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来就是一门没有标准答案的艺术,任何问题都有可能存在若干种截然不同又个个不无道理的理念和方式。教孩子识字,亦是如此。
文 | 潘潘熊 图 | Daniela Rey
对于识字,似乎理所当然是越早越好、越多越好、越快越好。市场上识字卡片五花八门,铺天盖地,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长们对孩子识字的重视和焦灼。但是,把识字卡片贴得到处都是,每天强迫孩子对着看、认、念,真的就可以了吗?
尹建莉:识字其实很简单
我的做法谈起来实际上非常简单,就是从我第一次拿起一本书给她讲故事时,就不“讲”,而是“读”。即不把故事内容转化成口语或者“儿语”,完全按书上文字,一字字给她读。……我给她买的书被我们一遍遍地读着,每次我都一字字指着读,到圆圆开始说话,就跟着吚吚呀呀地鹦鹉学舌,越来越能把妈妈讲的故事一句句的背下来,还经常自己装模作样地读书。
同时,当我们带她到公共场所时,总是不失时机地指给她一些文字看……天长日久,圆圆养成一种习惯,看到字就想读出来。
简单地说,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描述的做法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娱乐中贯穿识字教育,不急功近利,也没有考核的压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在这样的方式下,她的女儿圆圆在五岁前认识的字都是零零散散的,并没有傲人的成绩,但五岁后的某段时间忽然有了突飞猛进的飞跃,所有的铺垫厚积薄发,似乎一夜之间就认识了成百上千的字。更重要的是,圆圆对文字产生了超乎常人的热爱,很小时候就阅读大部头的书籍,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非常优异,也锻炼了头脑思维的发展,她从书中找到了乐趣,汲取了智慧,同时阅读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她避免沉迷于有害的诱惑(如电视网络等)。
看到这些,是不是心里为之一动?很简单,也很有效,是不是?然而有两个关键点不容忽略:
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识字教育,潜移默化,持之以恒
每天你有多少时间陪孩子读书?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标牌标语这些识字契机,你能抓住多少?累了,倦了,有其他事情要忙了,是不是就慢慢放弃了?
不功利,不攀比,只计付出,不问收获
孩子的发展有非常强的个体差异,如果在一段时间之后看似没有“进展”,就忍不住对孩子批评埋怨,或者考核比较,就又陷入了误区。
陈鲁:幸亏没有早认字
幸亏她七岁前不会认字,她才有兴趣和耐心欣赏绘本中优美无比的插画,自己也喜欢上了涂涂画画。幸亏她七岁前不会认字,在外面走动时,她不是去看四处皆是的牌子上都写了些什么,而是关注脚下一个个小虫子,一片片小树叶。幸亏莉莉七岁前不会认字,我们才有机会和她共享了数不清的优美故事和图画,度过了数不清的温馨夜晚,她长大了才把书和美好、温馨、幽默、放松等联系在一起。
但书从一出生就在她的生活中。她从几个月就知道了书中有太多好看好听的东西。只不过小时候让大人读,长大了自己读罢了。
《0~6岁A+育儿法》一书中,陈鲁表达出的担心主要在于,过早识字,很有可能让孩子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文字符号上,为了认字而认字,从而忽视了很多重要的东西,比如对大自然的体验,对事物的观察,对故事内容本身的兴趣等等。
她的女儿莉莉,在上学之前几乎不认识什么字,但是超爱在大自然中观察探索。然而上小学二年级以后,莉莉酷爱读书,阅读速度很快,主要读的是她感兴趣的狗和人的各种故事。也就是说,小时候对世界万物的观察,让她产生了进一步了解它们的兴趣,而后来她通过文字这种新的工具去有效地了解它们。
值得一提的是,陈鲁也提到,莉莉虽然在上一年级之前从来没有专门认字、背单词、写字的时间,也没被要求认字,但是幼儿园教室里的语言刺激特别丰富,并且是自然的、隐性的。只是没有专门去教罢了。
好一个独到的观点,原来急切地教孩子认字还有坏处,然而这里有两个关键点切莫误解:
识字看书,观察体验,都是重要的内容
陈鲁从来没有反对教孩子识字的必要性,或者否认识字看书的好处。只是,我们不必过早地强求,执着于认字这个技能,而忽视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其他重要的东西。认字是途径,而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让孩子成为爱读书的人。
尊重天性,顺势而为,听从最真实的召唤
就如同我们不应该在孩子专注地观察小花小草时强迫他把注意力转移到文字卡片上来一样,如果孩子对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管有多早,我们也没有必要为了担心他其他方面的欠缺而强迫他放弃对文字的热切关注。
海蒂:阶段性小目标
宝宝感兴趣的不一定是作者写的故事,所以不要因为没有逐字逐句读出故事而感到自责。绘声绘色的讲述能大大加强宝宝听故事的乐趣。删减掉冗长的内容,用简单的词汇换掉宝宝不理解的词,加上一点附加的内容,都是有必要的。
这是《海蒂育儿大百科》中针对15个月大的宝宝读书的阶段性描述。它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大小的孩子,很可能对书的兴趣点不在内容也不在画面,而是去撕去咬,这时候的阶段性小目标,是培养宝宝对书的兴趣,以及爱惜书籍的行为习惯。而最终目标,则是培养孩子爱读书,能识字,善观察,会想象等能力。
如果为了识字就在孩子对文字并不感兴趣的时候还生硬地指着文字念,为了观察就在他对图画不感兴趣的时候还按部就班地给他讲述画面内容,最终结果必然是孩子对书连碰也不想碰。不如为了这个阶段而做适当调整,比如修改故事书的内容。
当这个阶段过去之后,孩子必然会进入下一阶段,那就开始下一阶段的小目标,也许是绘本中某一细节的观察,也许是通过画面对整体故事的感知,也许是语言中节奏和韵律的美感,也许是文字符号和发音含义一一对应的意识。
润物细无声
我们不用照搬尹建莉的做法,因为孩子不一定能像圆圆那样,一岁不到就可以安静地听妈妈读故事书听得如痴如醉,坚持指读可能会让他直接跑开。
也不用照搬陈鲁的做法,因为孩子也许天生没有莉莉的观察和研究能力,反而就是对文字符号感兴趣,或许早些认字反倒对他的成长更加有利。
海蒂的分年龄段的指导,也不可能完全和孩子的发展状况吻合,一定程度上的错序或者跳过某些阶段都有可能,很多方法根本不适用于自己的孩子也很正常。
既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那也就意味着,无论你如何选择——绘本故事要不要完全按照原文指读,马路上的标牌要不要一个个解释念过去,识字卡片要不要买,尽早教孩子认字还是先培养其他方面诸如自然观察能力——都不会有绝对的对错:只要我们抓住最根本的要领,那就是尊重孩子,不动声色地引导,润物细无声。
潘潘熊
计算机硕士毕业,28岁有了女儿萌萌,29岁实现从IT界到幼教界的华丽大转行,终于开始追寻儿时就许下的梦想。在此分享作为一个新手妈妈、一个新手幼儿教师的学习体会、经验教训、所思所感、心路历程。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