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一位上海国际学校的投资人兼家长聊天,他发现,现在报读国际学校的家庭中新上海人的比例越来越高,而土生土长的老上海人却更愿意躺平,不一定希望送孩子出国了。
为了求证此事,我采访了多位老上海家长和新上海家长,他们说出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经历,更可以见微知著,看到一个留学时代的变化……
文 | ABB 图 | Unsplash
老上海人视角
老上海家长故事1:
同样一笔钱留学不如留作生活托底
我们家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原来有娘家私房一套,老公单位分房一套,后来很幸运都赶上了拆迁,2套变4套。
我跟老公曾想过,可以卖掉一套(大约价值600万)给孩子读国际学校和出国留学,可看了看最近海归的就业和工资,已经从2020年的26万年薪,变成了2023年的20万。这600万够孩子挣30年了。
所以思来想去,还是决定留下房子给孩子托底。把不住的几套房子都租出去后,现在的租金攒起来付孩子国内高中和大学的学费,以后的租金就给孩子发工资吧。孩子要是结婚,房子可以当婚房,其他几套传给下一代;要是不结婚,等他老了把房子一卖,看病钱就够了,手里还有两三套收租,舒舒服服住敬老院,伐要忒撒意哦。
老上海家长故事2:
出国未必比留在上海好
我跟先生都是上海人,早年靠着好大学好成绩被公派出国留学,回国后留在上海的高校工作。不过很可惜,孩子没有遗传我们的学霸基因(我不想用“学渣”来形容她,因为她做手工很好,创造力强,审美在线)。
对于自己也是教育工作者的我来说,深知她在中高考的体制下,我再鸡娃,应该也杀不出来,还很可能把亲子关系搞糟了。我也有想过,注重创新和艺术的国际教育可能更适合她。但是我又想,然后呢?
她出国读了艺术,要是留在外国,我不愿意女儿孤独地与家人相隔万里(当年我出国时还遇上过家人病危的情况,至今后怕);要是一样都要在国内工作,那就好好利用上海丰富的艺术资源和氛围来培养她。
我留过学,见过世界,转了一圈之后,我真心觉得,上海是一个很好很发达的城市,我很为家乡自豪。况且,艺术这事天赋很重要,不像顶尖科研,非得要到最前沿的外国大学里学。在我看来,家人团聚,健康开心,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我既不鸡娃,也不出国,孩子有爱好我就培养,让她顺其自然地长大,以后留在身边承欢膝下,相互照顾,多好。
海归本人的故事:
创业归来,发现不如不折腾
我的前半生在世俗意义上很成功,上海户口、家境良好、才华出众,同学们都说我有领导风范,毕业于美国名牌大学。
回国后的我,对自己信心满满,一心想创业,就打算卖了我家在上海郊区的别墅。当时有意买我家别墅的老板很配合,一个劲地加钱,终于说服了我爸妈卖了别墅。结果发现,原来那位老板提前就知道我们这个区域就要大开发了,未来房价能翻几倍。而我就这样错过了地产价格飞涨的黄金期。
更不幸的是,我的创业还失败了,欠了债,家里一夜返贫。我真的懊悔得肠子都青了。于是我深深明白,折腾不一定比躺平更好。每个人钱赚的多少其实跟TA的能力、出不出国都没有太大关系。关键在于时机,有的时候是出国、是创业,创造了时机,而有的时候是等待、是留守,创造了时机。
新上海人视角
新上海家长故事1:
托举孩子实现走向广阔世界的梦想
听我们学校的招生老师说,近年来报名就读我们学校的新上海人特别多,他们都非常认可国际学校的教育理念,而要说动老上海人就难很多了。
招生老师是老上海人,她不理解,但我理解——老上海人天然拥有的东西是不少新上海人一直在追求的东西。比如艺术熏陶和素质教育,比如开放洋气的国际化环境,以及对张扬个性的认同和包容。这些在国际学校里都体现得淋漓尽致,所以特别有吸引力。
而我作为从小镇来的做题家,要是有学校跟我宣传自己多么严抓学业和纪律,早起晚睡地刷题、跑圈,严控我的发型和校服,我就会想,我带孩子来上海的意义是什么呢?我小时候受得还不够多吗?
所以老上海人可能不怕公办学校,可新上海人的心态就不同了,但凡没有给到孩子足够好的国际化环境、足够魔都的教育理念,我都觉得是自己没有尽力。
更何况,我也希望我的孩子能站在我的肩膀上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实现我们家族从小镇到大城市,再到世界舞台去翩翩起舞的梦想。这样我自己也会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奋斗了这么多年,改变了子孙的人生起点和教育轨迹,是做了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
新上海家长故事2:
在完成财富积累前,哪有躺平的底气
我认为老上海人的安全感比新上海人高,所以他们不怕躺平。我认识的大部分老上海人家里都有几套房,随便卖一套就能潇洒度日很多年。所以孩子学习学得怎么样,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孩子不惹事、不破财,能守住这些家财慢慢花。
可我们新上海人要花钱的地方就多了,像我现在就是很能赚也很能花的情形。要买房子、养孩子、给孩子买房子、接两边的老人来上海养老看病,哪个不花钱?
花钱多不是要少鸡娃,而是要更鸡娃,因为孩子也需要背负压力,不能躺平不能懈怠。只有全家共同努力,才能及早完成更多的原始财富积累。几代以后才能像现在的老上海人一样,实现“躺平自由”。
新上海家长故事3:
愿意为孩子底层品格与素养塑造而付出
我是考上了上海的985本科后,又去了美国读博、工作、结婚、生子,多年后再被美国公司派回上海当高管,现在带着家人定居上海。所以我是新上海人,孩子算美籍华裔。
我跟你说,新上海人也分崇拜上海和不崇拜的。我在四线城市长大,又在美国的大农村搞科研,我对于小资、排外的优越感,没有太多好感。我更相信,孩子的底层品格和素养:自尊自爱、正直、乐于助人、不势利,这些比较重要。所以我鸡娃鸡的部分是经常带他一起做志愿者,以及风雨无阻地陪娃练团体类的体育项目(我家学美式橄榄球),我就很乐意。因为这些都是培养团结互助,胜不骄败不馁、不娇气的典范。
此外,我也不愿意在双语学校里鸡娃拼学科竞赛,所以我们家在双语学校读了几年,就转外籍学校去了。所以你说新上海人鸡娃,老上海人躺平,我觉得这是因人而异的。也许我眼中的鸡娃,在其他人眼里可能就算躺平,同样别人眼里的鸡娃,在我看来,其实叫内卷,意义也不大。我就希望他能有一个好身体、靠谱的人品和稳定的内核,就够了。
很多老上海人完成了原始积累,已经降低了教育投资、留学,甚至生育的欲望,转向了更保守的家族发展战略。
而不少新上海人则继续走在国际教育的道路上,新的接力和轮回再次开启。
未来天命难料,每个人做决策都是从自己的立场和过去的经验中得到的结论,既觉得自己当下走的那条路是对的,又觉得回头一看,没走的那条路可能更好。而命运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无法预测,也无法重来。
— END —
本文作者:ABB
ABB:曾在沪粤多家教育集团担任管理岗位。目前主要在国内外学校的收购出售、品牌和项目引进、托管运营等方面,从事教育领域的商务拓展和资源对接的工作。个人公众号“ABB讲教育界的故事”(ID:ABBdegushi)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