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餐半天“消化”半年:我把碎片式溜娃变成主题式探索

如果说2020是中国人的“野餐元年”,那么今年夏天就是野餐的“暴发之年”,一到周末就无处安放的人类幼崽们,一到户外就瞬间满电,撒泼打滚,小宇宙爆发,老母亲终于可以躺平安静一会儿,任由他们自由放羊探索,享受片刻的逃避带娃轻松惬意,然后坐等幼崽们电量耗完,收工回家。

这个暑假,通过几次独自带娃野餐的经历,我意外收获了一种有目的、有规划、可以长线安排,并且简单易实现的溜娃方法,在家也能带孩子进行“主题式”学习,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文 / Yuan
图片 / Yuan、Pexels
编辑 / Vivi

一个刚下完雨的周末,老母亲我夜观天象,掐指一算,温度、适度、光照度、心情愉悦度“天时地利人和”,宜野餐!

然而孩子的爸爸加班去了,”两大一小”的理想配置只好变成”一大一小”,我决定来一场easy模式的单人带娃野餐行。

夏日极简野餐三件套

我盘算了以往所购置户外装备的利用率,决定把帐篷断舍离,保留餐垫、吊床和孩子最爱的小玩意。

野餐垫是直接影响到野餐舒适度的单品,柔软、防水、易清理、好收纳、面积大最好不过了,在夏日的微风下,躺在柔软的垫上,简直是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

餐垫是“扎营”担当,吊床就是“舒适”担当,还能变成小龄孩子的秋千,对自然环境的要求不高,简单易操作,屡试不爽。

野餐之意,在于“野”

如果你执着于野餐的色香味俱全,又会增加单人带娃野餐的难度。像现场烧烤,需加热的食物就放弃吧,冷餐、速食才是更现实的选择。

户外活动不能面面俱到,单人带娃野餐,最重要是:保存体力、保存体力、保存体力。

出发前,我原计划趁天气好多拍点视频和美照,可当我把沉重的相机放到包里,左手牵娃、右手背着装备时,发现自己连站立都困难,只好进一步“断舍离”。

一次户外活动想要的不能太多,放弃完美主义,才能心无旁骛,享受亲子相处的时刻:

想尽情“野”,享受大自然,别太在意吃的是否丰富,穿得好不好看;想享受美食,不如考虑去专业的烧烤门店;想拍视频和美照,就要牺牲孩子玩耍的自由度……

不然,你可能准备2个小时都出不了门,在户外还把自己累得狼狈不堪。


画风朴实的“森林系”溜娃现场

“森林系”溜娃带来探究式学习的灵感

人类幼崽天生就知道如何亲近大自然,一接地气儿,就把工业产物的玩具抛向脑后,树枝、树叶、泥土、石头才是心头大爱。

小朋友会自带玩法,无需大人的任何的引导。

放“崽”归山后,小朋友仿佛吸收了“天地精华”,在陌生环境的激发下探索欲爆棚,开启“好奇宝宝”模式,观察昆虫、摘果实、刨土“筑城”……玩得不亦乐乎。

摘松果、摘桃子

玩累了,收拾,回家!“野餐溜娃局”可以完美收场了?按照以往的节奏,到这里就结束了。

没心没肺的玩耍固然天真有趣,如果能带一些收获与思考,会让这次野餐更加充实。

小朋友马上就要5岁了,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从“宝宝”进入了“孩子”阶段,稍做了一下功课,我打算把这次出行变成“主题式”探究的开始。

野餐半天,“消化”半年

在玩耍的过程中,我不断观察小朋友最大的兴趣点在哪里。

小朋友对昆虫很感兴趣,在一只蓝色金龟子面前停留了许久,提出各种问题:妈妈,为什么它是蓝色的,它吃什么呀,它的家在哪里?

一只蜗牛也可以打开小朋友的脑洞:蜗牛为什么要往树上爬,它为什么背着一个大大的壳……


大自然提供的天然学习素材

这些问题我一时还真不知道如何回答,好在,稍微开动一下“搜商”,就可以快速得到答案。

百度搜索的“识万物”功能,还有一个叫“形色”的App,可以识别出不常见到的昆虫和植物的名称,暂且帮助老母亲“解围”。

但小朋友似乎觉得意犹未尽,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它们的知识,我通过各种搜罗,买回了这些书籍:

《法布尔昆虫记系列》、《神奇校车系列—跟踪昆虫》、《拉鲁斯儿童立体百科全书—昆虫世界》……当作睡前读物。

我又翻出了一部自然纪录片《小小世界 Tiny World》,探索各种小型生物的生命力。

有了一些知识背书,再带他去野餐的时候,他就会说:“妈妈,今天下雨,明天就可以看到好多蜗牛了。”通过阅读和观影得到的知识,不知不觉中就结合到了生活中。

通过这次体验,我总结了一套简单又容易实现的主题式探究方法:生活中的观察+主题阅读+衍生体验成了我们的日常:

从生活中感兴趣的东西出发,有针对性地阅读这方面的绘本,欣赏孩子理解能力范围内的纪录片,不知不觉就完成了家庭版的“主题式探索”。

我还带小朋友进行了“火车”主题的探索:一次长途火车旅行引起了孩子的兴趣,通过带他阅读《给孩子们的火车图鉴绘本》,逛东郊铁道博物馆,观察家附近的一个货运火车站来探索火车的世界;


观察货运火车

还有“恐龙”主题的探索:参观古生物博物馆,阅读《白垩纪的恐龙》、《恐龙大世界》等绘本,看纪录片《恐龙星球》、《恐龙末日》,动手DIY恐龙化石……了解恐龙的演化和灭绝。

把“碎片式”溜娃变成“主题式”探索

还有更多主题的活动,都会随着小朋友的兴趣逐步开始,以往他感兴趣的内容也会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地展开,把“碎片式”的溜娃变成有体系的“主题式探索”。

最近北京下暴雨,我们开始了关于“天气”的学习:

从在阳台上观察云彩的分层变化、闪电开始,了解雨是怎样形成的;在读绘本的时候,我有意选择了《拉鲁斯儿童立体百科全书—气象灾害》;用周末的纪录片时间看《天气档案》,了解他没有见过的洪涝、台风等天气现象。

  和孩子一起记录从晴天到下雨云彩的变化

这样,周末的出游计划和长短途旅行,就更有了目的性,优先从“正在探究的主题”中选择,不断地将生活体验和知识体系建立起连结。

待小朋友一天天长大,我期待着他的探索能够不再只有广度,更会增加深度。

启发他在主题式探索下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用身边的事物激发他对这个世界的兴趣,这条自然学习之路,便由这场野餐开始的。

能够让孩子感受着大自然所给予的纯粹快乐,还能收获知识,就是做老母亲的初心。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