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在进入2020年之后的中国,中国家庭在国际教育路上,可以做到鱼和熊掌兼得,关键在于挖掘信息、提前规划、大胆尝试。美高固然诱人,值得追求,但是不一定非得拿下完整9-12年级;美本一定要读,但是路径有多种,并非一定要过五关、斩六将拿下一张藤校的入门券。符合自己的必定需要个性化;而个性化的教育,价值才能最大化。
图、文 | Lin Jay 封面图 | Steven Abraham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林老师频道
ID:linglaoshipindao
选择比努力更加重要。这句话,用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在家长为孩子规划国际教育的道路上,格外合适。小学是否上国际学校?初中是否要先到海外插班学习?高中是否读美高?美高太贵,国际学校太新,曼谷国际学校如何?中美关系不稳,大学到底是英国还是美国?诸多问题,都是关于选择。
因为选择是极其个性化的,对家庭是综合性的考验,培训机构也无能为力,所以家长无比焦虑,担心一步错,步步错。在过去几年,我几乎每个月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慕名咨询,需求形形色色,学生年龄从3岁到18岁。
最近接触的三个北京家庭,代表了三种案例:
第一个家庭是80后夫妇,家中独女4岁,拥有一套令人羡慕的学区房。她们正在纠结将来是就读家门口的知名公办小学还是顺义的国际学校;
第二位是6年级学生,放弃了人大附中初中,今秋入读西城区的一所中学,现在已经开始研究3年后的高中计划;
另外一位是在读鼎石学校初中生,考虑将来是否转读美高?
最有意义的沟通往往是带着深度思考问题的家庭,因为我能够给予更多,家庭收获也更大,上述几位就是如此。
任何一样好东西,从冷到热,在达到高峰之时,都容易被神话,美高也是如此。今天的文章不是研究如何进入顶尖美高,而是揭开美高教育所欠缺的那一部分。
难道林老师是给大家泼冷水?非也!我也是美高的受益者。
今日文章的出发点是帮助那些已经决定去读美高,以及美高在读家庭,更进一步了解美高教育,及时做到弥补美高教育的不足。
– 01 –
谈教育,师资是最关键。
美高师资:很多中国家庭之所以选择美高,放弃国内国际学校,师资是很大考虑。国际学校师资不稳定,质量参差不齐;美国高中,尤其是寄宿制高中,师资相当稳定,质量均衡。
换个角度,从美高内部观察同事们,那么美高师资稳定的另外一面,是多元性的缺乏。任何行业都有自己的圈子,寄宿高中也不例外。细看新英格兰地区学校的人才简历,从教师到招生办主任,再到校长,你不禁会发现很多时候都是同一批人在圈内流动,从学校A到学校B再到学校C,直到退休。
这些人拥有高学历,不少拥有名校背景。但是在同一个圈子里呆久了,最大的问题是大家喜欢讨论的话题、阅读的书籍、惯用的语言、甚至度假的方式都会趋同,而且这些学校上百年来习惯招聘自己人,这就是可怕之处。我算是个少数的外来者。
– 02 –
美高课程:在优秀的美国高中,课程和课外活动内容丰富,选择自由,中国家长赞不绝口,趋之若鹜地奔向美高;中国教育者受之启发,大胆引入美高模式:走班、选课、导师制取代班主任制等等。
但是如果你从内部研究美国高中课程,以及学校资源的分配,你就会发现她的不足。她的多元更多集中在以欧美文化为核心(Euro-Centric)的内容;大部分学校不提供任何亚洲历史或文学课;即使少数学校开设了亚洲文史课,也仅仅是选修课。
言外之意,亚洲和中国占边缘地位。我最近阅读了多所顶尖高中的战略计划,包括安多福高中2014年发布的5年战略计划,很遗憾地说她具有代表性地缺乏“为世界而学,向世界学习”的全球前瞻性。
从近代世界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来思考大局,在1960年,亚洲GDP占全球15%,美国一国之力就占了45%。后者可以毫无顾虑地傲视群雄;半个世纪过去,2017年亚洲GDP已经达到全球35%,而美国降到了20%,这种趋势还在发展中。
那么美国教育在培养下一代的时候,是无法忽视崛起的亚洲;但是现实是,人们都乐于生活在自己的习惯当中,突破习惯实在太难。这一点,顶级学校应该向顶级企业学习。
任正非在一次采访中被问道:
“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他这样描述:“未来二三十年人类社会会演变成为智能社会,其广度、深度我们现在还难以想象。那么,如何面对一个具有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们认为,越是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越需要探索和创造。谁来发挥创造力?主要还是依靠人才。”
而人才的重点是多元。
美国自身就是多元人才的最大受益者。MIT的现任校长就是在大学毕业之后留学美国的移民; 谷歌的创始人、现任微软CEO,现任哈佛商学院院长、特斯拉创始人等等,都是为美国创造了无限价值的外来者。
那么面对美高教育的不足,在读的美高家庭可以做什么来弥补?
最具有操作性的弥补措施是充分利用好长达3个月的暑假。每位学生都平等地拥有长达12个月的学习时间。美高暑假很长,中国学校较短,也许某些美高家长会觉得吃亏了,但我认为这是美高学子天大的优势。
我会安排自己的孩子9个月在美国的乡村求学,3个月在中国乃至世界最前沿的机构实习,比如深圳的大疆或者北京的探月学院。前者是宁静的乡下,世外桃源,乌托邦式的成长环境,培养的是心性;后者是生机勃勃的江湖,从上海到深圳、从香港到胡志明,锻炼的是大脑。这种9+3的教育模型,造就的是安静的内心和强大的大脑,这才是美高教育隐藏最深的价值。
有人认为教育不能规划,我认为教育必须规划。规划并非套路,而是从个体出发的量身定制。不论是4岁还是14岁,2020年之后的国际教育规划必将突破传统概念的留学,在这里我分享几个实际例子,是我所能见到的未来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
>>>
北京汇佳学校作为国内国际教育的先驱者,很多年来已经成熟地把海外学习融入到自己的课程。每年都有几十位6年级学生选择去美国插班学习10个月,随行近10来位老师不仅发挥管理学生作用,而且同时在海外保障国内的核心课程。
在年龄尚小的时候,学生以中国母校为平台,并有机会沉浸式享用海外优质教育资源,这是一种既可以有效控制海外留学风险,又能保证学习效果的模式,值得推广。
>>>
北京鼎石学校是全球学校联盟Round Square的成员。该组织的成员学校多达200所,分布6大洲,50多个国家,其中不乏顶尖美高,如康州的Hotchkiss和麻州的Buckingham Browne Nichole。这张网络为会员学校提供了完善的学生交流项目。在我任职期间就有鼎石学生申请到美国顶尖高中交换了一年,很巧妙地回避了托福、SSAT的残酷竞争,又获得了珍贵的美高求学经历。这就是一种值得借鉴的个性化安排。
>>>
选择大学,我欣赏上海纽约大学的2+2或者上海交大与密西根大学工程学校的2+2项目;即使不参加这类合作办学项目,在美国读本科期间,我也会争取机会到清华、北大插班学习一年,体验一下中国大学军训、跟高考状元同挤一个寝室、在五道口吃烧烤、秉烛夜谈到天亮,说不定还会与同学碰撞出一个从校园里走出来的创业独角兽。
如文章开篇所述,选择是极其个性化的。教育规划好比中医问诊,根据个体不同的需求,医生会开出不同的药方。即使目的都是为了养胃,但是药方还是有所差异,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和起点都不同。
对待教育选择,我们可能看的过于死板,习惯了单选题,非A即B:要么国际学校,要么美高;要么中国211大学,要么是美国前50大学;
我认为在进入2020年之后的中国,中国家庭在国际教育路上,可以做到鱼和熊掌兼得,关键在于挖掘信息、提前规划、大胆尝试。美高固然诱人,值得追求,但是不一定非得拿下完整9-12年级;美本一定要读,但是路径有多种,并非一定要过五关、斩六将拿下一张藤校的入门券。符合自己的必定需要个性化;而个性化的教育,价值才能最大化。
-End-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