听;写作障碍,考试可以口头回答录下来。而在国内,如果成绩不好,恐怕家长老师的第一反应是努力不够,然后是铺天盖地的补课。近几年虽然也开始有各种学习障碍的测评,但后续服务没有国家法律保证,所以形同虚设。
当代著名教育家 Sir Ken Robinson 说过:“园丁知道他们不能决定花草能长成什么,花草自有自己的品种,园丁只是提供适合的环境让他们顺利地长出来。老师和父母在教育孩子上不是工程师,更象园丁。我们的任务是给孩子提供最适合他们成长发育的条件,而不是让他们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
家教的作用在哪儿?
这并不是说家教一点作用也没有。Nature vs. Nurture像长方形的长与宽,一起决定着它的面积。杂草丛生的花园会防碍瓜果的成长,适度的扶持打枝才能结出最丰硕的果实。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显示,成长环境里得当的引导与培养可以使智商提高达25%。性格可塑性更强,可以高达50%。比如对天生气质 (Temperament) 的研究显示,幼儿时期谨小慎微的孩子,有三分之一以上长大后敢做敢为,原因是有父母循序渐进的引导。
家庭教养对孩子最大的影响是在学习习惯的养成及生活和待人接物的方式上。多年来在公立学校的工作中发现,学生成绩单上有一项最能反应他们的家庭环境:作业能不能按时交。我们在家完全可以控制并培养孩子对学习的责任感和习惯,比如作业完成之前不能打游戏或看电视等。这些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会永久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工作习惯。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能帮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社交技能。父母乐观向上,遇到挫折不怨天尤人,孩子会学到困难是可以克服的。父母和邻居同事友善互助,孩子也会体验到与人交往的快乐。这一切对他们未来的影响比学业成绩深远很多。
我们要坦然接受父母对孩子影响力的局限。我们左右不了孩子的能力特长。好好观察了解他们,而不是凭单向意愿,可以让我们更能因材施教,为孩子提供最佳的成长环境来发挥他们内在的潜能。孩子是松树,就一定结不出苹果。但我们可以让他的枝叶更丰满,树干更直,长成最雄伟的自己。尊重孩子自身的特质,找到学习上的最爱,那他们一生的工作都是享受,永不疲倦。而我们如果能放下自制的不现实的负担,就更能享受为人父母的快乐。
心桥
北师大心理学硕士,在美国获心理学博士,加州执照教育心理学家。2000年起任职于旧金山Fremont联合校区,精于学前儿童到高中生的教育心理测评及咨询,其亲子教育讲座也深受华裔社区欢迎。2012年九月开始为“海外文轩”撰写教育博文。本文原稿在海外文轩刊登。
本文原载于《菁kids》2013年七月刊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