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时间管理”原本只是成年人的专属,自从孩子进入学龄段之后,做家长的都深刻体会到孩子的时间也变得稀缺起来,课内作业、课外班、兴趣爱好…处处都在“争夺”孩子的时间,让正在长身体,需要充分睡眠和运动的孩子应接不暇。
人人平等的一天24小时,怎么样才能多分出来一些,填补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
文|Yuan 图 | 网络
01
最近,小学一年级的儿子常常向我感叹: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我还没有……就得睡觉了!于是开始唇枪舌辩,为自己争取一些晚睡的时间。
曾几何时,小学生是世界上最轻松的工种,下午4点放学,没有书面家庭作业,玩累了倒头就睡,还要啥自行车?
然而事实却是,儿子4点放学,晚上9点睡觉,中间看起来有5个小时的可支配时间,但除去户外活动、晚餐、洗漱、每日固定功课(中英文绘本阅读)以外,能够留白的时间只剩一个多小时,他常常把这一个多小时分配给心爱的绘画,很多时候连一幅画都画不完,就得就寝了。
这还是在没有课外班的情况下,已经如此紧张了,有课外班的孩子,每天恐怕连1个小时留白的时间都没有,只能牺牲睡眠的时间。
做父母的也不是没有这样的体验,只是我们对时间的紧迫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渐渐有的,似乎年龄越大,时间过得越快。如今,时间成为比金钱更稀缺的资源,甚至要用投资回报来衡量是否值得在一件事上花费时间。
大多数人都有“时间在加速度流失”的感觉,我还没有找到能够解释这一现象的科学依据,从人生体验来讲,感觉时间过得快,是因为留白少。
毕竟人类从每天只需在田间耕作2小时,到996只经历了不到一万年的时间,进化速度赶不上环境变化的速度,对满满的任务产生焦虑感是生物的本能。
现在的小孩,长大后大概写不出“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这样的歌词了。
可童年的滋味和创造力的发展,全在悠闲烂漫的留白时间里,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必备选项(如阅读、英文、公立小学规定的坐位体前曲、一分钟跳绳)也丝毫不能怠慢。
02
何以解忧?唯有时间管理。
我之所以坚信可以通过时间管理可以最大程度还原孩子的童年,是受到柳比歇夫的启发,在《奇特的一生》这本书中,揭示了时间管理开山鼻祖的奇迹人生。
柳比歇夫是前苏联哲学家、数学家、昆虫学家,一生发表了70多部学术著作,论文专著500多印张,这个体量就是专业作家也望尘莫及,他还收集昆虫标本13000只,一个人收集的资料是整个动物研究所的五倍,他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英语、俄语、法语,每年读书50多本,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人干的事情,难道他每天不吃饭不睡觉吗?
事实上,他每天要睡10个小时,工作时间5个小时,每周还要去看戏剧电影,听音乐会。同样都是一天24小时,他是怎么做到的?
#1 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
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法可谓大道至简。他坚持56年,一天不落地记录了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边角料时间也不放过。
图源:哔哩哔哩心河摆渡(侵删)
他通过对时间使用数据的不断分析优化,增加时间的利用率。例如近距离出行他都选择步行,一是当做散步,而且沿途还会捕捉昆虫用于工作的观察;出门旅行时带着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英语就是他的边角料时间学会的。
时间记录法的好处是对时间用在哪里一目了然,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孩子的“时间黑洞”在哪里。
我记录了一个月儿子的课外时间消耗数据,就有很大的收获。比如发现了电子产品的时间黑洞,以往只有口头监督,每天不能使用得超过30分钟,半信任半放任的状态,孩子用ipad时,我就去做其他事情了。
一记录却吓一跳。他的电子产品使用时间,远远超过我们的约定,并且我们都浑然不觉。他在看完约定的30分钟动画片后,被视频网站推送的其他视频所吸引,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就掉进的互联网的陷阱。
解决办法是设置APP使用时间限额,到了30分钟系统自己关停,也没有影响亲子关系。
#2 利用“暗时间”
暗时间这个概念,来源于刘未鹏的书《暗时间》。
如果你有一台计算机,装了系统之后就搁置在那里,这台计算机被实际使用了吗?没有。因为CPU整天运行的就是空闲进程。
空闲进程也是一天,运行的程序也是一天,对于CPU来说同样的一天,价值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大脑也是如此。
从这个逻辑出发,善于利用“空闲进程”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
通过一段时间的记录后,我发现孩子零碎的时间比整段的时间还长,比如吃饭慢、洗漱慢,于是利用起这些空闲进程里的“暗时间”:
把有声读物安排在吃饭时听;晚上泡脚的5分钟,也不忘塞一本绘本给他;驾车出门的路上,在车里也会安排阅读,如此积累下来,多读了不少书,休息、放空的时间也更多了。
在很多时间管理主张中,都需要制定时间表,但我认为严丝合缝的时间表对于孩子来说是扼杀天性的,父母要做的类似于“俄罗斯方块”游戏,通过整合规划,化零为整。至于整块时间该利用在哪里,最好由孩子自己来决定。
孩子愿意把时间花在哪里,就是他的兴趣和热爱之所在。
#3 改变事情的顺序
对于一些比较难坚持的事情,光凭意志力难以打败,又不得不去完成的情况下,提高优先级,改变顺序这一招很管用。
比如学校最近要求孩子练习坐位体前驱,后续会有达标测试,对于体能一般且从未训练过的儿子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于是我们计划每天坚持练习几组。
以往的坐位体前驱练习,儿子都是睡觉前在床上完成,可很多时候小家伙一倒床就睡着了,叫都叫不醒,以至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毫无长进。
后来,本着“延迟满足,先苦后甜”的原则,我把练习坐位体前屈的时间调整到了洗漱之前,不完成训练就无法进入洗漱、睡觉的环节,只是简单的顺序调整,就可以做到每天坚持训练了。
#4 引导孩子为自己的时间做主
每次在接孩子放学时,假期开始前,我和儿子讨论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如何安排时间”。我会先提醒他今天必须完成的功课,后续的时间就由他自己安排:
“今天我们要先练习一会儿跳绳,到家后要把拼音复习了,还要预习明天的英文课。现在是下午4点,我们跳多久的绳回家呢?”
这个时间预期由儿子自己决定,我只负责提醒和陪伴,在这个方法下,他对时间已经有了一定的敏感度。
回到家里,我继续和他商量:我们还要做1,2,3(除了必做项,还包括他自己期待的看动画片、画画),你打算先做哪件事?
在必做项上,我会与他沟通好明确的任务量,精确到第几页,完成到什么程度,时间预期是多久。自由活动的时候,我和他都各自放飞自我,互不干涉。
刚开始的时候,他会选择先做简单而不重要的事(比如看动画片),把难度大而重要的事情一直往后拖延(比如学英语),这是人的天性,我没有当机立断地否定他的选择,先由他自己去体验。
拖延了几次之后,导致他在正事上草草敷衍,结果就是在英文课上表现的不好,对新的词汇一头雾水,自己也很不好意思,让原本愉快的课堂氛围变得很尴尬。
这个时候,我才开始介入他的时间安排,在下一次课前,手把手地引导他做好预习,上课的表现立竿见影,他也便明白了“重要的事情最先做”的道理。
甚至有时候开始监督起我:“妈妈,你不是要去做饭吗?怎么开始刷手机了?”
#5 设置“默认操作”
在电子产品的系统中,一项需要选择的操作总有“默认选项”,即便用户不知道如何选择,系统也能给出一个能够让程序继续运行下去的动作。
如果把“默认选项”运用到时间安排中,可以省下很多纠结、试错的时间。
比如在驾车途中养成了读纸质书的习惯后,“公路阅读”逐渐就成了儿子的默认选项,去程的时间段默认是属于绘本阅读的,如果爸爸想要听歌,则需要先和他商量,回程的时间大家都比较累,就默认属于休息。
最近每天放学后的户外活动,默认选项是练习跳绳,如果天气不好,次选项则是回家在瑜伽垫上运动;
百无聊赖时间的默认选项是绘画,如此,儿子已经坚持了半年的自由创作;洗漱、睡觉前的默认选项是练习坐位体前驱……
这些“默认设置”,可以根据每段时期的状态灵活调整,一切都由孩子自己做主,家长要做的是鼓励、提醒和陪伴。
#6 时间管理小工具
如今,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时间管理软件、课程,对于低龄段的孩子来说,只需要简单的逻辑和方法,就可以把每天的时间安排明白。下面分享几个时间管理的小工具,简单有效:
每日计划打卡板
番茄钟
苹果自带日历
如果孩子有使用ipad的习惯,将苹果日历组件添加至桌面,打开就能看到当天、近期需要做的事情,与家长的手机联动起来,随时更新计划。
图片图源:小红书YOKE在努力(侵删)
最后想说的是,比时间管理更重要的是坚持,再精妙的日程安排,也抵不过常年累月的习惯使然。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