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mmunity for Chinese families who are seeking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lifestyle

给孩子选择课外班,我们总是把劲儿用错了地方

A Wrong Approach When Choosing Extra Classes

“教育不是快马加鞭拉着孩子与时间赛跑,或孩子彼此间赛跑。教育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一种集体互动,大小强弱相处,彼此照应、推动,从中让思维递进,让人性升华。”

文|颖新  编辑|曹新星  图|MIROUR 镜谜智能摄影

赶鸭子上架的补习班

我不知不觉地就被各种信息“绑架”了。

当初为什么要报名音基考试(中国(央)音乐学院音乐基础登记考试)?一来是据说下半年教材更新,没有现成的题库刷题,老师尚要培训,考试会变得越来越难。再有就是,早晚都要考,早通过早解脱。

我脑袋一热,赶紧给女儿Dora凑热闹报名,赶鸭子上架。我俩每天硬挤出时间来刷题,什么“模进”、“高音听辨”,如同听天书一般。我只能从旁门左道来辅导,比如,4个选项里有两个都有B,那就可以把另外两个选项排除。

走得挺拧巴。戏剧性的是,最终考试时间和我们一趟期待已久的出行又重叠了。我上蹿下跳地折腾了好几天,无非是两边都不想放弃。

世间本无事,是自己一个又一个的“心魔”冒出来挑事。那段时间,我满脑子想不通的都是——痛并忙碌了一阵后,我无法承受那种“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感觉。

本想托朋友找关系通融,对方却在电话里“骂”醒了我:“亏你还是个知识女性,竟然也成为教育体制的帮凶。你让孩子考级是为了什么?有那闲功夫和孩子一起游山玩水,欣赏美好的诗歌文学不好嘛!你说我培养孩子成功吗?(我插话,当然成功,考入美国常青藤名校啊!)那要看你怎么理解了。我从来没有让他考级,他现在闲来无事就会拉拉小提琴,喜欢听各种高雅音乐来缓解情绪,音乐已经成为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那颗“万马奔腾”的心瞬间有种戛然而止的感觉,整个人仿佛被抽醒了。走着走着,我们常常会忘记了初心,口口声声说让孩子练琴只是为了培养她对音乐的喜好,实则忍受不了长期看不到实际成绩的虚无。回想Dora学琴两年,换了三位老师。期间有一位老师强调专业规范的童子功,我和闺女磕磕碰碰地一路走来,每次都为练习吊手指多少遍先干一场架。她很厌烦,我很焦躁。正觉得卡壳无路可走时,我又转向让她备战音基考试。

典型的作战套路。

其实,这只是我们若干课外班学习路径中一段小插曲。“你们都给孩子报什么课外班了?”毫无疑问,这是现在家长们见面寒暄时最高频的对话,互通信息,互为补充,再互添焦虑。

“在发展课外兴趣这件事上,家长们总是在鼓励和逼迫之间做平衡,这其实这映射出你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你要充分理解孩子,让孩子来引导你,父母所要做的是让孩子的内在驱动力不断得到滋养,而不是直接就下达明确的指令。”

补课江湖,狗血堪比连续剧

在这条路上走久了,各种狗血剧情都有。比如数学补习,一边是家长们和“学而思”亲密抱大腿,一边是单独找“一对一”吃小灶,孰好孰坏,都各执一词。本来我是笃定Dora不是学奥数的料儿,课内补习也想等到高年级再进行。但自从进入二年级,数学老师不断把我留下或者给我发信息,要我加强孩子思维训练,以及若干次我失控地大吼大叫,她怎么如此不开窍之后,我也跨入了数学“吃小灶”的行列。补习之余,又遇到老师找家长诉苦借钱。据说这是此老师的惯用作战手法,专冲妈妈团“下手”。还有的朋友,孩子在“吃小灶”时,竟然爱上了数学辅导老师!(由上课外班引发的社会话题很多,很值得再另外书写,我就在此不一一详诉了。)很快,Dora的数学补习之路又叫停了。

遭遇若干次的“失利”之后,我开始系统地思考自己在孩子上小学这两年多时间里,是怎样思前想后地“替”孩子选择课外班,又是怎样磕磕碰碰地去执行的。

“怎么选”其实更重要

其实,关于课外班,现在的焦点已经不再是“选什么”的问题,而是怎样高效分配时间让孩子吃得更多、更饱,或者说更有成效。下面是我总结的几点补习班心得:

· 每一项选择都没有对错,因为每个孩子、每个家庭都是如此不同。我们做家长最关键的是:对这项选择的后续行为是否具有充分的认知和充足的准备。

早几年,我头脑一热,做出了不少这样难以为继的选择,虎头蛇尾,钱没少花,草率收场,收效甚微。

在Dora4岁时,我带她去朋友推荐的一家英语培训机构试课,试过后当即就交了2万元学费报名。当时我对外的说辞都是:“补充公立幼儿园的不足与枯燥,顺带洗洗耳朵。”每周,我如期把孩子送过去,下午按点接回来,孩子在课堂上学了什么从来没有跟进过。我还经常毫不避讳地当着孩子的面,和老公批评这家机构的学习质量如何得注水,老师如何得不专业(当时我们运气不佳,老师换了四拨儿)!潜移默化中,我都在打消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一年后,我又转向一家社区会员式的培训结构,那里号称是“英语、绘画、声乐、乐高一站式解决”,这也击中了不少想图省事的家长心理。当时我也有点这种心态,觉得那些大型连锁培训机构有点儿物非所值,家附近的培训机构又不多,一站式、浸泡式的理念挺不错。结果证明还是行不通,专项还要专门培训,大而全等于什么都没学到,教育没有捷径。

世间没有后悔药,谁不是第一次为人父母,恐怕这些也是我们成长中所要缴纳的学费吧,关键是意识到问题就得及时调整。在给孩子选课外班这件事上,我越来越发现不是选择A还是B的问题,尽管我们为此花费了不少精力和心力。一路走过来,其实还是要事先把事情充分想清楚,你想要达成什么目标,都应该和孩子充分地沟通。

前不久,我去听了一场关于家长如何激发孩子潜能的讲座。席间,莱佛士医疗临床心理医生Claudine Hyatt博士说了一句话,我很认同。她说:“在发展课外兴趣这件事上,家长们总是在鼓励和逼迫之间做平衡,这其实这映射出你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你要充分理解孩子,让孩子来引导你,父母所要做的是让孩子的内在驱动力不断得到滋养,而不是直接就下达明确的指令。”

不能抱着太过功利性和时效性的评判标准,也不要边走边质疑,这些都会给人带来消耗和泄气的能量,折损我们的斗志。有了这样的警醒,我再为Dora选择英语课外班时就从容了很多。通过大量看帖和听过来人的建议,我锁定了几家目标,带着Dora逐一试课,回来后与她充分地交流,看看她的反馈(当然还要辨别她的虚假信息)。开课后,我们每天也会抽出时间,哪怕只有10分钟,翻翻书、背背单词,培养她的兴趣,她很喜欢这家机构。

“教育不是快马加鞭拉着孩子与时间赛跑,或孩子彼此间赛跑。教育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一种集体互动,大小强弱相处,彼此照应、推动,从中让思维递进,让人性升华。”

放低你的期待

· 尽量放低期待值,也尽可能把评判的时间线拉长一些。

比照种庄稼和酿好酒的心态来培养孩子吧。

说实在话,稳定地保持这种心态不是一件容易事儿。现在各类教育信息集中轰炸,身边越是强悍的孩子,课外辅导越是跟得很紧,这些无疑不在刺激着家长们脆弱的神经。但是,教育这事儿,还真是急不得,有时候还常常不按理出牌。

就像Dora有一阵子很喜欢滑冰,我给她报了几期团体培训,又找了一对一教练,发现她明显落后于同龄甚至比她小很多的孩子。一度我也挺灰心的,感觉她干啥事儿都三分热度,运动细胞很难培养。
我曾采访过一位创业中的母亲,她的儿子在国际学校就读。她也是花了好几年时间来培养孩子的运动技能,比如高尔夫、冰球、棒球等等,但最终都不得不败下阵来。相比之下,儿子更喜欢音乐和读书。妈妈很痛心,说:“我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接受这点。但随着我的事业格局逐渐开阔,再回望我也觉得没有什么。作为母亲,要对自己、对孩子有信心,不断地提升自己,你就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更多惊喜。”
或许,眼下的挫败、沮丧、试错,是每位为人父母者都要面对的。

在《0-6岁A+育儿法》一书中,作者陈鲁就指出:“教育不是快马加鞭拉着孩子与时间赛跑,或孩子彼此间赛跑。教育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一种集体互动,大小强弱相处,彼此照应、推动,从中让思维递进,让人性升华。”陈鲁只给女儿选择了三个课外班——自然科学、中文和游泳。每一项他们都坚持学习了好多年,并学有所成。

看上去,他并没有选什么所谓的“热门”以及必要的选项,反而都是从他们自身需求出发,并让孩子一路坚持了下来。开始时孩子也有起起伏伏的对抗,但是家长的态度很坚决,鼓励着孩子度过摇摆期后,孩子也渐渐地把这些学习当成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了。

“好的教育是刺激孩子那15%的优势,而不是无限放大那85%的劣势。”

把补习班当成集体活动

· 陪孩子上课外班,还真不是光拿着手机在门口坐等。把补习班视为一项集体活动,我们和孩子彼此推动,形成学习小组,这样的效果会翻倍。

除了那些在各方面都特别拼,特别要强的父母,大多数的父母对待课外班都抱有这样一种心态:孩子每天应付学业就够累了,额外辅导就是一种技能的培养,也不指望孩子将来靠这个吃饭,只要掌握了就成。会下棋,会打球,会弹琴,将来给生活添个调剂就好。

问题是可供调剂的选择有很多,家长贪多或太过随意,只怕日后也难以当成调剂。就像陈鲁所强调的:“选择课外班首要是少而精,每个家庭的时间都有限,一个孩子也不可能各方面都优秀。”其次就是家长的投入,选定了就要带着孩子认真地坚持走下去,同时还要了解孩子都学了些什么,给孩子心理和技术上的支持。

很多时候,我都是在Dora上课外班时,刷淘宝聊八卦。回家后,往往由于缺乏规划,七七八八的事情扑面而来时,我才发现后续跟进明显不足,也不够系统。

好友Lucy一直是我很佩服的母亲。她带着两个孩子终日奔波在上各个课外班的路上,却把日子过得有条不紊。她给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是监督者,而是孩子们的同学,她和孩子形成了学习小组。凡是孩子学的,她自己也要跟进,网球、画画、英语、钢琴无一例外。“这样,我可以和孩子共同讨论、共同进步。比如,孩子晚上要读的英文小说,我会事先阅读,把生词标注出来。现在我的英语水平提高得很快,孩子也会想要超过妈妈而变得更加努力。”

孩子的每一位课外辅导老师都是Lucy精挑细选过的,她总是能和每位老师良好地沟通与互动。在孩子面前,她永远都是那个能量满满的母亲,不断激励孩子,并真心为他们取得的每一个小小进步而欢欣鼓舞。

再回首,那都不叫事

我时常在心里跟自己说,千万别因为价格、功利心和成效把自己和孩子都框住了。即便偶尔被局限住,也不要忘记时刻给自己提个醒,想办法去改善这种局面。

一到放假,我和Dora班上几个走的比较近的家长们沟通,他们时常会分享这样的信息:比如,某某机构推出了寒假10天辅导在线课程,才几百块钱,让孩子试试没有坏处;再比如,学校附近刚开了一家STEAM课程,有刚开业的推广价,尝试一下,学了总比没学强。

有时候,为孩子选择课外班,总感觉像是在挑选一件衣服或者家用商品。这其中责任也不完全在家长,培训机构市场化后,大家都忙着哄抬价格、抢占商机,质量自然良莠不齐。小提琴演奏家高参在一次教育论坛上就曾分享过:“为什么我们都叫培训机构,而不是教育机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成绩,而不是关注孩子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建议家长们应站在高处教育孩子,时常进行自我反思。否则,我们就会依照自己的需求去教育孩子,把孩子变成大人的迷你版本,去实现大人们没有实现的梦想。“家长们总会放大那些不是问题的问题。好的教育是刺激孩子那15%的优势,而不是无限放大那85%的劣势。”

关于课外班,其实选择什么并没有太大的借鉴意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是真理。但是,一旦做出了选择,家长们对待课外班的态度,以及后续的坚持和辅导却是值得令人深思的。坚持、正向、持续,这些都是对抗我们日常惰性的武器。

想想,在孩子日后的人生道路上,他们会有很多机会学到很多东西,有些将是我们想都没有想过,或不曾奢望的东西。所以,我们也大可不必纠结于眼前的是非成败。看不见的比看得见的更重要,别让我们的功利阻断了孩子的潜能发展。我们能做的,恐怕只是协助孩子打好坚实的心理基础,在拥有各项技能的同时,也拥有好的情绪力,维护他们对生活对周遭的热情,日后他们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颖新

报道过新闻,传播过心理学。曾经以码字为生,现在希望用文字表达自己,表达喜爱。身为母亲后,更愿意用书写记录这个前所未有的教育时代,伴随成长,两厢成全。


菁kids 2018年3月刊《账单里的课外时光》更多菁彩内容:

|刊首语|

繁忙课后安排的机会成本

|封面故事|

来吧!咱们一起算算课后的账

给孩子选择课外班, 我们总是把劲儿用错了地方

我们为什么让孩子上补习班?

没有谁能为谁设计人生

西式补习的花样经

及时放弃,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少年子弟江湖老

|学无止境|

在学校:校园内的课外课

神奇学科在哪里:“以人性关照虫性”——与昆虫做朋友

|菁选美食|

轻松DIY五分钟简餐

|全家出动|

带娃游世界——亲子天堂新加坡

|专栏|

汤米的旅行日记

课外班的三个问题

还有一种教育叫“无用”


本文原载于菁kids 2018年03月刊《账单里的课后时光》,印刷版于2018年3月出版发行,扫描下方二维码,可直接进入微店订阅杂志。

点击图片,可查阅新刊导读。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