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封面模特父子:张弛 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境外班学生,张海栋 亲子俱乐部创始人
编 者 按
父母的爱,是一种对孩子天生的爱,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大多数父母就不自觉地为孩子的衣食住行、教育规划、人生发展做下了精心的设计,每个人都在力所能及地为孩子争取最优质的资源,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提供的这些,是否都是孩子所需要的?是否都是适应他们成长的?做为家长,我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
我曾经做过3年的全职妈妈,作为80后的我,自诩育儿观念比父母辈更科学,在育儿过程中事事把关、亲力亲为,从纯母乳喂养到语言启蒙都制定了一系列的科学计划。
可日复一日我逐渐陷入了迷茫,不知何时起孩子已成为了人生主要的价值评估体系,你会不自觉地因身边人对孩子的评价而变得情绪起伏,育儿和料理家务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把原本生活中对于社交和爱好的追求隔绝到了另一个空间,这一切不免让我担忧,自己在这样的状态下,在逐渐长大的孩子面前会树立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
于是痛定思痛后,我在孩子两岁时走入了家长课堂,抱着学习的心态希望从老师那学到更好的育儿方法。可在第一节课中,老师让大家写下的家长计划却是与孩子无关:“请你写下一周中自己最想做的三件事,并且制定出可行的实施计划,通过这样的安排学会如何照顾和滋养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课堂上听到同学们分享了丰富多彩的计划后,我渐渐地领悟到,原来作为家长,有时可以从“育儿”二字中暂时抽离,回归到“自我”的原点,从给予一个充实的自我空间开始,去激活对于生活的热情和丰满自身的内在人格。
其实家长的责任不仅是照顾好孩子,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做好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为孩子建立行为榜样,让孩子今后的路走得更好。
在课堂中我还学习到作为家长在孩子不同年龄段扮演的不同角色:0-3岁时,父母更多地是照料孩子日常生活的“保姆”;3-7岁时,父母是对于孩子行为引导的教练";7-12岁时,父母是挖掘孩子潜能的“老师”;13-18岁时,父母是指点孩子价值观的“军师”;18-25岁时,父母是对孩子身份认同的“知己”。
记得一次参加某所国际学校的校园活动,一位12岁的中国男孩在那里展示制作的电动门径开关,旁边陪伴着他的父亲,当我上前询问父亲是如何辅导孩子制作时,父亲自豪地告诉我,其实孩子做这些他一点都不懂,只是发现了孩子对科技制作有兴趣,就一直在孩子身边鼓励、支持他,这次成品的设计和制作是孩子通过上网搜索和咨询老师完成的,而父亲只是用鼓励的方式成了培养他兴趣的“老师”。
另一次在采访国内双语学校高中毕业生时,她告诉我,自己的整个高中阶段父母对她都是“无为而治”,不过分干涉她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了她充分的空间去思考和认识自我,当她对父母提出求助时,他们会为她提供建设性的方式和意见,而最终的决定权还是交于她的手中。在11年级上IBDP前,她自己在IB的官网上做好了详细的信息搜集,当父母忙于工作时,她每天写好便条,告知父母自己和妹妹近期的学习安排以及需要签字的作业、试卷,她的整个青春期阶段,父母就是隐身于她背后的无名“军师”。
英国《金融时报》的副主编伊莎贝尔·贝里克说到“我们能给予子女的礼物就是停止担心,让他们开辟自己的道路。这意味着一个令人心碎的事实:必须放手”。
所以家长是否能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给予其适当的空间,对孩子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当我们看见孩子犯错时,是否能放手让他从错误中学习而不是事先制止?有时在孩子认识自我的道路上,我们是否能提供不同的尝试机会而不是代替他去选择?这些都是作为家长的我们需要在与孩子共同的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去修行的……
“如何做好一位国际学校的家长”是一个完全开放、值得不断探索的话题,本期菁kids杂志采访了国际学校校长、家委会会长、交流家庭,以他们不同的经历对这个话题进行了探讨。
| 封面故事 |
教育是家长、孩子与学校联结的三位一体
就本期“如何成为优秀家长”的话题,我们采访了上海英国学校浦西校区的新校长Neil Hopkin先生。在来中国之前,Hopkin先生曾在英国和新加坡两国领导过多所国际学校的教学,他本身也是一位父亲,有一个8岁的儿子。
Hopkin先生分享了他关于如何做好家长的看法和心得:关于择校,区分家长想要的和孩子想要的十分必要;做好校园社区参与与家庭交流的双向支撑;教育没有统一标准,如何成为好的家长更没有统一标准。
国际学校家委会:缔造多彩社区文化
提到家委会,大家会觉得它是建立在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一座桥梁,也是家校合力教育孩子的重要方式,世界各国莫不如此。在国外,家长委员更具有独立性和参与性,在某种程度上既解决了学校对学生管理的大包大揽,又减轻了学校管理的压力。此次菁kids专访了上海德威英国国际学校浦东校区家委会的会长Sally,希望以这所学校为代表,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国际学校的家委会都在做什么。
德国男孩在上海家庭:把国际交流“带回家”
Jasper Thiedemann是德国一名普通的16岁男生,一个国际交流项目让他有机会在高中之前,GAP一年来中国体验全新的语言和文化。与此同时,Jasper的到来也给他入住的中国家庭—一个来自上海闵行区的三口之家以机会,把家门当做连接世界的窗口和钥匙,把孩子的“国际化教育”扩大为全家人的“国际化体验”。Jasper和他的“中国爸爸”在本期杂志中分享了他们之间有趣的故事。
| 话题 |
台上有两个演员,台下还有另外400个
协和国际学校剧院的舞台上,Riley和Kenny正在通过戏剧表演为台下的小朋友讲述“兰伯特博士的STEAM实验室”的故事。在他们生动的讲述和形象的肢体动作引导下,小朋友们想象自己的身体慢慢飘起,漂浮出礼堂,飘到了兰伯特博士的秘密实验室当中。
博士将他们困于密室内,除非他们能利用关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方面的知识,分别解答博士留下的线索,否则就再也不能出去了。看到礼堂中一张张既认真又兴奋,努力思考的小小面孔,我知道他们已经成为故事的主角,这台戏剧将是由他们和演员一起创造完成。
校服连连看
本期为大家奉上各所学校的“校服”大餐。不同设计风格、颜色剪裁的校服代表了不同学校的审美选择和教育理念,穿上这些校服的学生便也有了属于自己的身份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伴随时间走过,留下他们属于青春的共同回忆。
| 拍摄花絮 |
4年全职爸爸的经历,让我与孩子共同成长!
10月刊的封面拍摄选定了小猪爸(张海栋)和小猪(张弛)这对父子,拍摄当天三股台风交织着穿过上海,在突发的自然环境考验下,父子俩还是坚持拍完了所有的照片。
小猪爸曾经4年全职陪伴大儿子小猪,他觉得孩子就像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我们会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不断地去修正自己,全职爸爸(妈妈)的角色不不意味着牺牲,反而家长会从孩子的身上学习到更多……
小猪爸希望呼吁整个社会对于在外辛苦工作的爸爸们能有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并不以事业成功作为衡量男性的主要标准,到底社会在进步,我们的观念也不断地在发生变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爸爸更多地参与育儿能成为一种社会的新风尚!
| 未来艺术家 |
来自上海德威英国国际学校IB学生的艺术作品
本期上海德威英国国际学校IB学生将为大家呈现他们的10幅艺术作品。
| 看世界 |
多彩古巴
去古巴旅行,是一个需要勇气的决定。这个加勒比海的岛国,中国没有直航,中转需要三十多个小时飞行;经济受美国封锁长达50年,物资受限,治安条件一般,对于带娃旅行是一个考验;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使得这里英文程度极低,我和孩子“中文+英文”走遍世界的梦想,在这里要接受残酷的挑战。
旅程开始时我们还很忐忑,但8天的古巴生活,我们看到了一个被历史漂染得锈迹斑斑的古巴,一个文明与落后交替出现的城市,一个没有污染,碧海蓝天的度假胜地。这就是真实的古巴,多彩,多姿!
| 父母社区 |
道道:可不可以没梦想
更多的时候,梦想是成功者的励志故事,是失败者的万恶之源,它是尘埃落定后书写的历史,曲终人散后绕梁的回音,好坏臧否都由成败得失一锤定音。可是单纯的梦想,美好的初心,为什么非要为最终的结局买单?
水纹路:从健身开始,到那里结束?
当小鲜肉们在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腹肌时,我们这些妈妈们,也能全程背娃独自爬上香炉峰呢,不光展示马甲线和肱二头肌,还有我们不输18岁的体力。
陶太:在婚姻里做一个无用之人
进入婚姻的围城,不论有用无用,都是追求成长,而不是追求幸福。幸福不过是成长的副产品。成熟到一定阶段,自然无用,因为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当无用成为习惯,你就会发现自己承受的苦难并不比别人多,从此无肠可断、无懈可击、无事不欢、无人不爱。无用到这个地步,也就无坚不摧了。
编者按 文:高晴
更多精彩,尽在《菁kids》上海10月刊!
您可在以下的微店链接选择购买菁kids杂志!
http://weidian.com/?userid=253704778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