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udrey Liu
图 | Audrey Liu提供
寻找钢琴教学资源的过程实在是太“有趣”了,我给这段奇妙的经历起名为“George的三个半钢琴启蒙老师”。
第一位老师,毕业于俄罗斯著名的音乐学院,气质温文尔雅,谈吐清新自然,年纪大约二十八九的样子,求学期间在学院里也小有名气。我在一次国际教育展的宣传册上发现了这家机构,这位老师是当时仅有的两名国际学历背景的教师。是的,我就是那个传说中被会展推广活动成功导流的“精准客户”。
当时George刚满3岁,我带着了解钢琴启蒙教育市场的心态报名试课,而这位老师对这样的年龄开始学琴并没有表示反对。试课时,我们在一个大约40平米的教室里,和另一位5岁的孩子一起上课,这是一个家长可以陪同的“大课+陪练”模式的钢琴教育机构。
上课开篇,老师来了一段钢琴中、高、低音区的演示,他把低音区的声音形容成大象的声音,深情并茂地演绎深林里大脚板踩着地面的声音。随后,他又轻弹起了高音区的声音,比喻这是小鸟的声音。这个时候的George一直都保持着兴奋点在线的状态。
直到老师进入到第二个播放音乐CD的环节时,George的注意力彻底沦陷在了挂壁式的碟机里,他不停地起身去拽那根可以让碟机启动的绳子,无论老师如何苦口婆心地劝说,都无法阻止这颗好奇的心灵肆意放飞。最后,为了不影响另一位试课的孩子,我只得陪着低龄的George先生在墙角欣赏他眼中的神奇黑科技。
这第一位老师的试课经历告诉我:3岁学琴太早了,40平米的教室太大了,两个孩子一起学太多了,老师把控教学节奏的能力太重要了。
故事继续,我们开始了第二场试课。
这是一位托人推荐找来的上门授课的老师,她师出名门,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许多学生都曾是国际钢琴奖项的获得者。这样的老师可谓是一票难求,要不是她有一个孩子“出师”了,我们恐怕还在waiting list里徘徊。
George那时已经3岁半了,很喜欢在家里叮叮咚咚地“乱弹琴”,这位老师温柔风趣的教学风格在头两节课时很能打动George。就在我觉得这位老师可以开始长期授课的时候,问题又出现了。
因为她十分优秀,因此她的时间被排得满满当当,有时连午餐都是在车上吃的。这样一来,可供我们选择的时间并不多。加上她比较倾向于在相邻的小区进行连续授课从而节省交通时间,我们这个住得又远、又没有相邻的孩子接着上课的家庭就有点“难以抉择”了。
另外,由于老师需要在双休日不停地在各个家庭间穿梭,每次教学总觉得在“赶场子”。特别是大夏天,老师走进屋子,连调整的时间都没有就要马上开始上课,教学难免程式化,根本顾不得观察孩子这节课的吸收和反馈,甚至连她的曲目演示都能听出炎炎夏日的调儿。
相比学术类课程的老师,钢琴老师和风细雨地传递艺术的美感要比教授音乐理论知识来得更重要,如果没有足够冷静的观察,往往会失去最佳的教学机会,孩子学琴也就失去了情感,变得机械化。
第二位老师的试课经历告诉我:上门授课的老师如果很优秀,那么她少不了辛苦奔波,精力和情绪容易起伏。而对于孩子而言,应当有一种求学的仪式感。对于音乐这样一门讲究师生互动的学科来说,应该是“学生登门拜老师”,而不是“老师上门带学生”,音乐艺术应当是被渴望,被珍惜,被膜拜的。
在经历了两次失败之后,我罗列出了对钢琴启蒙老师的基本需求:懂得低龄琴童的普遍兴趣点,尊重和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成熟机构里经验丰富的老师。
就这样,我在身边妈妈的推荐下,在一家评价还不错的机构里报名试课了。由于这家机构的大部分老师都是不间断上课的状态,因此,教务安排了一位“还有空档时间”的老师进行试课。通常,对于优质机构的钢琴老师而言,还有时间排课代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可能:要么,是一位经验并不丰富的新晋老师;要么,经验丰富,恰巧有一位学生出国深造了。
后来,我发现她是前者。这位年轻的女老师那天恰巧有点感冒,整个人都不在状态,面对一个调皮的小男孩在琴键上毫无章法的敲击,忍不住来了一句:“这孩子手型怎么这样?”
这句话让我整个人都懵了。这简直是一位倒扣分的试课老师,她成了那位让我们还没试完课就提前结束的“半个”试课老师。
带着一股子找不到好老师的挫败感,和对这个“钢琴老师圈儿”完全摸不着任督二脉的失落和茫然,我不服气,并开始陷入一个执念,就想亲身体验一下所谓的行业内评价很高的钢琴启蒙老师究竟是什么样的。
于是,我开启了一次完全“自力更生”的寻师之旅,不被导流,不被推荐,不托人。 我仔细地把某点评APP上那些大大小小的钢琴机构捋了一下,主要分三种:钢琴课程+钢琴销售业务,中介介绍师资上门+线下音乐会展示,钢琴教学机构+不定期音乐活动。鉴于之前踩过的坑,我把关注点放在了第三类,进行了交通距离、课程单价、老师授课时间等具体信息的比较,最后,预约到了一位机构创始人的试课时间。
确定就跟着这位老师上课仅仅用了10分钟,原因并不是因为她是优质机构的创始人,也不是因为她有着根正苗红的音乐履历,而是因为她懂得如何引导孩子去自发地喜欢练琴。这对于将要用长达5到10年的时间去练就一项技艺的孩子来说,太重要了。
在那短短的10分钟里,这位老师没有用“模仿大象小鸟声音”去刻意吸引George,甚至连话都不多,但却很善于稳定George的学习状态,通俗地讲是有镇得住孩子的气场,高雅地讲,她知道如何因材施教。
当George的调皮开关开启时,他会出乎意料弹出几个奇怪的音,这让我时常头皮发麻。但这位老师没有喊停,也没有学究式地喊出“集中注意力”的口号,而是默默看着他,一言不发地等待他完成“调皮”的整个过程。随后,她不走寻常路,给了George一个“作曲家”的大头衔,并鼓励他在练习的曲目中尝试有趣的变调。
George对于这一套无比受用,甚至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老师顺势便开始了教学,她没有用各种词藻去渲染钢琴动人的旋律,只是用琴键的对话来让学生最直接地感受音乐之美,整个过程George都十分投入。这就是优秀的钢琴老师与众不同之处,既然是音乐语言的学习,那么就该让音乐自己表达,让学生自然习得这门艺术。
称 George为 “作曲家 ”的秦米拉老师让孩子找到了钢琴的 “正确打开方式 ”
从那天起,George自命不凡地觉得自己是个作曲的天才,每天练琴都很快乐地自由发挥一曲,然后,他会洋洋得意地教家里那几个不会弹琴的“观众”各种曲谱,并做示范。经历了前三个月的“练琴习惯养成期”之后,他对于每天都要完成的这个操练并不抵触,反而还很有干劲儿。
花了如此大的篇幅说清楚了我的“三个半”试课经历,想总结一下我的“寻师”之旅:
钢琴老师的个人技艺和学历背景往往只能作为一个基本的参考标准,就像杰出的科学家未必是一个善于启蒙孩子的科学老师一样,音乐学院的大师级人物可能更适合大师班而不是娃娃课。
从市场供需的角度来看,往往机构的优质师资都是坐着等学生来的,因为这样可以增加授课课时,减少不必要的交通时间。因此,他们是市场的头部资源,并且相对稳定,特别是全职教学超过5年以上的老师,他们经验丰富并且收入相对较高,而且大多有教书育人、抚琴达雅的恒心。
而上门授课的老师大多是以兼职授课的模式与中介平台合作,相比之下,教学经验和长期授课的稳定性都会弱一些。
考察钢琴老师好不好,核心是音乐感染力和教学观察力,特别是当家长自己不会弹琴的时候,老师的正确引导会大大影响回家练琴的效率和准确度。而对孩子来说,确定一个至少需要陪伴他成长五年的钢琴老师也一定要谨慎,仅仅只是调整一个错误的手型和触键方式,有时可能就需要大半年的时间。
我们再来看看那三个我提到的学琴的坎儿:专注度,兴趣,老师的技能与教学方式的结合。化解这些挑战的基础都建立在一点上——认真地找一位好老师。
填上坑的关键在于培养兴趣,而跨过坎的关键在于觅得良师。
那么家长的角色定位是什么呢?答案是通识补充。
带孩子去听一些经典的音乐会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观察大师们对乐曲的诠释方法和处理方式,和孩子一起去参观音乐主题展览或者乐器展则能让自己的音乐知识拓宽。在家时,也可以给孩子播放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支乐曲,让他们体会基于同一个曲谱所产生的不同的听觉体验和创作手法。
于我而言,鼓励孩子进行钢琴学习是为了建立一个长期努力的目标,这个目标需要每天用定量的时间去完成操练才会看到长远的改变,既是一种韧性也是一种远见。
同时,音乐是一种高于语言文字的抽象情感语言,它能作为一种神奇的载体融合不同的种族、文化、艺术,甚至是精神理念。当我们迷茫时,琴可解忧,当我们雀跃时,琴可助兴,当我们语塞时,琴可传情。
当孩子们发现了琴的乐趣时,每个人都是“成功”的。
— END —
菁kids上海
国际教育 | 家庭生活 | 社区活动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