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孩子沉迷手机,哥大教授妈妈的这波操作太秀了!

 

如今,孩子们的许多课程任务、学习资料都转至移动端,在给他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家长们带来苦恼,担心孩子受到网络世界的不良影响。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就像把双刃剑,父母又该如何教孩子合理利用它们,防止过度沉迷呢?

 

文、图 | 整理自网络

编辑 | 新一

 


 

许雅宁是一位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女博士、教育研究所教授,也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她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在手机这件事情如何给予孩子自由,又能够有效限制他们玩手机的欲望。

 

需要”和“想要”的差别

 

我自己的孩子就读家里附近的小学,上下学都有校车或大人接送,没有落单的机会。所以,手机不是必需品。因此,三人在小学时期都没有手机。

 

等老大上了中学后,路程颇远,并且,我也了解手机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的必需品之一,决定买手机给他。

 

 

升七年级暑假时,就在儿子生日前几天,我们母子俩在餐桌旁吃水果。我趁机问他:“你想要手机吗?儿子嘿嘿笑了一声:“好啊!”

 

我停了一下说:“那我买那种只能打给我和警察的手机给你,可以吗?”

 

十年前的手机,并没有那么“聪明”可以上网、传简讯、打电动。但差不多有智能手机的雏型。

 

“都可以啊!,反正先拿到手”。儿子以退为进。他还不忘采打悲情牌,补上一句:“我是全年级唯一没有手机的人耶。”

 

就这样,儿子有了手机,两个妹妹们又妒又羡,但是两个小女生的小学都在家附近,她们也了解“需要”和“想要”的差别,也知道我不可能大发慈悲,授予她们“手机特权”。

 

苦等两年后上了中学,她们必须自己搭车上学,也有自己的课外活动,出于安全上的考虑,我也给她们买了手机。

 

网络自由需要限制

 

与所有的父母一样,孩子在开始使用手机和电脑后也让我也苦恼了一阵子。

 

在美国,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就开始大量使用电脑,很多功课都是需要用电脑找资料、写报告,如果没有电脑和网络,简直没办法做功课。

 

 

虽然手机跟电脑都可以由父母设定使用权限或时间等,但是使用权限的设置有时会对一些页面搜索功能造成干扰,甚至封锁页面。

 

孩子无法查全资料,一天到晚跟我抱怨,搞得我不胜其扰。

 

既然是烫手山芋,我实行懒人政策,把问题抛回给孩子。我们正式召开家庭会议,讨论手机、电脑的使用规则——

 

手机的密码全部统一,只能有一个。

 

三个孩子似懂非懂。直性子的大女儿马上反问:为什么?是妈妈你记忆力不好吗?

 

我清了清喉咙,恢复我的假威严。

 

这不是重点,而是我跟爸爸有权登入你们的手机和计算机,查看里面的内容。

 

“唉!这不符合儿童福利保护法!”大女儿马上反驳。

 

“妈妈,你这样违反基本人权哦”小女儿在一旁帮腔。

 

“我记得美国宪法有规定要保障个人隐私……”老大开始翻阅美国宪法。

 

三个在美国长大的孩子你一言,我一语,嚷嚷着他们的基本人权、人身自由、隐私自由、言论自由、儿童福利保护法、联合国人权宣言…

 

我当然也不是省油的灯。我露出奸险的样子,不怀好意地回攻:

 

你们说的都没有错,但是呢,不好意思,你们都未成年,这些自由基本上还是在我手上。

 

而且,使用者付费账单是我付的,代表我是使用者,所以我当然有权利登入我的计算机与手机查看。

 

事情就这么决定了。

 

我这样做的理由,是让他们知道,父母们给孩子计算机和手机等同于给孩子信任。但是,身为父母,我们也有责任与义务了解孩子的网络世界及教导保护孩子的网络安全。

 

建立“双B原则”

 

“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这句俚语说的是“大人没事做,太无聊”!

 

有一天,纽约阴雨绵绵,我在家就感到特别无聊,心想:要不来看看孩子的手机?!

 

于是,我把七年级儿子的手机拿过来直接打开简讯收件匣,这个过程我异常兴奋,总觉得能找到一些精彩耸动的内容。

 

 

第一封弹出来的讯息是和玛丽的对话:

 

儿子:今天你要做什么?

玛丽:今天我要做功课。

儿子:做哪一科?

玛丽:做数学。

儿子:今天的功课很多。

玛丽:是的。

儿子:再见。

玛丽:再见。

 

我大失所望,这也太无趣了吧!继续往下滑,下一封是和约翰的对话:

 

儿子:星际大战乐高积木你做完了吗?

约翰:还没。

儿子:那你什么时候要做?

约翰:下礼拜吧。

儿子:再见。

约翰:再见。

 

又是一个无聊至极的内容,我又看了几则之后,不禁打起呵欠。不过,随着孩子长大,简讯的内容、用语的确开始变得刺激起来。

 

 

对此,我的原则是:对于青少年的用词、用语,甚至谈话内容,只要他们不伤人、不伤己,父母不要太在意,多多深呼吸,有益健康。青少年有自己的文化,讲话也许不中听,但想当年,我们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也是成长的一部分呢。

 

由于孩子们知道我可以随时查看他们的计算机及手机,所以他们非常自律,并没有让我操过心。我们也明白孩子们有自己的隐私及空间,但共有密码是让他们知道,如有任何不适当的行为,父母有权介入管教,立刻指正。

 

实际上,多年来,我查看他们三人手机的次数可能不超过5次。对于手机,我们家庭内也有具体的约定和做法:全家人在一起时,绝对不允许人手一机,无视他人的存在,我们每个人会把手机拿出来,调成静音模式。

 

睡觉时,手机也不能放在房间里,一回家,所有手机就放在客厅一角充电,不随身携带。至于计算机的问题,由于三个孩子都喜欢在家中的书房写功课,所以网页上的内容大家都看得到。

 

当然,我也十分清楚,孩子可以在我接近他们的瞬间,将A网页切换到B网页,但是因为长期培养的互信和自律,多年下来,不曾有大问题。

 

虽然与大家分享的是手机和计算机的问题,但是透过这种处理方式,孩子们学到的是B原则

 

  • Bond是指父母多年来经过与孩子之间诚恳的沟通、了解之后,建立起来的互信及感情;
  • Boundary是指在原则问题上的界线。在大是大非的事情上,原则不容模糊,界线不容践踏。

 

手机和计算机的处理方式每个家庭都有不同,但“Bond” “Boundary” 这两个原则是亘古不变的智慧符合心理学理论的教养方式

 

要是父母在教养的路上,尊重了解孩子,那么孩子自然愿意听取父母的意见,即使与父母意见不同时,也能够明白事理,了解父母的苦心,而我们也要记得身为父母,就像掌舵人,我们有责任、义务,更有权利在孩子做人处事的方向上,指引航向。

 摘自许雅宁《做个不完美的父母》


 

电子产品就像是把双刃剑

很多成年人都无法抵制电子产品的诱惑

更别说孩子了

那如何教孩子合理利用电子产品

防止孩子过度沉迷呢?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

应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1~3岁:不要接触

幼儿的视网膜发育还不完善,在此之前都避免接触手机类电子产品。

 

如果家有1-3岁的孩子,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多与孩子互动、更新孩子的玩具等。

 

3~6岁:远离手机游戏

不少父母为了图一时清净,偶尔会把孩子丢给手机游戏“照看”。但3-6岁的孩子自控力不足,接触游戏极易上瘾。

 

如果家有3-6岁的孩子,正确的做法是:

 

  • 父母手机里尽量删除游戏、音乐、视频等各类会吸引孩子的APP。即便孩子想要玩手机,除了翻翻相册、拍拍照,也不会觉得有趣,自然不会一直缠着父母要手机玩;

 

  • 积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多与孩子共读儿童读物;丰富孩子的生活经历。多带孩子外出体验大自然,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

 

7~12岁:不宜强势打压

这个阶段的孩子,具有较强的自我独立意识,会变得固执、脾气暴躁。

 

很多父母常用的方式是强压、威胁。长此以往,不仅会严重破坏亲子关系,还会加重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和沉迷。

 

对于7-12岁的孩子,正确的做法是:

 

  • 与孩子协商玩手机的时长、次数。如若违反,按事先的“约法三章”来解决问题;

 

  • 家长需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动机,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立场。目标是“孩子停止玩手机游戏”,而不是“孩子乖乖地停止手机游戏”。

 

12~18岁:适当干预,合理引导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处于青春期的前奏,思想认知水平较高,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父母应坚持适当干预、合理利用。直接没收或生气吼骂、甚至是暴打一顿,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对于12-18岁的孩子,正确的做法是:

 

  • 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给予孩子一定的个人空间;

 

  • 建立沟通和信任后,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手机。

以上这些全都做到了,但孩子玩手机的坏习惯还是屡禁不止,该怎么办?

 

孩子接触电子屏幕过多的情况,归根到底是家长和孩子共同造成的。

 

如果大人回家后机不离手,却声嘶力竭地要求孩子远离手机,可能吗?所以,作为家长,必须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