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Rhine
图|来源网络,部分截取自节目
2022年,随着高校毕业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学生签约率却创下新低。在就业市场一片“萧索”“低迷”的背景下,不少人高呼着“凛冬将至”“寒意彻骨”。
这样的现象其实暴露出一种人才供需的严重“错位”:求职者就业难,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员工。求职与招聘间的缺口,让我们不禁开始思考:全球劳工市场发生“通货膨胀”,什么样的素养才是永不贬值的“硬通货”?
作为一档已经延续了四季的老牌综艺节目,在过去三年里,《令人心动的offer》节目组先后聚焦了“律政”和“医生”,直击实习生职场体验的酸甜苦辣。想当初,因为第一季的出圈,它一下子带火了职场观察类节目,为职场人士们提供了许多茶余饭后的谈资。
是啊,谁的职场不青春?谁没做过实习生?说不定,“带教老师”就是“大龄”职场人士的标配之一吧,尤其是媒体行业的大大们,谁还没带过一两个无薪实习生呢?
第四季,节目将关注点转移到普罗大众在日常生活中不常接触到的“建筑设计师”。说起这个职业,我的脑海里立刻蹦出几个如雷贯耳的大名。
无论是世界级大师贝聿铭、路易斯·康、安藤忠雄、扎哈·哈迪德,还是年富力强、引领行业潮流的马岩松、青山周平、庄慎,以及董功,在他们的作品面前,就算你对建造一无所知,也能立刻感受到建筑设计带给人类生活的无限想象力。
诚如林语堂所言:“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深处其中,却不知道自然在那里终了,艺术在那里开始。”
我曾在过去的工作中接触过多位建筑设计师,但是很可惜,他们晋升的速度都远远赶不上另谋出路的速度。在与这些人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不少关于建筑业的现状,也能对他们倾吐的“苦水”感同身受。
在这个“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行业里,他们大多数人最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转行。有的幅度小一点,从建筑设计细化至室内设计;有的步子大一些,做了珠宝设计师和家具设计师。但就算不做设计建筑,他们也还是吃着“设计”的专业功底。
- 《令人心动的offer 4》能不能让我们看出建筑设计师转行的深层次原因?
- 与城市化及房地产行业发展休戚相关、紧紧绑定的建筑设计未来将怎样?
- 建筑00后的职场表现又有哪些出人意料的“神操作”?
- 以上我想了解的问题,似乎都能在这档节目里找到答案。
「01」
系好职场“第一粒扣子”
大型设计院VS小型事务所,我的舞台在哪里?
或许每位青涩的大学生在选择实习时,总免不了纠结:
我应该去大公司感受规范的工作体系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做一枚按部就班的螺丝钉;
还是在中小企业“以一当三”接受全方位的锤炼,成为人见人爱的“多面手”?
面对不同的选择,有人喜欢以知名企业品牌为自己背书,有人却更看重这份职位能否满足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诉求。
《令人心动的offer 4》的一大亮点在于,他们找来了两家风格完全迥异的建筑设计公司。一家是历史悠久、与共和国同龄的大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建院”),另一家则是由著名建筑设计师董功创立的,强调自由和激情的“直向建筑事务所”(以下简称“直向建筑”)。
说起前者的代表作,那可是实打实的“全国人民都知道”,比如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和首都机场T3航站楼;说起后者的代表作,也是“早有所闻”,比如“打卡圣地”、红遍朋友圈的海边图书馆和海边礼堂,以及隐匿在桂林山水间的“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国际杰出建筑奖”之作阳朔糖舍酒店。
作为大型设计院和小型事务所中的“顶流”,两家企业的“一把手”居然曾是同学,两人同于1999年取得清华大学建筑专业硕士学位,如今功成名就,再度“顶峰相见”。
在节目中,直向建筑创始人董功幽默地对北京建院董事长徐全胜说:“研究生毕业一晃二十多年,你现在招呼着四千个人,我招呼四十个人。”
北京建院和直向建筑的差异,仅从人数规模上就可见一斑,由此不难想象,它们在项目体量、平台资源、发展路径上也存在着巨大的不同。
要是你问那些想找实习的大学生们,稳定大平台和知名工作室哪个的offer更香?他们心里一定都有一本账,孰轻孰重、谁优谁劣,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和倾向。从本质上看,选择实习和找工作的逻辑并无不同——没有所谓的最好,只有适合。适合自己当下阶段的需求,就能离梦想更近一步。
「02」
被两家公司争抢的“千里马”,
都有怎样的“软硬”神通?
说完了本季的两家单位,再来看看应聘上岗的实习生们。节目一开始之所以“吸睛”,是因为它真实自然地呈现出实习面试的全过程。你以为在面试官对面正襟危坐,有问必答,才是面试的开始?这显然太过“心大”,职场对一个人真正的考察,其实从他进门的那一瞬间就开始了。
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当参与面试的一众实习生们在等候大厅依次坐下,有位实习生环顾四周,发现别人都打印了作品集,只有自己没有,赶紧迫于“同辈压力”临时打印,好在没有耽误之后的面试。这样的“马大哈”你身边肯定也有不少。还有位清华大学建筑系高材生频频“翻车”,被节目点评嘉宾评为“情商是负数吗”“我从未在 offer 里见到如此有问题的人”“每次他一出场一发言都能把人惊到”……
有人出糗,就有人出彩;有人忧愁,也有人欢喜。一轮面试过后,四位被两家公司争抢的“香饽饽”浮出水面。他们分别是同济大学建筑系硕士杨希言、伦敦大学学院建筑设计与制造专业硕士林鹏翔、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大五学生马琪芮和伦敦大学学院建筑学大三学生李金颐。
经过抉择后,杨希言和林鹏翔最终选择去北京建院实习,马琪芮和李金颐则接过了直向建筑抛出的“橄榄枝”。
能够同时被两家公司青睐的他们,究竟有何过人之处?我认为“海归”林鹏翔、李金颐明显非常敢于表达自己意见。
在此仅举一例,在进行为老胡同地区创造小型当代公共文化空间的成果汇报时,直向建筑的带教老师批评李金颐团队专门为胡同大爷设计的下棋窗口是“因小失大”的行为,李金颐立刻回应:“我想跟您讨论一下这一点”。这种敢于主动提出自己想法,就事论事地为设计理念据理力争的态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在与团队构思建筑设计方案时,林鹏翔和李金颐的视野也更加多元。从两人在帮其他成员出谋划策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脑海里储存了大量的国际化前沿案例,仿佛可以信手拈来。他们在头脑风暴时,频频使用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可以无拘无束、灵活变通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里我们再重点看看林鹏翔。得益于伦敦大学学院齐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强大的师资力量,林同学擅长许多参数化的工具,基本上精通所有建筑设计需要的软件。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是在理论水平还是动手实践能力上,他都没有短板,简直堪称“三头六臂”的技术大咖!
虽然海归同学们在节目中的表现着实亮眼,但其他两位优秀的“千里马”也有各自不容忽视的优点。比如说在团队合作时,善于沟通和倾听的杨希言更像是“润滑剂”,让各个零部件都能彼此顺滑地运作。只不过有时候需要站出来表态的时候,她似乎又缺乏了一些“挺身而出”的勇气。
就这点而言,林鹏翔虽然个人能力优异,却在完成小组作业时屡次与其他成员起冲突、沟通不够顺畅,有点“独来独往”的意味。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985、211毕业生与海归谁更有竞争力”?他们既各有千秋,就免不了“神仙打架”。
但总体而言,实习生们的表现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在未来职场上,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工作,要想“玩得转”,似乎都离不开团队协作、换位思考和专业技能这些通用“必需品”。
「03」
他们的样子,
就是未来职场的模样
2050年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未来的职场又有怎样的变化?受欢迎的职场新鲜人长着何种面目?虽然李开复博士曾预测,人工智能或将取代人类50%的重复性工作,但我始终相信,建筑最重要的设计工作,因为具备高强度的创意性,人工智能将无法代劳。若想进一步窥探未来职场的模样,你或许可以在《令人心动的offer 4》的十位实习生身上嗅到先机。
在忙着追更的一周里,我从“阳过”到“阳康”,从鼻音浓重到恢复嗅觉,在充实、愉悦的氛围中看着这些00后实习生们,把自己曾经踩过的职场“大坑”一一再现。
- 稍不注意就被团队协作的五大障碍逼得“原形毕露”?
- 想当然地“全力以赴”却适得其反或者吃力不讨好?
- 明明我来得最早、走得最晚,为什么升职加薪的名单上总是“另选他人”?
不得不说,想要在职场这门复杂的课程上拿到“A+”,真的需要天赋;要想既“融入集体”,又“展露个性”,更是“难上加难”。
与80后、90后相比,00后职场新鲜人们似乎更关注内心世界和自我成长,更敢于表达不同意见,反对无效加班、拒绝职场PUA,也更加注重事业和生活的平衡。“准点收工不要加班”“挑选老板”“整顿职场”——他们该不会拿了哪吒的剧本吧!
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认为“育儿的目标在于培养孩子活出自己的人生”。
要想培养孩子拥有面对未来职场的关键能力,家长们不妨在独立自主负责、批判思考、主动学习、自我管理、忍受挫折和人际沟通方面多下功夫。
只有这样,当他们日后遇见“令人心动的offer”时,才最有可能当仁不让地展现出最好的自己。
— END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