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实质是什么?如果说教育是一代一代的接力,彼此的承托。那,我们接的,托的,又是什么?
这个问题,很多人在想。你,我,他/她。我们又想了很多年!
在做这期的准备中,在试着去了解一个非常高深的概念时,我似乎找到一个答案,并真切地,近距离地,感受到了它!
所以,今天就来讲,这个概念是什么?——Metacognition:元认知。
◆
真阅读沙拉一开篇,我们有提,要说一个大概念:Metacognition。当时的做法是,概念,理论,暂时放一边不去管,只要知道有这么一个词就好。
再之后,通过三场真实课堂情景的重现:阅读沙拉,信息组织图+讨论讨论再讨论,以及思考气泡,我们知道了一种说法:Metacognition,就是Thinking about thinking!
字面意思不难,但总感觉有点雾蒙蒙。那这节先来说说这三点:
1. 元认知是什么?
2. 为什么它会很重要?
3. 和教育的实质又是怎么关联上?
Metacognition:元认知是什么?
首先,我们把词进行拆解:
Meta: 相当于beyond, 超出, 越过的意思
Cognition: 认知
那合二为一就是:超出认知的那一部分.
这对应上很多资料里的观点:
Metacognition: cognition about cognition, thinking about thinking
对认知的认知,对思考的思考
可是好绕,还是不懂啊!没事,一起去找进一步的解释!
◆
元认知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76年,提出者是John. H. Falvell,是一位被誉为“改变了美国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向”的传奇人物。 先后在明尼苏达大学,斯坦福大学担任教授,专攻儿童早期的认知发展能力。 元认知概念出来后,出现了一批人,一批也一直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人。看着新概念,他们觉得,诶(ei),这个不错啊!得研究研究!
所以就在这绵延不绝的推力下,对元认知的理解,从80年代起(1980s),得以不断补充,修正,逐渐完善成体系。完善到什么样了呢?其中一部分内容是:研究者们发现元认知是一个引导我们思考的【过程】,并把这个过程分成了三个阶段:
1. Be Aware and Plan——觉察,计划
进行一个任务前,或者学点什么东西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能感知到自己脑中的声音;能调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判断,去计划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2. Monitor and Modify ——监控,调整
时刻觉察自己的思考过程,通过行动去执行。一边进行,一边调整;按照自己的标准,或者预期目标,不断纠正自己的行为。
3. Reflect and Evaluate——反思,评估
任务完成后,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行为过程,进行反思,评估,通过此,get到新知识,新技能。
打个比喻:
用元认知来引导思考,这个过程就像开车:确定好方向后,自己掌握控制好。有故障了,就去排除;跑偏了,想办法给拽回来;有好风景了,觉得好美好喜欢,让自己产生了万千的思绪,那就停一会儿去欣赏……时刻觉察自己脑中的想法,以目标为指引,随时进行调整!
所以元认知的另一解释是:Drive Your Brain! ——驾驭你的大脑!——不让大脑里的想法控制你,而是站在更高一层,通过觉察这个想法,思考这个想法,分析这个想法,来决定它的行进方向!
用一张对比图,更直观地来感受:究竟是谁驾驭谁?
元认知能力低的人——自己被大脑(想法)控制:
元认知能力高的人——大脑(想法)被自己控制:
为什么元认知的能力很重要?
对于元认知,现在我们明白了它的作用过程。除此外,前人们还发现这三点:
1.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are associated with successful learning (Borkowski, Carr, & Pressley, 1987).
元认知能力和学习成效息息相关。
2. Successful learners have a repertoire of strategies to select from and can transfer them to new settings (Pressley, Borkowski, & Schneider, 1987).
成功的学习者,有一系列的应对策略供选择,并且能将它们迁移应用到其他场景中。
3.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can be taught (Halpern, 1996)
元认知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刻意训练而获得。
提取关键词:
1. 可以学得更好:各种学,学业和工作,生活和情感,总之,各种和“learn”有关的。
2. 可以迁移:知识,技能,经验……
3. 可以训练。
知乎上有这么一段话:
其实人与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元认知能力的强弱不同。元认知能力的强弱,决定一个人每个方面的强弱。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一个人的成就只与其元认知能力有关系。
这种说法是否绝对,背后的理论支撑是否完整,我们先不管,总之我们体会到一点:恩,这个元认知的能力确实很重要!
那现在来想,究竟凭借了什么,元认知可以这样地高高在上?
写到这里,我卡住了,因为我不知道怎么用逻辑去论证。但是我找到了若干个具体的课堂实例。于是,以例子为起点,我开始了一场对元认知作用的【推导】。
这之后的内容,是我的思考过程,不连续,不连贯,不同场景不断切换。我试着去感知我的想法,去想它,去分析它,去引导它……我想看到在我的控制下,我的想法,我的意识,最终会行进到哪里去……
场景一:初中,人文课
Humanities(人文课),在初中阶段,相当于两门学科的综合:English Language Arts + Social Studies。
前一个,像我们上学那会儿的语文课。
后一个,社会学科。我对它的理解是,Social Studies:各种和【人的活动】有关的。
比如:
一年级:Communities——社区
二年级:Changing Places ——地方的今旧对比
再比如:
四年级:Why People Move——迁徙
五年级:Explorers and Exploration——探险家和探索
初中的这个单元,讲的是Early Civilization: 早期文明。
孩子们会学三段文明:两河流域,古埃及,古代中国。根据感兴趣的点,三选一,找出一个自己想要学习的,组成若干小组。
多个环节,一环连一环,奔着最终可以【理解内化】的方向去。
怎么理解?怎么内化?
把自己学到的,编进故事里。像《神奇校车》那样,用虚构的人,虚构的经历,去呈现那个时代背景下真实的点点滴滴。把一段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阶层,等等等,融入进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中。
一个小组一个故事,完成后,给到低年级的弟弟妹妹读。
场景二:历史中的“葡萄”
怎样去了解一段文明?
两河流域学完了,古埃及学完了,古代中国也学完了,那罗马文明呢?伊斯兰文明呢?玛雅文明,印加文明,欧洲中世纪,以及近现代早期呢?
◆
回到之前举例的人文课。老师不会一上来就讲讲讲,而是,给孩子们一个思考框架,引导他们去思考。——想什么?怎么想?看一眼前人!看历史学家是怎么做的!
英语里有个词,GRAPES(葡萄),把它拆分,变成6个字母。
G: Geography——地理
这段文明在哪里?
有怎样的地貌特征?
地理位置怎么影响文明的发展?
环境怎么影响人?
人又怎么影响环境?
R: Religion——宗教
信什么?一神论?多神论?受什么影响而产生?
这段文明中,什么因素,影响了宗教?如何发展了它,如何制约了它?
宗教又如何影响这段文明?
A: Achievements——成就
有什么成就?科学,文学,数学,发明,技术,艺术……
成就怎么影响这段文明?
和同时期其他文化间,有什么联系?
在今天,这些成就又是怎样被延续?
P: Politics——政治
怎样的政治体系?
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政治实践和想法?
谁参与了政治?人人机会均等吗?
有什么样的法律?是谁制定的?受益了谁?伤害了谁?
E: Economics——经济
怎样的经济体系?贸易方式?
怎么贸易?贸易什么?
什么因素导致这样的贸易方式?地理吗?是什么?宗教吗?是什么?成就吗?是什么?……反之,贸易怎样影响地理?影响宗教?影响成就?……
S: Social Structure——社会阶层
社会怎样分层?为什么会这样?
每层都有谁?受益了谁?伤害了谁?
这样的阶层制度,对地理有影响吗?是什么?对宗教有影响吗?对成就呢?对政治呢?对经济呢?
G. R. A. P. E. S. 相互间,又是怎样影响?谁发展了谁?谁成就了谁? 谁滞后了谁?谁危害了谁?其中的因果联系是什么?
怎样去了解其他文明?即使不在课堂学,那你知道怎么开始吗?
场景三:是非之外是什么?
高中,World History ——世界历史课:Dictatorship——专政独裁。
怎样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是与非?黑与白?可在这起伏跌宕,云涌潮起的历史中,他们的矛盾,豪情;他们的冲动,极端;他们的梦想,残缺……又岂是一句简单的是非黑白就能说得清?
怎样多角度地评价一个人?怎样深层次地看一种统治?怎样以“读史明智”之心去正视一段历史?看一眼前人!看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军事战略家,看一下他们是怎么做的!
◆
在专政独裁这一单元,孩子们会学习一些基本概念,比如:冷战,马克思主义,苏联分裂,殖民地,非殖民地……;同时更大的一块儿,是去了解一些学者对此相关话题的研究和观点。老师会推荐书,孩子会去图书馆查找书,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着读。有的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Fred Greenstein的书:The Presidential Difference: Leadership Style from FDR to George W. Bush——总统的不同:从罗斯福到小布什的领导风格。
Greenstein教授,或直接撰写,或参与编辑,一共完成8本关于美国总统的书。在《总统的不同》一书中,从6个方面对12位总统进行评价:
Effectiveness as a Public Communicator:公众沟通
Organizational Capacity:组织管理
Political Skill:政治处理
Vision:愿景远见
Cognitive Style:对问题的认知风格
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绪智力
除此外,又单独列出每位总统所特有的一个属性,并指出如果没有它,“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化为灰烬”。
◆
有的读Niall Ferguson的书:The Pity of War——战争的悲怜。讨论一战:当各国环境已经很恶劣时,为什么还要去战争?
对于Niall Ferguson的身份,我查了很久也没找到一个百分百确定的解释。维基百科说他是哈佛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其他介绍说他是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以及哈佛大学欧洲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有点晕,总之,知道他不是一般人就好了。
Niall写了十四本书,因观点尖锐犀利而出名。最近的一本应该是2015年出版的The War of the World: Twentieth-Century Conflict and the Descent of the West——世界大战:20世纪的冲突与西方的没落。
◆
有的读Friedrich & Brzezinski的书:Totalitarian Dictatorship and Autocracy ——集权主义独裁和专制。
F&B的前一个F,说的是Carl Friedrich,德国人,在法律和宪政方面的著作,使得他成为二战后世界领先的政治学家之一。
后一个B,说的是Zbigniew K. Brzezinski,地理战略家,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眼神非常非常犀利,图片里的照片(右下)是难得的一张柔和的。
Friedrich & Brzezinski, 两人一起总结出【集权统治】的六大特征。
还有的读Thomas Carlyle的书:苏格兰哲学家,历史学家,是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最重要的社会评论家之一。
历史,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去表达。而每种方式的背后,都是一种思维。
◆
到了高年级后,读书的任务大都在课后。课堂上会分享,会陈述,会用集体的力量将各学者的观点体系,思考方式,进行整理和汇总。
而最终的最终,我们想要看到的是:那你呢?你是怎么想?不是你的父母告诉你,不是你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告诉你,也不是你的老师,你的朋友告诉你,甚至不是书本,学者,专家告诉你,而是Stand on your own feet and think, 【你】是怎么想?
而,在孩子找到自己的【想法】前,在感知,判断,调整,补充它前,我们大人要给到他们一个开始,一个思路,一个示范,就像读系列第1.1节里所提到的Thinking Stems(思考的杆儿)那样,一个可以抓住,可以帮助自己站直的杆儿!你要同意,你就顺着来;你不同意,那就反着来,自己重新种一棵;你要觉得有补充,就在这个基础之上,继续延伸……
不断不断地调整,在聆听中,比对中,在启发,质疑,寻找论据的验证中,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之上,逐渐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思考方式!
怎样去评价一个人?怎样去看一种统治?怎样去正视一段历史?
很多年后,即使所有细枝末节,通通都忘记,但在面对一个新的问题时(人,事,物……),也能自然地将之前所学进行【迁移】,从而做到【言之有物】。
◆
我想起我高考那年,有道历史多选题,3分。大概内容是,下面哪几项是我们国家在1959-1961年间所取得的成就。我清楚记得就在书上那一页的右下角,就在那里,我还用荧光笔描了出来。但具体哪个是哪年,我怎么都想不起来了。
我也想起高中英语老师教我们做阅读的方法。老师说,看题干,找出关键词,回文中定位找到这个词;前看看后看看,读懂了,对照选项,挨个排除!后来发现这个方法真是好用!高考的题可以搞定,四六级的可以搞定,托福雅思的也可以搞定。只不过,句子更长了,词更多更难了,但那种思考方式,却是一直在。
未来不可测,知识教不完。我们今天教给孩子的,很可能在明天,就会像簋街上那家潮州牛肉火锅店一样,一夜之间消失不见,仿佛从来都没存在过。
那我们这一代一代,在传的,在接的,又是什么呢?
◆
写到这里,我脑里又出现一个声音,那什么概念啊,拼写啊,算数啊,口诀啊,都别教了,直接教思维不就好了吗?
在我想着怎么去说服自己时,手机上弹出一个微博推送:拍照小技巧……
然后我就笑了,这样的时间点真是好奇妙。
景深,对焦,光影;构图,曝光,白平衡……只有在知道了类似这样的基本概念,获得了类似这样的基本认知以及能力后,当别人就着话题进一步深说时,我们才能听得懂;才能深层次地交流下去,才能用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想法,思考,去更好地拉近彼此的连结。
而更更重要的是,只有这样,才能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一个点,在无数前人的努力之上,加入自己的方式,变成一种新创造!只是,对这些概念的学习,并不是终点……
场景四:引导,示范
老师根据自己的兴趣,找一个他/她所喜爱的文明,比如:两河流域,给孩子们示范怎么找信息。
一段材料,一支笔,一个投影仪。
一边读,一边划;
一边划,一边想;
一边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一边在文字周围做注解,记录下自己思考的痕迹!
看资料,读到:
A record in clay
泥土板上的(文字)记录
老师说出自己的【想】:
为什么是泥土?为什么不是石头,不是竹子?——Why clay?
读到:
Each spring, the rivers washed down clay from the mountains.
每年开春,河水(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会把泥土冲下山。
说出自己的【想】:
怎么把泥土变成块儿?什么程序?谁来做?最后会变成什么样?——How to get the clay?
◆
时刻时刻记住,要以彼此间的因果联系为指引,对信息进行筛选。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要把零散的信息连成线!
思考步骤解释清楚后,看的内容就可以自由变,比如,以古代埃及为例:
看资料,读到:
Annual floods bring water for irrigation
每年的洪水会带来很多灌溉用水。
老师说出自己的【想】:
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当埃及人有了稳定的水源,用来灌溉庄稼时,他们在农业上的工作量就会减少。这就意味着,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其他事情,比如艺术,音乐,建筑!
读到:
(Annual floods bring )New soil from highlands
洪水时,会从高地带来新土壤。
说出自己的【想】:
这点也很重要!因为经过播种,长高,收割,一年下来,土壤已经没有太多的营养留给下一年的新作物。但是,如果洪水每年都可带来肥沃的新土壤,这会让农业发展地更好!
边读,边感知,不让脑中的声音“唰”地一下就溜走。会记录,会思考,会带着问题找答案。让孩子们看到,听到,不光是动作,声音,更重要的:思考过程!
此时,孩子们已经满怀期待,跃跃欲试了!
参考资料及图片来源:
- elearningindustry.com
- en.wikipedia.org
- eurekalessons.com
- google images
- gsociety.org
- laparent.com/education
- lincs.ed.gov/programs/teal/guide/metacognitive
- pinterest.com
- showme.com
- teacherspayteachers.com
- zhihu.com
- Susan Zimmermann & Chryse Hutchins | 7 Keys to Comprehensions
- Tanny McGregor | Comprehension Connections: Bridges to Strategic Reading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