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带着孩子通向财务自由的终极目标?来看看这位爸爸的财商教育吧

财商,说到底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向性的意识观念,比如《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所说的“人为钱工作”还是“钱为人工作”。当学校和社会教育更多地在提供知识和案例时,家庭教育对引导孩子的金钱观和财富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 | 俞恺  图 | Unsplash


“财商教育”这一概念,最早接触是读了罗伯特·清崎写的《富爸爸,穷爸爸》。这是一本薄薄的书,第一遍看完并不觉得内容有多么博大精深。但是隔了20多年,书里浅显的道理却深深影响了我——关于富爸爸和穷爸爸教育孩子的方法,以及由此方法所造成的大相径庭的结果,让人印象深刻。

在《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里,作者指出,每个人生而为人,都想追求一种自由的境界,正因为在教育这个问题中引入了财商的培养,富爸爸教出来的孩子最终走向了财务自由。

 

这本书对我触动很大。我们这一代人,在儿童时代从没有接受过这样的教育,成年后又经历了现代中国巨大的经济变革,一路摸爬滚打全靠自己摸索。如今,作为父亲,我更希望尽早把与财富有关的教育传递给下一代,让他们少走弯路。

那么怎样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其实这跟其他教育一样,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合力完成。

在我儿子的学校,三年级时就开设了为期两个月的专题课程,传授关于财务与经济的基本知识;四年级时则通过学生创业这样的实践活动,生动地模拟出成本、收入、营销、税收和社会福利这样的经济概念。

社会教育则通过网络媒体无孔不入。通过上传玩具拆箱视频获取免费玩具并创造收入的同龄玩家、每天凌晨四点刻苦训练的富豪球星……今天的社会不仅向孩子们展现了多元的财富积累路径,也不断挑战着家长对财商高低的判断标准。

儿子在一次作业中说他最崇拜的人是马云,甚至超过冒险家贝尔·格里尔斯——尽管他购买了贝尔出的全套书。我一方面惊讶于财商在这位衣食无忧的00后内心“偶像榜单”的决定性占比,另一方面也意识到了这一趋势的合理性。这一代孩子早就把创造和坚守财富的能力作为评判一个人价值成就的最重要因素(如果不是之一)。

财商教育的道与术

财商,说到底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向性的意识观念,比如《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所说的“人为钱工作”还是“钱为人工作”。当学校和社会教育更多地在提供知识和案例时,家庭教育对引导孩子的金钱观和财富观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可以从道和术两方面进行家庭财商教育,“道”是基本原则和底线,“术”则是赢得财务自由的方法和途径。

父母的财富观念,比如对创业、投资、消费和工作的看法,孩子们其实很感兴趣。解释各种选择背后的原因,让他们看到发生在家里的真实结果,包括那些成功或者失败的体验,是一个很好的开展家庭讨论的机会,因为孩子们对家庭的经济状况往往比我们以为的要更敏感。我告诉儿子,财务自由是一个持久积累的过程,“耐得住”是一个重要的原则。此外,参与价值交换过程的各方,都应该把诚信作为共同准则,“守信誉”是财商教育的另一个重要规则。

在术的方面,我和妻子也试着设计了一些日常经济活动和规则,比如为儿子开设银行账户和支付宝账户,教会电子支付的方法,也为他独立管理自己的财富创造锻炼机会。儿子过完10周岁生日后开始有了自由支配收入的权利。目前他主要的收入来自长辈给的压岁钱、体校津贴以及杂志稿费,以下是我们讨论决定的管理规则:

01    收入的30%用来给妈妈和妹妹买东西,作为家庭事业“税收”。儿子对这项支出毫无异议,这个占比就是他四年级时学校创业活动中老师规定的班费“税收”。这笔花费被定义为“把大家的钱凑在一起,让我在班级或家里的生活更舒服”。

02   收入的10%用作捐款,支持慈善事业。每年,儿子的学校都会有好几个爱心项目,从给附近民工子弟小学送温暖,到为世界上正在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捐款,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已将对陌生人的支持作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善举。

03   体校津贴是定期打在他自己名下银行卡上的,作为长线存款,看看到他退役那天一共能存多少。

04   压岁钱和杂志稿费放在支付宝账号里,他可以自由选择消费或者在支付平台上购买简单的理财产品。一年多过去了,我们发现儿子比之前让父母埋单时更节俭了,训练完也舍不得买点心吃,其他方面也是能省则省,全部收入几乎都用来购买玩具,在追求体验上一掷千金,在理财投资方面金额为零。

看来财商教育任重道远。

 

取快递和垃圾桶的故事:

那些不关乎钱的事儿

财商教育还包括那些并不属于经济范畴的行为,比如对家庭和社会的义务。我曾经在儿子身上做过一个实验,让他通过帮家里拿快递挣取每次两块钱的收入。家里的快递一般投递在小区门口的收发室,我们晚上到家后往往需要自己去取,碰到牛奶大米这样的生活用品,一路提回来上五楼是份苦差事。

儿子一开始干劲十足,但其实我心里期待的是这么一天,儿子会因为不在乎而拒绝去挣这两块钱。我等待着这样的时机出现,因为我知道,这个实验可能会比用大道理直接让他承担这份家务更令他终身难忘。我希望通过这个实验向他表明,分担家务是家庭成员的义务,如果把所谓义务的工作和金钱挂钩,那么就失去了这项义务背后所蕴含的那份家庭亲情和家庭的凝聚力。

终于有一天,外面飘着一点小雨,我拿出两块钱,请他去小区门口帮我取快递。他当即表示不愿意挣这两块钱,宁愿待在家里。于是我就换了一副面孔,严肃地告诉他必须去取快递,因为这是他作为家庭成员的一项义务,并且以后我也不应该为义务支付报酬。

我还给他讲了一个关于垃圾桶的故事。大意是有一群调皮的男孩子喜欢破坏垃圾桶,有人写了宣传牌希望孩子们能够珍惜垃圾桶,但是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有一个老人说他有方法让这些孩子改邪归正。

他对男孩子们说,如果你们捡起石头扔一下垃圾桶,我就给你们一块钱。这些调皮的男孩子听后兴高采烈。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每当孩子们向这个垃圾桶投掷石头,老人就会履行自己的承诺,向他们支付一块钱。

到了第二个星期,老人告诉这些孩子,如果他们向垃圾桶投掷石头,他愿意支付更高的报酬,也就是两块钱。可是到了第三个星期,老人又告诉孩子,现在他准备修改规则,如果孩子们愿意向垃圾桶投掷石头,他将把报酬降低到每次只给5毛钱。这下子这些向垃圾桶投掷石头的男孩子们感觉受到了侮辱,他们开始抵制这个老头,再也不向垃圾桶投掷石头。要是有谁再向这个垃圾桶投掷石头,就会被认为是和其他孩子不在同一战线。向垃圾桶投掷石头的行为最终消失了。

我告诉儿子这个故事,是想让他知道,金钱之所以能成为激励或者改变一些行为习惯的工具,就是因为人们对损失的关注往往超过对得到的关注。故事中的小孩只注意到自己比过去损失了一块五角钱,却忘记了比起过去纯粹因为好玩而向垃圾桶扔石头,他们现在的举动甚至能赚五角钱。

如今,儿子已经很乐意去为家里取快递,也从不要求我们给予他哪怕一分钱的报酬。因为后来他发现了取快递的另一项回报——第一时间拆箱的快感!

 

创造价值是通向财务自由的唯一路径

也许每位家长对通向财务自由的方法都有不同见解,我认为创造价值是通往财务自由的唯一路径。针对孩子财商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让他懂得创造的价值才是真正具有交换意义的。

首先我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帮助孩子理解价值交换这个重要的概念,双方或多方参与的价值交换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活动,而金钱是价值交换的产物。接下来就是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向他们灌输“价值交换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所创造”,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互惠互利、双赢。我会跟儿子探讨什么样的局面叫做双赢,什么样的合作会成为互惠互利。其实这样的案例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从与妹妹简单的玩具交换到复杂的分歧与合作,只要存在有利益和价值交换的地方,我都会特意把这些道理拎出来,对他讲解、和他讨论。

最后要强调的是,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执行、不懈的努力,才能使价值真正的得以交换。有时候孩子想做一件事情,都想得到最完美的结果,但是我会告诉他,不要等到最完美结果出现时,才开始行动,而是要迅速开始行动去逼近最完美的结果。行动派的价值远远大于空想派。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来交换的东西无穷无尽。但我一直认为,人只有创造出从来没有过的东西去跟别人交换才具有真正的意义。服务是可以用来交换的,但是这项服务是不是有创新的点子?产品是可以用来交换的,但是这项产品是不是从来没有出现过,而具有它独有的价值?思想是可以交换的,但是这个思想,是不是完全迥异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那些思想,从而具有独立于世的价值?我希望通过对孩子财商的教育,帮助他领悟到“创造价值是通向财务自由的唯一路径”。

– End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