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是孩子真正可以留下的 (一)|家文化系列

孩子们给了父母一个重新认知生命与感悟生命的机会。 作为一个三个孩子的妈妈, 我对这点很是有感触, 也很珍惜。

家庭,学校与社会是孩子们教育与成长过程里的三位一体,最能承载父母作为教育者角色的是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是孩子进入的第一所学校,当这份公认的道理被很多人挂在嘴上在不断的重复说的时候,父母就有了一个严肃的教育者的身份, 于是就认真从而沉重起来,要做孩子的榜样, 要以身作则,要不断的教育孩子。。。。。

久而久之, 这当爸爸妈妈的就会觉得有些疲乏,这莫努力了,孩子依然有着不断的新的不明白,有不得要领的感觉, 体悟不到爸妈的期望与幸苦。。。。我想这是当前众多家庭的一份挣扎,不管是国际学校还是公立学校的很多父母们都有其切肤之痛。孩子的教育是家事管理中最有挑战的部分。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 是学校里教过的知识都忘掉后, 自己还保留的东西。 那在家教对孩子的教育内容应该是哪些最具有针对性呢? 我们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孩子们学习知道,从开始的牙牙学语里每一个物件的认知,到日常的言谈举止的纠正,我们是不是每天都要发出一些声音, 而且期望这些声音所承载的含义能够深深的波及入孩子的大脑与内心? 有没有哪个爸爸或妈妈统计过一年里我们会与孩子说过多少我们期望孩子知道与掌握的事情吗? 从1岁到18岁又会有多少呢? 真正对孩子成长的关键话语节点与事件有哪些呢? 我们做父母的说过十几年的话到底哪些是真正能让孩子成年后留下来的呢? 孩子的教育是一个成长性打理的过程,身心渐变长成的的每一个年龄阶段如同一本书的每一个章节,做父母的要以读者的身份读懂与提炼出章节大纲,然后辅助孩子进一步推进与演绎接近自己成长目标的段落与关键词语。
让我们看一个案例。 参加过在北京顺义的V Etiquette 儿童国际生活实践课程的孩子们都知道这样一个短语组合: 起-运-放,lift – move-put down,这是日常生活礼仪方面训练孩子们如何保护桌面/地面的短语练习。无论是在家里, 还是学校, 还是去做客,孩子们需要知道桌面/地面与其上面的东西, 以及自己行为三者间的关系, 既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日常的礼仪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 也同样是人与物之间的一种尊重关系。 很多的人都通常是用“拖” 来移动桌子上或地面上的东西的, 比如, 桌子上的杯子与碗, 地面上的椅子与桌子, 那这样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桌面/地面有受损被擦化的可能后果, 精心置办的桌子与地面很快会因为某个人的行为成为有划痕的旧物。

如果是在别人家做客, 那自然是对主人的一种间接伤害而使你成为一个不再受欢迎的客人。明白了自己与周围空间里物件关系的孩子,采用了“起-运-放” 连串动作行为, 使桌子/地面美丽如新,使用寿命延长。那这归类与总结性的“起-运-放” 式的教育模式是不是做父母的应该在家教方面要借鉴的呢? 成人后不要因为自己的行为而让周围的物件受损受伤害的关爱之心以及正确理解自己与物之间关系的态度是值得留下来的东西。

一个来自哈罗国际学校12岁的女孩曾和我说: Vida 老师,来您这儿上课, 颠覆了我四个东西, 其中一个就是西葫芦可以生者吃。 听到这话, 也许大家会笑, 但她是认真的。

对于在家从来都是中式熟吃西葫芦的她来讲, 用果皮刀削出来的彩带式西葫芦薄片可以作为色拉方式来吃, 同时又好吃, 这是一个日常生活内容的跳跃变化。在这里如何用果皮刀削出彩带薄皮,色拉酱,用的盘子都不是最关键的, 要点是这个女孩意识到了,新的体验来自新的尝试,突破自己的惯性也许就是在开辟一个新的世界。 这是成年后我们需要孩子们要从我们做父母这里留下的。

曾经的我的一个员工,在休完产假回到办公室的一段时间里, 她的办公桌与文件厨是最不规整的。她说家里更乱, 衣服玩具等到处都是,给我看照片, 确实吓我一跳。

我是这样和她说的:如果你继续保持这种状态, 你的孩子会认为到处放东西是他生活的常态,他日常的言行举止也是在这种生活状态里催生出来的,你想让他这样长大吗? 这个例子中最让人担忧的是家成了一个没有逻辑条理的空间,物件没有了自己的位置,人对物的关系出现了混淆,在这种状态里长大的孩子对自己与周围的人与物以及空间的关系定位会是什么样的呢?

读到这里的父母朋友们是不是对于自己在家这个修练道场里的教育者角色有一个相对明晰的定位了呢? 其实作为父母, 我们可以做得更有条理, 更清晰。有时,不需要说太多,更不需要唠叨。

2013年, 保罗-塔夫 Paul Tough 在他的畅销书《孩子如何成功》中总结,最能预测生活满意度和高成就的七个性格因素,分别是:Grit 毅力, Self-control 自控力, Zext 热忱, Socialintelligence 社交智能, Gratitude感恩, Optimism乐观, Curiosity好奇/求知欲。

比起以传授知识与技能为主的学校教育,家与父母更是孕育这七个性格因素的最佳场景与人选,也是成年后孩子们最需要留下来的坚实自己生命足迹的品质。真的, 还有谁更适合来培育自己孩子的这些品质的呢? 围绕这七点, 参照前面的3个案例,有针对性设计一些与孩子同步的成长性家教训练模块,在日常生活里自然的与孩子对接与实践,把握对孩子未来更关键的成长品质与节点。


 

作者:Vida

一个三个孩子的妈妈。 V Etiquette 女主人国际生活实践教育创始人, “家事一分钟” 视频节目制作人。被在中国国际区权威杂志beijingkids 誉为“北京顺义中央别墅区的家政女王”。北美最大华人资讯信息社交网络99People 合伙创始人,美国罗格斯 Rutgers)大学工商硕士(MBA)。香港期间,是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家庭教育栏目特约撰稿人。 在美国硅谷期间创办的“中美礼仪协会” 聚集了众多的学习了解中国与美国日常生活与社交礼仪的硅谷女工程师与跨国公司女高管,被美国多家媒体采访报道,包括SF Gate, 星岛日报,华侨日报等。酷爱旅行的她走过了40多个国家。

1 Comment

  1. Vida is so elegant and charming!! She is a great mum as well as an educator and author. Her kids are very smart and independent.No matter how busy Vida or John is at work, one of them will make sure to be with the kids everyday and cook for the family. This is very impressive! Their house are full of love and art and wisdom. Every minute spent with them in that house was unforgettable! Thank you Vida!! It was an honor to know you and your family and it always will be:) Looking forward to read mor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