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曾说过一句被传颂至今的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对一所学校而言,“大师”的重要性自然毋庸置疑,但从单一讲授模式到如今越来越多元的教学方式,少不了好的教学环境来支持。而且在功能性之外,校园建筑的审美价值也愈发受到重视。
为此,菁kids上海特意探访了四所国际化学校的新校园,看看新一代的校园建筑如何做到“功能与颜值都在线”。
第一站,让我们一起走近上海青浦协和双语学校。
策划:本刊编辑部 文:Jessi 图:学校提供、镁光人生
新一代的校园已不仅仅是学习场所,它俨然已成为完整学习生态的一部分。
1.0版本的校园多只有围墙内的校舍和操场,一间教室要塞下五六十名学生,教室外是窄窄的走廊,操场可能还只是简单的水泥地。随着教育边界的拓宽和素质教育的兴起,2.0版本的校园增加了音乐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足球场等更具功能性的教学场所,校园更大,能进行的教学活动也更加丰富。
但是,仅仅这样就够了吗,校园建筑还可以迸发出哪些新的可能呢?
在上海青浦协和双语学校,我们看到了3.0版本的校园——一个真正诠释了开放与融合的校园。
3.0版本的校园建筑,物理外观正在发生变化
一走进青浦协和双语学校,目光就会被入口广场所吸引:近1500平方米面积的草坪,南向方正,观感舒适;四周的环廊遮风避雨,整个空间的设计层次丰富而又开放。
校园布局最具特色的就是以中轴为核心,依次串联教学、文体和行政三个功能区块,每一幢楼都互相联通。教学区分居中轴两翼,拥有独立的活动庭院。中部则是为师生们共享的专业教室以及合班教室。最后,每栋教学楼的端部均齐齐转向操场,开着大小不一的洞口和平台。这样的布局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各个功能分区一下子紧密连接,校园运作也因而显得行云流水。
“作为一线老师,我的感受是教学楼之间的开放和联通极大地方便了师生,我们带孩子去体育馆,去其他场所,不用绕,非常便捷。我特别喜欢风雨长廊,就算是下雨天,孩子们也能很安全地被家长接回家。”一年级数学老师高园生和我们分享了她的新校园使用感受,“图书馆对师生都很开放,空间是通道式的,孩子进去阅读很自由。我们一年级的孩子有统一的借书时间,但会有学生跑来问我——‘老师,我明天早上可以来早一点去图书馆看书吗?’我们老师开会也会选择图书馆。”可见,当空间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它的使用者时,使用者也会更热情地拥抱它。
穿插于建筑间的院落仿佛是国画中的留白。这些院落并没有特定的功能,却是层层叠叠活动中的喘息之处,带来了阳光和空地,师生可以更亲近自然,也能在这些留白处尽情畅想。“绿色空间的营造很重要,当我们漫步校园时,能看到绿色的草地,几乎每间教室也都能透过玻璃看到这些绿色。”青浦协和联合执行校长Adam Neufield本人也十分喜欢这些在建筑间生长的绿色。在他看来,阳光、草地是校园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浦协和也因此而成为一所“绿色校园”。
建筑以内部的丰富性满足各种需求的使用者
除了空间的连接姿态,建筑内的丰富性更让人兴奋。从建筑的色彩应用来看,青浦协和的校园层次分明,整个校园的主色调是干净的白色、浅色以及灰色,局部用亮色来加深印象。不同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学段,黄色是小学,绿色是初中,蓝色是高中,而原木色则是学校的行政部门和公共区域。贯穿校区的风雨走廊是主要的公共通道,在底部被施以正红色予以强调。鲜明色彩的运用使整个校园现代中透着灵动活泼,区分鲜明,也更容易让师生快速熟悉整体空间。
“我们整个校园的装修风格是中西结合的,学生们需要了解中国文化,也需要了解西方的文化。”Adam校长边带我们参观,边介绍校园的装修风格——中西结合是最大的特色,古董家具和STEM模型并置,现代风格的涂鸦和古董画相互映衬。最有特色的就是校园正中心高挑的公共空间,这是一整面的玻璃幕墙,其中一层全都由彩绘玻璃镶嵌,玻璃上描绘的是中西方文化元素,阳光好的时候,玻璃上的色彩倾泻在阶梯和地面上,就是流淌的艺术。
室内功能空间的布局也相当丰富,从种类上看,教室、图书馆、剧场、音乐教室、体育馆、实验室错落有致,涵盖的教学功能也十分全面,甚至还有专门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Design & Technology教室、培养学生搭建动手能力的Work House。推门进去,一群中学生正在热火朝天地用木头、锯子做搭建。食堂除了用餐区,学校将走廊利用起来种植蔬果,还开辟了一处阳光充足的角落让教师们可以饭后休息片刻,设备先进齐全的烘焙教室可供全校师生使用。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体育馆,这是一个2700多平方米的巨型无柱空间,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灵活组合变化,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标准泳池和戏水池供日常教学使用。
在青浦协和内还有一个宝藏空间,是学校联合多平台打造的一个迷你艺术馆。“这里展示了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家的画作、玻璃艺术,还有古董家具,可以让孩子们接近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年代、不同的风格。”一二年级音乐老师Erika Cardona是青浦协和的创校老师,她非常喜欢这个空间。关于这个空间还有“协和式妙用”,“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和年级主任或者校长来这儿喝下午茶,非常有仪式感,对孩子也是一种正向的鼓励。”高老师也担任班主任,她十分赞同这样的空间利用。“我们经常会组织家长在这里交流和沟通。家长们也很喜欢这个空间。”
3.0版本的校园建筑,充分满足了学生和教职员工这两大核心群体的使用需求,也满足了现在的家长对教育空间的期待。
人与建筑:共同谱写创新教育理念
建筑为人服务,校园建筑更是能反映出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
“学校在空间利用上很支持老师的安排,老师有自主性,在教学上我就会敢想。”在谈到校园空间的使用时,高老师分享了她的经历,“我是数学老师,主要的教学活动都在教室展开,但我们也会结合课程特色选用其他教室。比如,我们最近在做诺贝尔主题教学,有一节课是做蒙德里安的几何艺术课题,我们就会和美术老师协调,借用美术教室。我们也会设计体育数学,把孩子们分成不同的队伍,在操场上进行计算接力赛,跑到终点拿一个题卡,答出来,再进行接力。孩子们非常喜欢这样的方式。”更好的空间安排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也可以帮助老师适应未来课程的不断进化,这就是新一代校园建筑最大的意义。
老师敢于创想新的教学方式,学生们也能在校园空间里体会到更多文化的碰撞。“我们学校有四个音乐教室,这个非常棒,而且其中的三间音乐教室里都有钢琴,其他乐器也很齐全。我们有一个特色项目叫PPC(Personal Performing Corner),所有的孩子一年中至少都要有一次表演的机会,他们可以选择任意形式表演。”Erika Cardona老师介绍说。
“我是三年级转学过来的,我十分喜欢协和的氛围,新同学之间大概只需要一周就能玩到一起了。”G5的胡琳溪同学说,“学校还有各种各样的俱乐部,大家可以自主选择。我比较喜欢文艺类的,就选了Drama课,我很喜欢表演的感觉。”能在课余选择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件幸福的事。而适宜的空间能让兴趣的种子得以发芽,校园建筑空间的丰富性便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传统教育模式对于校园建筑的设计没有太高的要求,而今的教育讲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跟外部世界的互动,理念升级势必带来建筑的升级。我们很高兴看到像青浦协和这样3.0版本的校园越来越多,同时也十分期待一些老旧校园能得到改进和升级。当你走在校园,看到孩子们活跃于不同空间的身影,也会深受感染。
-End-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