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高等教育乱成一片,先是大砍NIH经费,又接连调查哥大、哈佛、普林斯顿、布朗等经费。前段时间,特朗普宣布要对哈佛90亿联邦资金进行调查。
哈佛深红报编辑委员会一位学生成员发文表示:如果哈佛校长不能为哈佛而战,那么就应该“退位”。
这一操作直接把哈佛校长架在火上烤,所有人都在看着这所高等教育标杆,将会何去何从。
本周一哈佛大学终于公开回应,明确表示:拒绝配合、不接受协议、绝不妥协。
在这场风暴中,藤校的立场和举动,不仅关乎自身存亡,更影响未来留学生的处境与选择。
撰文 | Rachel 图源 | 网络
Part.1,哈佛大学公开反抗,硬刚特朗普
4月11日,特朗普政府调查哈佛大学90亿联邦资金,并提出多项整改要求,包括遏制校园反犹主义、终止与多样性、公平性和包容性(DEI)等项目。
表面上是打击美国高校反犹太主义行动,但实际上却是在干涉高校的独立自主。
4月14日,哈佛大学校长艾伦·加伯(Alan Garber)发布公开信回应,表明哈佛不会放弃其独立性,也不会牺牲其宪法保障的权利。
他强硬表态:无论哪一届政府或政党,都不应规定私立大学可以教授什么课程、可以招收和聘用哪些学生,以及可以从事哪些研究和探究领域。
他强调,哈佛大学将始终坚持学术自由和思想多样性,不会让政府通过资金威胁来改变学校的核心价值。
哈佛的这封公开信,被视为一场具有标志性的反击,在社会各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前总统奥巴马也公开声援哈佛,称其做法“为全国高校树立了榜样”。他指出,哈佛的反抗,展现了如何捍卫学术自由、拒绝非法且笨拙的政治干预。
随后,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克里斯托弗·艾斯格鲁伯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普林斯顿与哈佛站在一起。
斯坦福大学校长乔纳森·莱文与教务长珍妮·马丁内斯也联合发表声明,力挺哈佛立场。
不过,哈佛的反抗很快就迎来特朗普政府的“报复”。
联邦政府宣布冻结对哈佛的22亿美元拨款(约合人民币161.7亿元)及6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41亿元)的联邦合同。
更严重的是,目前哈佛还有近60亿美元联邦资金正处于审查阶段,如果继续“抗命”,这些资金可能也将被中止。
特朗普政府对哈佛的打击,其实是一场“杀鸡儆猴”的表演,他在向全美高校释放的信号:谁不听话,谁就别想拿到钱。
这一举动背后,是联邦政府和大学独立与自由精神的博弈。
而哈佛的反抗,不是为了自己而战,更是在捍卫整个高等教育的底线。
Part.2,特朗普狂砍经费,精英大学接连中枪
哈佛并不是第一所公开反抗的学校。
4月初,普林斯顿大学被特朗普叫停2.1亿美元的科研经费。
校长艾斯格鲁伯(Christopher Eisgruber)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保护学术自由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他不愿意向政府做出任何让步。
不过情况和哈佛有所不同,艾斯格鲁伯校长也指出,特朗普官员没有要求任何具体的东西。
普林斯顿大学在4月1日发布公告称,正考虑在本月晚些时候发行约3.2亿美元的应税债券,以应对可能持续的经费削减。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3月初,哥伦比亚大学因未能在2023年和2024年大规模亲巴勒斯坦抗议活动期间抑制校园内的“反犹主义”,特朗普政府取消了4亿美元资助。
但是不出半个月,哥伦比亚大学同意实施特朗普政府要求的一系列政策。
比如,禁止在校园内戴面具,雇佣 36 名保安人员,并有权逮捕学生,将任命一名高级副教务长来审查中东、南亚和非洲研究系以及巴勒斯坦研究中心。
教务长将审查领导力和课程等事项,并就学术重组提出建议。
哥伦比亚大学还同意审查其招生程序,并调查犹太学生入学率下降的原因。
到目前为止,没有陷入资金调查和削减困境的藤校,只剩下耶鲁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
据《纽约时报》披露,布朗大学正面临高达5.1亿美元的联邦资助被冻结风险,原因是“校园反犹主义应对不力”。
宾夕法尼亚大学则因继续允许跨性别运动员参加女子体育比赛,违反了特朗普的行政命令,被叫停1.75亿美元联邦拨款。
康奈尔和西北大学分别被冻结了超过10亿美元和7.9亿美元的联邦资助,暂停资金包括与联邦卫生、教育、农业和国防部的赠款和合同,同时美国政府还调查了它们的民权侵犯行为。
还有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被特朗普政府终止了高达8亿美元的联邦拨款。
归根结底,资金叫停的原因无非围绕三个关键词:校园反犹抗议、DEI计划、跨性别政策。
资金撤销让美国大学如履薄冰,越来越多精英大学在这场政治斗争中瑟瑟发抖。
Part.3,如果联邦补贴真的被取消,影响有多大?
特朗普屡次以联邦拨款为筹码,威胁大学“按要求办事”,实际上掐住了高校的命脉。
表面看,像哈佛这样的私立大学拥有数百亿美元的捐赠基金似乎“不差钱”,但现实远比想象中复杂。
以哈佛为例,高达500亿美元的捐赠基金大部分被指定用于特定用途,比如助学金、奖学金等,并不能随意动用。
大学的联邦拨款主要用于科研、奖学金、校园设施更新以及教师招聘。
如果大规模补贴被取消,就会导致预算紧缩。这就是为什么哥伦比亚大学刚刚被砍掉4亿美元联邦资金后,哈佛大学第一时间就暂停了教师招聘。
据官方披露,目前正处于审查阶段的联邦拨款总额高达90亿美元,其中包括未来拟拨给哈佛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如麻省总医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约87亿美元以及直接面向哈佛的科研经费2.56亿美元。
根据《卫报》统计,联邦拨款约占哈佛科研总经费的一半。其中,博士项目几乎高度依赖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SF(国家科学基金会)等联邦科研基金。
联邦补贴被大幅削减,高校科研将面临“断粮”危机,影响最直接、最剧烈的,正是博士生与科研人员群体。
博士生的奖学金、科研助理岗位(RA)、出国交流基金等,绝大多数来自教授所主导的联邦项目。
一旦项目被迫叫停,将导致博士生无法获得学费减免与生活补助,甚至直接失去攻读资格,被迫中止学业或延期毕业。
同时,研究助理与博士后岗位数量也会锐减,这又反过来压缩了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机会。
虽然联邦拨款更多用于科研,但资金被削减,对本科生也会产生间接影响。
随着博士生数量减少、教师招聘被冻结,整个教学系统也将受到波及,特别是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以及大一研讨班等小班制课程可能面临裁撤风险。
哈佛哲学系主任尼克尔(Sean Kelly)曾表示,招聘冻结直接影响到课程开设,尤其是那些面向低年级本科生的小型课程。
最终受影响的,是整个美国高校的教学体验与学术活力。
Part.4,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留学家庭该如何应对?
目前来看,“打压藤校”已经成为特朗普政府的目标之一,但哈佛的反击,可能会成为引发美国高校集体反抗的导火索。
未来可能有更多精英大学公开“站队”哈佛,表达对政府干预的不满。
近期,多所高校教职工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抗议,反对科研经费缩减与教育政策政治化。即便是“滑跪”的哥伦比亚大学,其教职工也加入了抗议行列。
部分高或将通过法律手段挑战政府行政命令。
本周一,康奈尔大学就正式提起了诉讼,起诉能源部“非法”削减科研经费中的间接经费。
在法律和舆论的双重压力下,特朗普政府或将被迫调整其对高校的策略,放缓打压。
但同时也不能排除另一种可能性。考虑到特朗普一贯“不按常理出牌”的政治风格,未来也可能祭出更狠的手段,压迫高校让步。
当政治与教育正面碰撞,每一所大学的态度,都在改写未来的教育格局。
对于留学家庭而言,这场风波带来的影响和未来形势依然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不要因为短期政治风波放弃长线教育布局。
美国顶尖高校的学术底蕴、师资力量、研究平台依旧全球领先,即使遭遇拨款削减,也不会一夜垮塌。
长期来看,优质教育资源仍高度集中在这些精英大学中。与其恐慌观望,不如冷静调整节奏,持续关注政策走向,在战略上保持长期主义。
其次,面对不确定性,家长和学生应要做好Plan B。
例如扩大目标校范围,兼顾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教育资源优质且相对稳定的国家。
或者优先考虑美国部分地处中部或南部、对政策敏感度较低的研究型高校、公立大学、文理学院等来降低风险。
这场轰轰烈烈的政治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博弈,短期内可能不会结束。
<END>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