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 是什么让你的孩子与众不同?

前段时间,去沪上某国际学校参加活动,看到图书馆的壁柱上张贴着花花绿绿的学生习作,便凑上前去看了个究竟。

文 | 闻琛


从内容看,这大概是一次命题作文,写的是“我最喜欢的电影和电影人物”。孩子们喜欢的电影有《冰雪奇缘》《疯狂动物城》《变形金刚》等等,喜欢的角色有钢铁侠、蜘蛛侠、美国队长之类的。我能从学生的名字上判断男女生兴趣的差异,却很难将名字与习作内容对应起来,看出他们自身文化传统的烙印。

从好的方面看,这是一所国际学校,孩子们因为有着大家都熟悉的流行文化而交流无碍;而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了一种贫乏,一种丧失了自身文化印记的雷同。这肯定不是送孩子上国际学校的家长们的初衷。在与家长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听到“希望孩子能释放个性做自己”、“之所以让他去某某学校,就是因为他能在那儿得到更加个性化的教育”这样的表达。能让孩子成为独特个体的因素有很多,但对于中国孩子来说,肯定不是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而去“泯然众矣”。

那么,我们的孩子能通过哪些途径汲取给养呢?往大了讲,可以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往小里说,可能就是家中长辈的耳濡目染,那些孩子们小时候并不是特别能理解的“规矩”。这些因素塑造了他们,并赋予了他们相应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说到身份认同,这一期的封面故事我们聊的是“国际学校里的中国元素”这个话题。作为一本关注国际教育的中文杂志,这似乎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而事实上,在陆续走访三所学校的过程中,我们也收获了惊喜:在上海协和双语高级中学,老师们带领学生,用IB课程中知识论的研究方法分析勾股定理、心算珠算;学生们在社团课程中接触了古琴、茶道、中国象棋、书画甚至麻将!在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常熟),学生们不仅能从“天圆地方”的校园建筑中感受中国文化,也能通过难易程度不一的中文课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更能在丰富多样的研学活动中加深对中国的了解。而在包玉刚实验学校,老师们会借鉴西方语言文学课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法,激发孩子们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

针对“中国元素”这一话题,本期的专栏作者们也从各自角度分享了他们的思考。在道道的《我所见过的传统文人》中,一位旧时乡贤的形象跃然纸上,他所遵循的传统生活方式中的某些细节,现在读来仍会让人颇觉美好。在《今天,中国孩子身上的中国元素有多少?》一文中,李梓新从儿子其乐对意面百吃不厌这件事生发开去,表达了“希望当我们的孩子全面拥抱全球化生活方式的时候,心态上还是能有故乡的感觉”这样的愿望。而旅居加拿大的芮娅,则回想起出生、成长在国外的儿子因为在旅途中偶遇中国元素,而对从未谋面的中国产生文化认同的有趣经历。

在本期关于亲子整理的特稿中,作者苏敏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关于整理,我有自己的坚持。而追根究底,这样的“坚持”就源自儿时看母亲和祖母日日洒扫庭除,在物质并不丰裕的年代依然能有保持洁净的追求。而现在,她也打算将这种整理的观念传递给她的女儿。你看,整理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却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家族基因”而获得传承。

正是有了这些小小的坚持,有了潜移默化的合力的作用,我们的孩子才成其为独特的个体。

-END-


菁kids 201712/201801合刊 《国际学校的中国元素更多菁彩内容

|编者按|

是什么让你的孩子与众不同?

|封面故事|

上海协和双语高级中学:期待一场中西文化的化学反应

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常熟):这里最国际,却也最中国

包玉刚实验学校:什么是适合中国学生的国际教育?

|专栏|

今天,中国孩子身上的中国元素有多少?

雕像的作用

我所见过的传统文人

在旅行中偶遇中国元素

|话题|

亲子整理:从洒扫庭除到理清头绪

|在读|

建造充盈的人格,从幼年家庭教育开始

|看世界|

越南芽庄的碧海蓝天亲子游

|父子说|

意大利营地的中国父子

|超·爱美食|

金针菇教我的那些事

|创业父母|

零经验全职妈妈与她们的网红亲子餐厅

|神奇职业|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说:我每天都玩解谜游戏!


本文原载菁 kids 12月/1月合刊《国际学校的中国元素》,印刷版于2017年12月出版发行,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进入微店订阅。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