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前段时间参加了一个为期一天的蒙台梭利家长工作坊,在此与大家分享她个人的心得体会。
文|苏敏 图|Pinterest.com
坦白说,对于成熟到已成派别的育儿理论——比如蒙台梭利的大部头书籍,我并没有非常高的学习热情,因为我只需要养育一个孩子,不需要成为真正的专家。套用戴维·珀金斯在《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里随意提到的观点,在育儿这种领域,做个“业余的专家”就很好了。这大致就是我的选择。
蒙台梭利很好,那么粗粗地了解一下;时下流行的其他理论也都涉猎一点,已经足够指导日常的生活。育儿毕竟不是学术,它是生活,是日常,很难做到现学现用。能随时随地用出来的,还是那些化在血液里的东西,是什么样的人,就怎么带孩子,天经地义。
而理论的学习,是一个帮助自己提炼和巩固的过程,我拥有什么常识?我崇尚什么逻辑?统整一下,更有的放矢。
0-6岁的“海绵”:
你做的他都看在眼里
蒙台梭利强调0-6岁的孩子具有“吸收性心智”(Absorbent mind),像海绵一样,毫不费劲地从周围吸收大量的信息,构建自己。好消息是,孩子的学习就是这么“毫不费力”,和成年人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一切皆是学习;坏消息是,作为父母,提供了怎样的环境?自己本身又是怎样的环境?
某天中午,我第一次做清蒸小黄鱼,竟然不知道小黄鱼小刺那么多,自己吃着饭,同时还帮女儿小一弄鱼肉,忙得我像抛球的小丑。所以自己入口的鱼肉就没那么讲究,一口送进嘴里,靠嘴唇皮觅出小刺,噗噗地往桌面上吐。这动作实在是不太雅观的,我心里想的是,赶紧的吧,两人同步吃,吃完她午睡我就可以好好歇着了。
你猜怎么着?小一立马开始“噗噗”(只噗出口水和米饭),嘴里还念念有词:“学妈妈,吐骨头!”更诡异的是,她那几日在不同的场合(不管有鱼没鱼,在饭桌上或下),都要来重现一下这个新技能。
这几天PMS,心情容易烦躁,她特别作的时候我会较快失去耐心,收起好面孔,用低沉、严肃的语气发指令,她立马稍息立正站好,“收瑞”(Sorry)!解决掉眼下的炸弹后,则悠悠地评断一句:妈妈很“环照”(烦躁)了。
不消多说,我之前“犯事儿”时,解释过“妈妈烦躁”这件事,她都记得了。
好在,也学到了好的。
早晨是我最紧张忙碌的时段,厨房就是我的战场,要备好早餐、盒马下单、完成午餐晚餐的洗切配等。
一般7:30,父女俩就开始吃早餐了,我再收一下尾,晚点加入他们。不是每一次,但也累计好多回了:当我从厨房踏入客厅,小一会歪下脑袋,甜甜糯糯地来一句,“马麻辛苦了!”——这,是跟爸爸学的。
总之,小孩子对身边的一切都不加评判地吸收。任何重复性高的,抓眼球的,就更能获取他们的注意力。所以,做父母有时也是件蛮terrifying的事情。
往好的地方看,很多教养上的困难在这个年龄段都很有希望通过做榜样(modeling)来化解。想想看,不用说教,不用惩罚,这一招已经解决了很多难题了。
记得听Love& Logic讲师上课时,有位妈妈起来提问说,孩子上了托班适应得不错,但就是死活不肯在进园的时候跟保安叔叔打招呼。老师开的药方就是,父母抓住一切的机会向孩子展示打招呼这件事,比如从小区地库开车出门时,父母要向保安打招呼,路上遇到邻居也是如此,等等,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这也说明,许多育儿理论都是相通的。
从一点小改变开始
蒙台梭利讲究支持孩子的独立性。比如,家长可以想办法让原本符合大人尺寸的家具物品也能被孩子顺利使用,也就是有好的“环境”。
不知道您是否看过蒙氏幼儿园小朋友的“工作”?在这次工作坊中,我看到了好几个视频:在幼儿园为全班同学set up the table的小女孩,在家独立帮爸爸煮咖啡的学龄前小男孩。
前者身边的桌椅、放杯盘的柜子都是比较小的尺寸,女孩在完全没有老师帮助和一丁点儿提醒的情况下,完成了接近10套餐盘餐具的摆放。后者则是借助了一个垫高的椅子(专门给小孩使用的,四周有围栏,比较安全),在厨房里忙东忙西,他爸爸教过他煮咖啡的全套流程,当他一开始成功打开咖啡机时,这孩子露出了兴奋的标签,“哇哦”,瞪大眼睛、嘴巴成O型,似乎在说“我这么能干哇”。甚是可爱。
孩子们需要在实践独立性中获取真实的信心。
在孩子两岁前后,一些细小的动作、事物很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你会发现孩子对于擤鼻涕、洗手这些事很有兴趣。可能大部分家长会习惯性地“帮”他们完成,毕竟在一开始,孩子还无法独立擤干净,鼻涕多脏啊!而洗手容易弄得到处湿哒哒,冬天再弄湿衣服还怕感冒呢!
然而,如果错过了这个因为兴趣而模仿学习的时机,等到了4岁再企图“教导”孩子洗手的好习惯,很可能会发现孩子容易被激怒,想要逃避,不想学了。
工作坊老师举了几个例子:在玄关处摆一个小小的换鞋凳,孩子回家就能容易地记起先脱鞋这件事,不至于每次都直接往屋里冲。视频中,一个蒙氏园里的小桌子很干净,都是孩子们清洁的,他们独立使用水桶、海绵、安全的清洗剂来完成这项工作。
总结一下,无非两个点:一,通过非常仔细的modeling来“教”孩子,二,设置好环境。
这个工作坊给我带来最“大”、最直接的效果,只是两个很小的动作:在我家鞋柜边上放一个明黄色的小板凳;在浴室洗手台边上放一个防滑蹬踏。都是宜家的产品,相当便宜。前者给女儿穿鞋、脱鞋时坐,后者帮助她自己洗手,辅之以一个水龙头延长器(某宝有售)。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出门、回家时,我都是让孩子站着,我蹲下为她穿脱鞋子。已经快两岁的她,并不是没有显露过想要自己穿脱的意愿,但看起来不太能轻易获得成功,我也就忽略了。洗手的操作更费劲,我把她抱起来,让她背对着水龙头坐在洗手台边缘,由我拄着她的一条胳膊往后伸,帮她完成打泡、搓洗的一系列动作。她常常拒绝我“来洗手”的指令——谁喜欢被绑着似的做这件事呢?
这些都是有形的环境上的改变。它难在,需要大人拿出一笔预算——预留的耐心,接受孩子一开始没办法做得很好,需要一点点练习;也需要父母花心思,虽然环境并不难做,但人是不喜欢改变的,一点点心思也需要你发自内心的愿意。
孩子最需要的并非是fancy的玩具,忙碌的课程。想象孩子内心的呐喊是:help me do it myself!他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获得乐趣、成就感、信心。这才是最重要的。
好在,在家的蒙台梭利,并不意味着要把所有的家具变成mini版本,把客厅和房间都整成蒙氏园的样子,这太不现实。家是孩子最熟悉的港湾,一点小小的改变,一个自主activity的实现,都可以成为他独立成长的助力,我相信这比依赖送孩子去一所最好的蒙氏园更重要、更有效。
无形的环境,
专注、学习和工作
蒙台梭利相信,没有任何人类是被另一个人所教化的。不管在哪一个时代、哪一种文化中,儿童都是被一股生命的力量所激励着,去前进、学习和发展。
两三岁的孩子,老师称他们“hungry for meaning and intelligent work”。一切有意义的日常活动、学习,就是孩子们的正经“工作”。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包括无形的环境,提供给孩子不被打扰的专注时间,这些是我们大人能够做的。
小宝宝、幼儿手部精细动作的能力比较弱,大人总忍不住想帮忙,见不得孩子一点点烦躁和哭闹(有时甚至是大人假想孩子“马上就要不行了”,如果不多加打扰,孩子能够坚持探索更长的时间,并不会真的烦躁)。
而孩子是在不断的失败、再尝试中真正习得一项技能,除了技能本身,更大的意义在于,如果他将“从失败中学习”应用到发展的各个阶段,包括长大以后,那该是多美好的一件事!这就是“真正的学习”。
大多数成年人早已失去了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工作坊的老师说,一个真正被教育了的人在长时间多年的学校岁月之外还会持续学习,因为他有着内在的动力,这是一种被自然的好奇心和对学习终身的挚爱所驱使的动力。
听起来真的太鼓舞人心了!
关于无形的家庭环境,老师谈了三点:
1、结构和秩序。创建一个清晰、可预测的日程安排和活动日程。如果课外活动过度饱和,会影响他们完成自己的日常活动,不可取。鼓励按时睡觉、有固定的睡眠仪式。
2、一致性。父母要多次重复你希望孩子养成习惯的那个行为。5岁以下的儿童,需要父母不断的提醒。但提醒不代表代劳。不是说要一直唠叨,可以用视觉提醒物(比如换鞋凳的例子)等。
3、强化。多和孩子谈谈他们自己及别人的好行为。但不是用奖励的方式,而是做一些客观的评论。比如:“你房间看起来好整洁!”“我刚看见你吃饭前洗手了。”等等。
这些不能算蒙氏独有的观点吧?哪怕是一个从未研读过任何育儿理论的老年人,出于常识和逻辑,都可能点头认可。
印象很深的一点,老师提到如今很流行的一个词汇“Terrible Two”(刚好是我女儿的年纪,听得格外认真)——在他看来,应该改成“Terrific Two”。为什么呢?
两岁正是意志力超强的一段时间,但作为小宝宝,他们还没有足够匹配的能力来使用这些意志力。意志力是个好东西,任何动作、行为,从简单到复杂,都是他们意志的体现和贯彻,包括对冲动的抑制也是如此。他们这个年纪,说“不”、“不要”就是意志之使用中最为简单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多多地帮助他们表达,通过游戏力和合作的方式来化解所谓的冲突,帮助他们度过这特别的时期。
我一位有两个女儿的朋友笑称,别再说Terrible Two了,往后的哪一年会比现在更容易呢?我们的心态要转变!
的确,不管这个期、那个期怎么变化,不变的是孩子内在对学习、工作的追求。“作为父母,我们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相信我们需要不断地娱乐我们的孩子,有时用华丽而昂贵的玩具替代他们的工作,或是安排太多的课外活动。有时看看,这简直是一场竞赛,看看谁有最繁忙的童年日程。”工作坊教义上的一段话,我反复研读了多次。我理解的是:让孩子享受日常,在日常中自然地学习、工作,注意别过度地介入(帮助),鼓励从独立中获得自信。
用蒙台梭利的话来讲,就是:
“A child’s work is to create the man he’s going to be.”
-End-
苏敏
六年媒体从业经验,新上任的全职妈妈。和女儿搭伴,探索小家庭的新模式,期待活出不一样的精彩。
个人公众号“掌灯时分”(Nathan_Susu)定期更新中。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