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化学校家长的“中文焦虑”,我们采访了北京5所热门校

为孩子选择国际学校的家长,难免对孩子的中文水平心有余悸:因为在国际化学校,英语是学生的第一语言,虽然中文是大部分就读学生的母语,但学校的性质和升学方式决定了中文在课程体系中处于尴尬境地(IB体系例外)。
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国际学校的孩子除了中文课以外,几乎的所有学科的学习语言是英文,其中文的浸润程度远远低于体制内的学生,没有硬性的应试作业和课后练习,真的能学好中文吗?当我们谈及“希望小孩学好中文”时,究竟以何种标准来定义 “好”?
菁kids撰稿人Yimi,一位来自国际化学校的中文老师这么说:
“对于国际学校学生的中文,家长们能够看见的情况是书写笔顺不那么准确,拼音声调不一定全对,而这些只是机械化的知识,只要写得足够多练得足够多,孩子们就能掌握。相较于把精力放在词语的抄写上,我选择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

“在作业方面,各门学科都更倾向于项目化学习等方式。如果就中文课布置抄写、默写类的作业,很容易引起家长们和学术管理层的反感。孩子们也不喜欢这样的形式。演课本剧、搞辩论、做小组海报,这些都经常搞。”

这样看来,国际化学校里的中文教学形式已经尝试了更加人性化的升级与变革,而家长心中衡量孩子中文水平的维度上,也是时候开启多元化评价了。
为了深入了解北京国际化学校里的中文教育全貌,菁kids从几个热门校中找到了答案。

文 | Yuan
图片 | 网络、学校提供


有思想的语文

@朝阳凯文

 

在校园体验活动中,经常有家长向老师们咨询国际学校的小学生是如何学习语文的?学校的课程安排中有多少内容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具有特色的语文活动?这次,共同推开朝阳凯文语文课程的大门。

朝阳凯文小学语文课程根据不同阶段孩子的能力、特点,设计融合“文学素养”、“阅读”、“写作”三大模块内容,合力提升孩子的语文综合素养,课程从孩子感兴趣以及有深度的主题入手,教学过程以不同主题为导向。

比如:一年级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组汉字创编儿歌,把一组外形相似,意思却并不相关的几个字有逻辑的藏进一个故事或儿歌里,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能力,鼓励他们阅读不同的绘本;

二年级训练创意写作,锻炼读写表达,捡拾形状各异的树叶,再把故事粘贴起来并完成创意写作;

三年级以读促写,侧重写作技巧学习,提升写作积累,除按照课标规定制定习作目标、阅读计划和写作训练计划外,教师们还鼓励学生多多阅读课外读物,在生活中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以培养观察、分析、信息搜集能力;

四年级提升阅读赏析,丰富写作细节,学生们走出教室,去户外展开观察,或者亲自播种并记录一粒种子的成长,每日对种子进行连续且细致的观察,随着种子的成长,定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汇于笔端就是一篇观察日记;

五年级拓展阅读主题,提升思想高度,比如制作中秋海报和PPT,激发学生吟诵经典、热爱经典的热情,弘扬了传统文化。

除了课堂内的主题教学,学校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诗词大赛,书中人物装扮活动等,在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和热爱。

 

在文化传承中走向世界

@北京乐成国际学校

乐成的社区以融合世界的“国际化”氛围而称著,他们的中文课会是怎样的呢?
中学部中文语言习得课程老师Ruby分享道:“语言”学习不只是教授汉字和文法常识,更融入了全方面的历史常识、文化和日常生活、文学欣赏等学习理解的过程中。在Ruby任课的非中文母语学生的班中,总是能够听到各种肤色的学生熟练的中文表达。
小学老师Michael表示:“中文,中国文化跟国际化的学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像是一个宝贵的图书馆,IB的教学方法像是一种新的整理打开这个图书馆的方式。它能让学生更好地发现传统文化的宝贵之处,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它。”

正如非英语母语的学生们学习英语一样,课程分为不同单元,如饮食习惯、中西差异等,语言学习与其他学习同时进行。

而体验传统节日是学习的绝佳时机。无论是写对联还是讲故事的特殊形式,都拓展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进一步训练了他们的语言系统。

同时,对于中文为母语的学生们来说,中文的学习也体现在不同的形式中。Bella分享:“中文老师会带我们玩飞花令,允许我们用古诗编曲,在人文课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项目形式呈现中国文化和中文学习主题。”

一位乐成学子说,“学习中国文化和历史就像在一个屋子里观察室内物品,而乐成希望我们成为全球公民,意味着我们要站在更宽广的视角来看整个屋子。我们学习中文以了解屋子内部,同时了解屋子外部世界的知识又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的起源和演变。”只有认同与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更好体验不同的文化情境,行走在不同文化间,成为包容不同文化的世界公民。

“全课程”教育

@北京赫德

赫德在小学部引入了“全课程”教育理念,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枯燥单一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与生活紧密连接且深受孩子喜爱的“全课程”学习方式,“全课程”是一套先进的中文学习理念和方法体系。“全课程”凝聚了中国母语教育的精华,吸纳了世界上先进的项目学习经验,结合中国孩子的实际,构建了全新的中文学习理念和方法系统。

“全课程”强调把“全人”培养放在首位。“全人”是指: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既深深认同祖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开放大气的国际视野。

二强调整体认知和浸润体验式学习,倡导“全脑、全身、全息、全时空”的学习方式。根据第二代认知科学“热认知”“具身学习”等观念,“全课程”注重大主题引领下的整体学习情境的建构,高度关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通过大量语言文字的浸润丰富语言素养;通过真实生活情境的参与式学习,给孩子提供真实丰富的经历和生活体验。

三强调无边界学习,全课程通过跨学科整合等手段,突破学科壁垒,突破校园与社区和大自然的壁垒,以世界为教材,以自然为课堂,培养孩子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全面的素质。

同时强调连接生活,倡导学习要发生在生活中,要把学习变成一种独特的生活,要培养孩子解决生活中真实问题的能力。把生活引进课堂,把课堂延伸到生活,让生活本身成为学习的资源和方式,是“全课程”最大的特色之一。

还强调传统文化和海量阅读。“全课程”教学理念的基础就是用创新的方式唤醒和激活中国传统文化,让经典活在当下、活在孩子的生命里,而不是让孩子回到经典中去。

同时,“全课程”依照国家课程标准,编制了海量阅读体系,把海量阅读视为孩子一生成长的根基,希望赫德学子通过九年义务教育,博览全书,学养广博,“腹有诗书气自华”。

 

PYP探究式学习

@私立汇佳

 

汇佳的中文教育,从一次关于“鲁迅”主题的探究中得以窥见。六年级的孩子们开展《走近鲁迅》PYP探究式学习,将目光聚焦探究课程的五大发展要素,在阅读的基础上延展出交流、采访、创作、绘画、演讲、表演等多项活动。

“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他说的吃人是真的吗?”

第一节探究课上,孩子们问东问西,严琼不急着给出答案,“大家跟着老师一篇一篇地读,谁找到答案了,就举手告诉大家。”

等到进入中期探究的第二周,再读《狂人日记》时,又有个孩子激动地喊:“老师,我明白了,吃人指的是封建礼教吃人。”

传统教学经常以题代讲,而探究课堂总是围绕作品本身组织起有效的讨论。孩子们带着问题去研究,教室的墙上很快就贴满了鲁迅形象、鲁迅作品的阅读感悟、时代背景事件的资料等多种可视化思维图纸,在线教学平台TEAMS上孩子们也积极分享了自己眼中的鲁迅形象。

此外,老师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孩子们不仅学习了鲁迅的扩展文章,还读完了整本《朝花夕拾》和《呐喊》中的部分小说。扎实的积累必然带来有效果的输出,“鲁迅体”的写作大大激发了学生们创作的积极性。进入探究第三周,孩子们自发地开始了创作。

PYP探究课堂的存在,就这样通过真实的阅读体验和兴趣培养,唤醒了潜藏于孩子们大脑深处的写作灵感和创意。

 

让绘本成为口语交际的“乐园”

@清华稻香湖学校

 

否能够通顺、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决定着孩子们将来的写作输出能力与水平。在清华稻香湖学校小学部,帮助孩子们建立良好思维习惯和写作基础是必须要做好的事。

通过制作绘本的方式,让孩子们主动查找资料,构思内容,并让每一个孩子有上台展示自己的机会。虽然孩子们的表现并非人人完美,但是每一次的尝试都为后面的成长做好了铺垫。

以最近的课程为例:

第一阶段,老师在课上帮助学生整理口语表达所必须的框架,并引用图文并茂的范例让学生解构口语表达的思路,同时也抓住机会和同学们强调生动的词句在语言表达过程中的重要性;

第二阶段,根据主题“有趣的动物”,学生确定好自己喜欢的动物,然后通过各种工具自主查找资料,用绘本这种图文兼顾的方式介绍动物,并展现动物的有趣之处;

第三阶段,全班同学在课上轮流展示自己的作品,在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其他同学也能在聆听分享的过程中学到生动形象的表达技巧和新奇的动物知识。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既得到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又激发了自然探索的兴趣,对未来的写作教学也大有裨益。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了应有的体现。老师只是提供了指引和框架,绘本的创作与口语展示的内容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让孩子们“敢说”,“乐说”,“会说”。

 


从这几个学校的分享中,我们可以看到,国际化学校的中文教育,在向更加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实用、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上靠拢。

但在小龄阶段的拼音、笔画、字词书写,仍需要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打好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种课程体系里,IB课程体系中的中文学习,对孩子们提出了刚好的要求,它对于中文母语的考察,不仅停留在二语交流层面,而是深入到文学层面去考察,促使学生掌握不逊于本土学生的母语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的背后不只是文字、语法,更是历史和文化。

IB中文A的要求不比高考低。到了高年级,根据IBDP中文文学大纲,学生需专注于文学文本,运用各种文本批评方法,去探索文学的本质,文学语言的审美功能和文本性,以及文学与世界的关系。最后的考试呈现,要针对以前未曾见过的文学作品节选或文本撰写两篇引导下的分析文章。

“作品”有哪些?是单独的一部长篇文学文本,两篇或多篇中篇小说,5-10个短篇故事,5-8篇杂文,10-15封信函,一首长诗的主要部分,或一首完整的长诗(至少600行),15-20首短诗。

写出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这个学习过程,谈何容易?写出一篇优秀的文学分析论文,又何来轻松?

所以,IB中文课程虽然在知识覆盖面上不如高考宽广,但是对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深度是出类拔萃的。

选择国际化路线的家长,在评价孩子的中文水平时,也就不仅仅拘泥于孩子从写字、做题、读书时所展现出来的中文水平,更重要的,是中文在孩子深度思考时所起到的作用。

<END>

参考资料:

国际课程体系下的中文教育,为何让中国家长充满焦虑?— 叶果麻麻

多多的困境:国际学校中文母语教学的快乐与哀愁 — Yimi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