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妈妈们而言,什么是生活中的“好东西”?

最近大家见面常会问一句:“你看《好东西》了吗?”

这部最近热映的电影,引起了很多女性的共鸣。菁kids妈妈写作群活跃作者Yvonne也在二刷此电影后写下了洋洋洒洒的文字。大家看看是否引起了共鸣呢?

文 | Yvonne 图 | 《好东西》剧照


让人上头的好东西

看了《好东西》,出了影院第一件事是从口袋里拿出手机打给女儿,“宝贝,要不要和妈妈一起看电影,有个好东西。”

二刷《好东西》,出了影院第一件事是从口袋里拿出手机,找到那个孩子们即将“离巢”,由“空巢在望”的妈妈们组的“孩子相亲团”,打下几个字:咱这群,还是散了吧……

一刷的时候,又笑又哭边叹气摇头边有些纳闷,电影好看,但为什么要叫做“好东西?”但看完后确实感觉脑子灵了,神经松了,嘴巴僵了(可能笑得法令纹也深了些),显然这不是个“坏东西”。

二刷完,和《好东西》亲密接触了四个小时,还是很难一句话说清楚这部电影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但如果你是个女性,还是个有女儿的女性,你走出影院那刻一定和进去之前有些许不同—它还真有可能是个让人上头的“好东西”。

大小女人间的互相治愈

这部电影主打一个诙谐轻松让你笑,镜头聚焦于大小女人们之间的关爱、眼泪、拥抱和欣赏。

虽然它引起了全网热议的性别议题,但真正贯穿整部电影的,是种温柔的、坚定的、润物细无声的女性力量。

没有苦大仇深的冲突,没有你死我活的对立,就是女性之间惺惺相惜的那种扶持,母女之间的坦承相见的那种理解,又戳心又温暖,不经意间就让你释然并治愈,这是个如母爱般的好东西。

母爱是什么,除了孕育,更是承载、理解、包容、兜底。

是送夜归的女邻居回家,在她身后轻轻说一句,你进去了我再走。

是让小孩做小孩,学不学才艺由你;但底线是打人可以,撒谎不可以。

电影中的神来一笔,把琐碎的家庭生活和浪漫宏大的蒙太奇剪辑在了一起;妈妈煎鸡蛋的声音,女儿听来是下暴雨;妈妈用吸尘器打扫房间的声音,于女儿是龙卷风的呼啸;妈妈掰芹菜的声音,女儿说是熊猫吃竹子;妈妈西红柿甩到水里的声音,女儿耳里是海豚跳进大海……

这些妈妈们劳作的日常,此时此刻是悦耳的,奇幻的,有味道有情绪。

你可以说这是一部给成人看的亲子电影,是让闺蜜们共同参与的“吐槽大会”,是各得其乐,各取所需的家庭影院;目不暇接的抛梗游戏,细节处的埋线千里,在里面见男女见众生见孩子见自己,两个小时里让你心领神会地笑,感同身受地哭,挺值。

如同电影中说,如果能让你开心,就是好东西。

其实面对人生,我们真的可以轻松一点,甚至可以有点游戏的态度,别那么较真,也别那么较劲,做你认为值得和开心的事。

不再过多剧透了,这部电影适合一个人看、带闺蜜看、带女儿看、带老妈看,它像女人甘之如饴的零食,又甜又酸口,嚼之有味,回甘无穷。

女性力量是个好东西。

别人看不清的东西,是好东西

有影评人说,看了《好东西》让人解缚,女人不是生来自由的,而是变得自由的。

难道女人在越来越自由的过程里,不该醒觉自己生来就自由的吗?缚自己的,挡着自己往前走的,从来都是自己脚上的鞋带,而大多数时候,是自己先把自己捆起来了,连绳子都不用。

看清这点,才能主动去打破自我认知边界、旧有价值观的缚,人人生而向往自由,能解缚的是好东西。

所以这部电影引起了女人的深度共鸣,有人说它是“女性嘴替〞,有人说它是“电子闺蜜〞,借着爱情这个“伪命题”、单亲妈妈的现实问题、原生家庭的缺失议题,回到那个永恒的话题-女性成长的思考,女人到底应该怎么活,在各种关系里如何取悦自己?

女编剧、女导演,侧重于女性独特细腻的视角,该活成元气小孩般的“人间清醒〞,还是应该揣着清醒装糊涂,适当地示弱?单纯的不太清醒如女邻居,往往得被人性教育;太清醒太独立,一不留神就成了剧中十项全能的单亲妈妈。

觉醒的女性还会恋爱脑吗?

爱情能不能只是女性生活的调剂?

女性能不能“唯我、为己〞地活出自己?

是在互相尊重、两情相悦基础上的“课间十分钟”;还是负责到底、彼此绑定的长篇连续剧?这可能不是个单纯的选择题。

做个举重若轻的妈妈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回到前面提到的“孩子相亲团”,有点一言难尽。

五六年前孩子刚上初中时,学校活动妈妈们一起喝咖啡,大家聊鸡娃聊旅行聊美食。

一位大孩子已经毕业去了大学的妈妈,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唉,其实我们这些国际学校圈的家长们,从来不懂抱团,好好地利用资源……

后知后觉的我直到不久前,才刚咂摸出了这话里的滋味。

何为抱团?talent pool比较“靠谱”,从大概率上减小双方家庭生活习惯上的南辕北辙,经济文化上的差距悬殊。

何为资源?毕竟是顺义国际学校,准入门槛摆在那里,孩子们起点、智商、背景相当,家长们又相处了几年,知根知底。

早就听闻传说中的高端藤校相亲群、京城几大名校高中相亲群,只是没想过,随着孩子即将高中毕业、出国留学,自己也开始对这个话题敏感起来。

直到有一次偶然和好友聊到这个话题,得知这位孩子也在国际学校的行动派妈妈已经拉了一个小群时(用分享吃喝玩乐为掩护,打探联谊各家孩子为真实目的),佩服之余我也立即加入,就算暂时用不上,做个相亲团的卧底先了解一下总没有错。

然而进群后发现妈妈们在尬聊之外并无进展,剃头担子一头热,孩子们不配合,妈妈们纯自嗨,这卧底卧了个寂寞。

其实不难理解,以这些从小受国际教育,独立又有想法的大孩子敏感,哪有不知道家长真实想法的?他们会上你的套?太天真了。

就像剧中的女儿,你能想象她会听妈妈的话去相亲(当然她的铁妈也多数不会加入相亲团)?正直勇敢阅读量大的小孩,身上具有鲜活的的女性力量,这个对人事物总能”一眼看穿”的好苗子,将来是能改变游戏规则的新女性。

一生真的很长,如果是把婚姻当成一件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来看待,如果是把人生规划成按步就班的步骤指南,什么阶段必须做什么事,怎样做才不会出错;这一眼望到头的计划书,似乎不太像个好东西。

“你不必活成谁,只要活成一个自由的人”—这是《好东西》递到每个女人嘴边的糖。

想记女儿经常对我说,妈妈你该庆幸我不是恋爱脑,我很清楚自己要什么,我是new generation。

她可能早就理解了这口甜的滋味,有的时候,孩子是更清醒更通透的那个。

我们能做的,只有举重若轻地放手,给予空间和自由。

让小孩做小孩,继续童言无忌,戳破人生真理。

让孩子活成她想要的样子,让她们快乐自由地活她们的人生,在爱意与温暖下自由发展,在恋爱婚姻中一步步成长,这其中肯定有试错、有曲折,但走过的弯路不是浪费,因为岔路上也有风景,那些都是只是看清自己内心的必经之路而已。

有我陪着你……

对剧中的一幕印象深刻,妈妈在黑夜里骑着平衡车,冷静自若,如同一个夜巡的女侠。

不知道为什么,这里非常触动我,像是一个跳脱于剧情之外的隐喻。

女性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独立自由地好好生活?—尊重自己的感受,爱自己,做自已人生的主角。

而世界上每一个妈妈都在成为妈妈之前,都有自己的理想,有想完成的事情,有想要表达的想法。妈妈能够让女儿骄傲的点,不只是她能带好孩子,更是她能做回她自己,那个发光的自己。

妈妈能给予女儿最好的陪伴,是和女儿的共同成长。一个坚守自己的初心,不断丰富内核,充实自我的妈妈,是女儿看这个世界的最佳参照物,是女儿汲取营养和力量的根基。

这样的母女既是对方的镜子,又是互相的良师益友,拥有朋友一般的母女关系,彼此鼓励欣赏,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

片尾母女的一番对话,让很多人动容:”妈妈。正因为我们足够乐观和自信,才能直面悲观。”妈妈问女儿在哪里学这些话。女儿说:“这句话是妈妈曾经做记者的时候写的,那一年是我出生的时候。”

这是足够长情的陪伴,正直勇敢有内涵的妈妈,才是女儿幸福的底气。

所以,有我陪着你,人生的光明坦途也好,漫长暗夜也好,我稳稳地骑着平衡车,戴上风帽,看着你不断向前走的背影。

电影之外的彩蛋

“相亲团”里的妈妈们经我撺掇,纷纷去看了《好东西》,大家的反馈普遍是电影挺好笑,现在的小孩也真不得了,算了相亲团不搞了,和孩子们做好朋友是上策。

我听了暗笑,好朋友之间是不会包办相亲的,只会鼓励她去多尝试。

不搞相亲团,大把好东西可以搞,让自己充实起来,让今天的自己比昨天多一些笑容,多一些元气,多一些自我肯定,就是好东西。

散了相亲团,正在鼓动其中几位加入不久前菁kids创始人Toni拉起的“菁kids妈妈自由书写鞭策群”,在群里每天练习自由书写,把所思所想、日常生活的一切写出来,写工作、写育儿、写美食、写艺术、写挫折、写喜悦,这个群能让你忙起来,让思想通过文字流动,让自己通过书写治愈。

当然,这世上还有太多好东西等着你去发掘,能让你开心的,都是好东西。

忙是个好东西,支配自己的时间与爱好,是女人的权利。

爱自己,做自己这件事,是个好东西。

<End>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