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选择了半城半乡的生活(上)?

文|蔺桃
图|受访者提供
封面图|unsplash.com


今年上半年,我在首尔发起了一个“寻找城市里的自然”线上线下互动的自然教育项目,国内5个城市的10个家庭参与了进来。长达5个月,每两周一次的视频会议上,大家分别分享在自己城市的自然观察成果。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其中一半的家庭选择了半城半乡的生活,有的是一周内城乡往返,有的是趁着疫情在乡下小住,有的把乡村当作了生活和事业的发展基地。

日本作家盐见直纪在20多年前提出了“半农半X”生活概念,很快被亚洲地区的生活家们接受并传播开来。随着乡村的价值重新被发现,很多人选择逃离城市,返回乡村生活。但城市化仍然是中国的主流,有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的城镇化率到2050年将达到80%,未来20多年,并不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据能源基金会(Energy Foundation)的《中国未来人口分布情景分析》显示:“半城半乡”或许是中国人更折中更现实的选择。

 

带着育儿嫂去乡下带娃

住个一两年也是好


丘陵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家住北京市海淀区和昌平区的交界区。她说选择搬到乡下居住,完全是因为她自己渴望过更自然的生活。

身为景观设计师,她接触到了许多生态校园、森林幼儿园的设计案例。2019年,她带着女儿小小到海淀郊外温泉镇太阳山谷,参加禾溪森林童乐园的活动。看到孩子们在森林里自由自在的嬉戏玩耍,在太阳下闪闪发光。那一刻,她意识到再好的早教理念都敌不过“大自然是最好的幼儿园”。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一家人宅在城里公寓感觉很是拥挤。赶上老二弟弟出生,丘陵也辞了职。她想着反正要在家带娃,不如搬去村子里居住。

9月,5岁的小小入读禾溪幼儿园。每天早上她带着小小走过一段长长的防火道去往太阳山谷。先要经过一段柏树林,扑面是柏木的清香。再往上走一段是高耸的杂木林,林木下的植被丰富多姿,可以听到看到各种各样的鸟叫虫鸣。随着季节变迁,天气不一,这条路似乎每天走过都会有新变化。上学路上,她和小小一边感受着一边聊天:这段时间小鸟儿们要结婚了,小鸟宝宝要出生了,下雨了要它们急着回家去照顾小宝宝了……

丘陵说,她做环境设计时,因为专业需要觉得自己了解很多动植物知识,搬到乡下后才意识到这些博物知识以前都只停留在脑的层面。

村居的这段时间,她才把鸟儿昆虫和树木当做了真实的生命。对女儿来说,树木、鸟儿、昆虫就是她上学路上会打招呼的邻居,是亲密的朋友。相比于城市里每天看到的都是相同的钢筋水泥建筑,自然环境里的都一草一木都带着温度,因为它们每天展现的细节都不同,总能带给她们惊喜。

乡居的这段日子,她请了阿姨一起来照顾弟弟,有空的时候她会去跟村里的老人学习编荆条篮子。和禾溪妈妈们组建了一个自然观察小组,把每天看到的认识不认识的植物拍下来,做成图文便签,分享到群里。

今年春天,她们还做了一个“春日野菜大赏” ,用吃的方式来感受自然。槐花、榆钱、构树雄花穗、蒲公英、荠菜、车前草,来自五湖四海的妈妈们把小时候的味道都搬到了乡村餐桌上,大家突然就在这里找到了共鸣。丘陵说自己偏内向,不大会主动找人聊天,但那段时间每天都活跃在微信群里,每天聊的话题都好玩又温馨。

然而住在乡村的成本并不低,她家先生选择继续留在城内工作养家,或者她们娘仨周末回城,或者爸爸周末来村里团聚。从家里到村里单程要一个小时,这样半城半乡的两地生活,他们一家坚持了将近两年,直到今年下半年小小回城读小学。

丘陵不希望为了孩子就失去自己的生活。搬回城里后,她和社区居委商量,在小区开辟了一块可食花园。她把以前学到的景观设计知识活用上,一边上堆肥和种植课程,从此刻开始,在这块小小的菜园里实践自己想要的自然生活。

 

从全家迁居乡下到城乡通勤

森林幼儿园园长的七年


2015年,暖暖一家从北京西城搬到海淀郊外的温泉镇上,一住就是五年。

暖暖做社工出身,长期从事青少年工作,看到很多青少年在成长中与失去自然连接带来的影响。也发现了幼儿阶段的发展对于一个人全人发展和终身成长的重要意义。

当时女儿笑笑刚出生不久,她和同事都希望包括自己孩子在内的更多孩子,可以从小被自然滋养,在林间享受该有的童年时光,于是决心创办一所森林幼儿园。因为整个机构其他业务的需要,其他几位创始人仍然以青少年探索教育的项目为主,暖暖和几位老师一起从4个孩子开始,陪伴着禾溪这个孩子一点一点长大到现在。

因为不想让孩子和爸爸分开,所以他们选择把城里的房子租出去,再在森林幼儿园边上租一个房子。暖暖从小在四川农村长大,更习惯也享受乡间的生活。“我和笑笑,都更希望住在村子里的小院里。”但先生是北京城里长大,对于自然的了解大多来自于书本,加上本身住在郊区对于上班通勤已经有很大的付出,晚上出了地铁,还要骑车走村里没有路灯的路,已经超过了爸爸可接受范围,所以前几年女儿上幼儿园期间,一家是住在山下村口的小区里。

前两年,先生每天公交转地铁通勤将近2小时往返城里上班,她则骑着电瓶车上山去山谷里的森林幼儿园上班上学。后期先生开始创业后自由时间变得更多,也为了加强锻炼,会经常走路上山接女儿放学。

住在村子里,季节轮转变得明显,山谷里的桃树杏树,村里的樱桃树,从小芽到开花,然后花谢长叶,长出青涩的果实。她们会讨论树的品种、树叶形状,和大树玩影子游戏,找字母游戏,也会在树下一起写一首跟花树、草地有关的诗歌。

有一天傍晚,吃过晚饭,女儿骑着自行车漫游在村庄小道上,暖暖跟在后面跑步。晚风吹来,是褪去了热度后黄昏独有的味道。突然间,天空飘下瓢泼大雨,她们却不觉得沮丧,反而笑着骑着车、跑着步往家里赶。这种自由又酣畅的感觉,让她们意犹未尽。之后每次遇到下雨,都会和爸爸说起那天的感受。

女儿七岁以后面临去哪里上小学的问题。暖暖当时希望带孩子去上更尊重孩子天性和发展规律的创新学校,相对地,这些学校也有更开阔的场地和更贴近自然的条件。不过先生对创新学校的学籍和之后初高中的衔接存有疑虑,也不想因此再次搬家。

所以女儿后来上了片区分配的公立小学,一家人又搬回了北京城里,城乡往返通勤的那个人变成了暖暖。不过前两年他们在村里租了一间房作为周末回村的家,可以继续保持跟村庄、跟山谷的连接。

平时上班日待每天从山里回城已经八点多了,她也没有多少时间和体力陪伴孩子,参与家庭生活,身体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刚好幼儿园在这段时间在一次大的变动之后步入相对稳定的阶段,暖暖于是提出暂时卸下园长一职,休整一段时间,趁机整理过去几年发生在禾溪的故事,想着也能给禾溪省一笔开支。

重新回城生活,她买了许多花盆在阳台开始种菜,参加了一个森林疗养课程,和一些与乡村和自然有关的活动。北京疫情严重的时候,女儿停课在家,爸爸也有工作在忙,所以她和女儿又拉着行李箱住进了村里,有时候住在同事家中,有时候在山谷里原来孩子们的睡室里,有时候在山谷里露营。虽然是因为创业才选择了乡居生活,但暖暖觉得,村居生活不只更容易亲近自然,也有更开阔的空间,更丰富的感官刺激。

今年女儿上三年级,恰巧在这个时候暖暖了解到在北京怀柔有一所教学改革做得很不错的公立小学。校园里有小动物园,村里做豆腐很有名的师傅会被邀请到学校的豆腐工坊,担任孩子们的技术老师。学校也有很多因为孩子们生活所需的学习项目,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在校园里是可以自由奔跑的。这和暖暖所期待的孩子的成长空间和学习方式非常地一致,正好女儿面临转换校区,更换班主任,她仍然没有放下为孩子争取这样的成长环境的期待。

她选择做森林幼儿园的初衷是为了孩子更整全的发展,但是因为跟先生的意见不一,以及对之后初高中衔接的忧虑,加之女儿在现在的学校自己也适应得很好,最后暖暖还是放下了自己心中的那个期待。因为那个期待给家庭带来的变动,以及因此可能带来的与先生不时地争论,并不是她想带给孩子的。在城市里也能找到滋养自己的自然,一旦有机会就去乡村农田、森林湖泊这样更加更宽阔更自然环境中,或许这样更符合她目前的家庭状态所能够找到的平衡。

在幼儿园工作的这些年,跟孩子们在一起是她最享受的时候。跟老师们一起教研讨论到每一个教学项目,每一个孩子的时候是她最有力量的时候。跟不同的家长沟通也是她在不同的家庭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中去看见、思考和学习的时候。停下在园的具体事务性工作,每周固定一天回园跟孩子们在一起玩耍,跟老师一起教研……

这些让她更坚定森林教育是面向未来和人的发展本质的教育,如果成人可以在自然中得到放松和疗愈,成人的状态好了,孩子自然就会有很好的成长环境。

未来,暖暖是继续回到幼儿园全职做幼儿的工作,还是把成人森林疗养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继续半城半乡的方式,还是迁居到一处乡村生活?她无法预知,但相信时间会有更好的安排。

 

从全职妈妈到民宿主

重新在山里找到生活和事业标的


在搬到都江堰以前,李可儿已经在成都住了将近30年。她喜欢旅游,走过了十几个国家,去到再美的地方,还是觉得成都最好。大概就是这十年,成都城市规模越来越大,楼建得越来越高,整座城市原有的闲适和人情味满满淡去,变得越来越不像她记忆里的那个家乡。

2018年,老二也一岁了,做了几年全职妈妈后,她决定开一家民宿,就像她以前到处旅游时住过的那些民宿一样,带着浓浓的主人审美风格。

在离成都市大约1小时的车程外的都江堰,她找到了一栋两层楼。楼前有一大棵梧桐树,一个老人家单手骑着自行车,另一只手拎着个鸟笼,悠哉地碾过地上的梧桐叶和漏下来的阳光斑点。李可儿觉得眼前风景就是自己熟悉的成都味道。自然而然,第一个民宿就落脚在这里,阳台对面就是绵延的赵公山山景。

另外在都江堰市区租了个公寓自住,刚搬家过去的那天,她大包小包拎着许多东西从小区门口走进单元楼,旁边有个人主动跑上来帮忙拎了几个袋子,她原本以为是同栋邻居,没想到人家又摆摆手走了。她才反应过来,人家这是专门来帮她跑一趟。这种人情味在越来越大的成都市区已经不多见。

李可儿笑说,老公是一个比她更喜欢玩的人,有了孩子后他们经常开车去开阔自然的地方玩。看中都江堰后,他俩都没怎么好好谈过,就带着两个女儿搬了过去。老公之前都做销售工作,也开了自己的店,民宿算是他们俩共同的创业,父母也都很支持。俩人都忙的时候,两边老人都回来帮忙带带孩子。

2020年,一部分因为疫情影响,也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纠纷,李可儿只能暂停民宿营业。但他们却舍不得离开都江堰。

2021年,他们在赵公山里寻找露营地时,找到了现在这个水杉林里的溪边营地。和原有的农家乐老板沟通后,他们很快就决定接手这3000平方米的场地。完整保留眼前原生态的森林、溪水,他们用整整一年时间重新搭建、装修了5个独立空间,目前营地也还在建设中。

前年,大女儿刚好也要上小学了,小女儿面临上幼儿园。几番考虑后,李可儿决定把女儿送去成都华德福学校。上学日里有两三天,他们会回成都过夜,其余时间由外公外婆帮忙照顾,周末就把两个孩子一起带进山里。

过去的这一年,他们几乎都待在赵公山里,一边建设“屿杉营地”,一边带着两个女儿去溯溪爬山。累了就在山里、溪谷里吃顿野餐,喝杯咖啡。秋天一天天看着漫山遍野树叶变黄变红,春天又有一颗颗新绿顶破秃枝冒出芽来。朋友们和公众号粉丝被李可儿的朋友圈吸引,纷纷要求来体验他们的神仙日子。

李可儿就策划了“林中一日”行程,客人们可以带着帐篷来营地驻扎,大人们坐下来在水杉林天然氧吧吹吹风、喝杯热茶或咖啡,孩子们则在营地里玩水、抓蝌蚪、逗小狗。

客人可以选择自备食材在共同厨房自己做饭,也可以预定李可儿的森林午餐。饭后大人小孩结伴去溪里,大人闲坐喝茶、吃西瓜,小孩忙着玩水,用小网捕鱼虾。喜欢在室内待着的,也可以在森林里书房、咖啡厅和钢琴房里随意休憩发呆。

前不久成都疫情严重,静默了三天。李可儿一家刚好在试测营地夜间露营的可能,原本李可儿还有些担心山里没有备菜,连都江堰都遭遇了物资大抢购。她老公安慰说,房东一家种有大片菜地,还在山里养了鸡和猪,“饿不到你”。

果然,这几天他们和一个阿姨、两个装修师傅一起住在山里,什么都不缺。每天带着孩子去山里爬山,捡了一些树枝树叶回来做手工,弹弹琴、看看书,一天就过去了。

之前四川到处高温干旱、城里限电停电,但是他们待在山里什么问题都没有碰到。“也许以后山里的房子会成为稀缺产品。”她对营地的未来发展也更加乐观起来。

李可儿的赵公山山间营地签了20年租约,她既把这里当作未来她想尝试音乐疗愈、森林疗养的事业基地,也在一点一滴精心打理这里,想把它变成成都、都江堰市区之外的第三个家。

《他们为什么选择了半城半乡的生活 下篇》(点击阅读)

— END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