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与坚持,是身为家长的必修课?|编者按

When Parents Face Tough Decison

这几天送女儿上学,车程过半就会开始怀疑人生。

文 | 闻琛 《菁kids》上海版 执行主编

图 | Bekah Russom


作为一名新晋小学生,她正在经历“以玩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多少有些不适应。加上早高峰感人的交通状况,小情绪就上来了。每每看到她拉着一张脸,我就会在心里犯嘀咕:是不是对她太nice了?就这状态,离人人称颂的品格“坚毅”得差十万八千里吧?实在没有力气去安抚她的情绪时,也会有另一个念头冒出来:要不干脆就放养得了?也不要规划什么教育路线了,她轻松我也轻松。

相信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样的左右摇摆,很多父母都曾有过。而本期杂志所涉及的两个话题——低龄留学和乐器学习,恐怕都不是“轻度纠结”所能解决的。

这几年,出国留学呈现出低龄化趋势,以美国方向为例,美本虽然还是主力,但去读美高、美初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低龄留学,不仅意味着更多经济上的投入,对于没有家长陪读的孩子而言,也意味着需要离开父母的庇护早早走向独立。

为什么要低龄留学?选择这条道路的家庭曾有过怎样的摇摆和权衡?本期封面故事“少年留学纪”,我们采访了几组留学家庭,孩子多为中学生,其中最小的Max在小学高年级时就已远赴英伦。这些小小留学生真的如愿获得“更好的教育”了吗?他们有哪些困惑、需要得到哪些支持?读完他们的故事,也许你会对低龄留学有新的认识。

和所有的教育路径规划一样,低龄留学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已经有留学计划,如何从长计议、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们也采访了学校老师和行业专家,请他们分享自己多年来的观察和经验总结。

本期“话题”,我们采访的是上海国际青少年管弦乐团的孩子、老师和家长。学乐器从来都不是什么容易的事,很多时候,我们的初衷是希望孩子能真正地“玩”乐器,享受有音乐为伴的生活。但事实上,乐器学习总是和“枯燥的练习”、“长年的坚持”联系在一起。从不练琴时的母慈子孝到练琴时的鸡飞狗跳,两者的切换往往只需要几秒时间。到底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减少一点乐器学习过程中的不愉快呢?

这次走近国少乐团,我们发现,让孩子参加乐团,和小伙伴一起为阶段性演出的小目标而努力,是个将外在压力转化为内驱力的好办法。当然,有心的家长也可以循着这样的思路拓展开去,比如组织社区里几个学乐器的孩子一起组一个小乐队,节日里为社区居民献上一场演出。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样的乐器学习想必会比独自练习、埋头考级更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也更接近“玩音乐”的本质。

同样是“学乐器”这个话题,本期“父子说”,俞恺、俞皓蓝父子分别采访了三位从事音乐教育的老师和三个正在学习乐器的小朋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不同时代在学乐器这件事上留下的不同印记,而“坚持”似乎是其中不变的要素。当年幼的孩子因为技艺尚未达到一定程度而感受不到音乐之美想放弃时,当每日练习因为孩子的抵触而使得亲子关系剑拔弩张时,怎么办?此时,家长的态度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是变身虎爸虎妈强势坚持?还是像国少乐团中的尚家妈妈一样,用和缓的方式帮助孩子度过瓶颈期?还是干脆就按照孩子的意愿放弃?这实在是一个很考验家长定力的时刻。

当家长免不了有上述这样的“艰难时刻”,但有时也不妨为自己创造些“轻松一刻”,比如翻到本期“超爱美食”,跟着作者顾佩超学学“怎样用一个菜搞定孩子”!

-END-


菁kids 2018 10月刊 《少年留学纪》更多菁彩内容:

 
|编者按|
选择与坚持,是身为家长的必修课?
|父母社区|低龄留学, 对很多孩子都是过早的选择题

什么年龄最适合留学?

低龄留学,一个小马过河式的故事

家庭公路旅行:敢问路在何方

|美食|

一道菜搞定孩子一餐饭

|话题|

习乐之路,相携相伴便可风雨兼程

|父母笔记|

安全的边界

|父子说|

你玩乐器吗?

|在读|

关于亲密关系的科学

|看世界|

从上海到暹粒,探寻废墟之美

本文原载菁 kids 10月刊《少年留学纪》,印刷版于2018年10月出版发行,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进入微店订阅。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