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夫斯一家自打2007开始就住在北京,到现在已经有8年了。两个孩子,13岁的Pieter和12岁的Juun就读于北京顺义国际学校,也都是小体育健将。Pieter喜欢足球、篮球和曲棍球,Juun则是学校游泳队的成员。
对于父亲艾夫斯来说,体育远远不是比谁跑的最快,跳得最高,或者块头最大,而更是一项精密的智能活动。只有最聪明,理解力最强的孩子,才能成为真正出色的运动员。在上个周末,我们走访了艾夫斯一家,和他聊了聊“关于体育的智能教育”。
荷兰父母更看重团队合作
在老掉牙的观念里,中国家长是阻挡孩子快乐地跑向操场的最大的恶魔。“如果考不好,就别去踢球”是几乎每个男孩都听过的耳边风。时代在变化,当下的中国父母对体育的看法也不再像以前一样抵触了。尤其在大城市,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支持孩子进行体育活动。可这却引申出了一个更微妙的问题:家长该怎样引导孩子进行体育活动?
艾夫斯认为,相比中国家长,荷兰家长更鼓励孩子参加团队运动,并且更看重孩子在团队中的表现。荷兰家长认为,和孩子进球相比,孩子的球队赢球更重要。假如自己的孩子在比赛中表现出色,但他的球队输球了,家长或许只会耸耸肩。
但是中国的家长往往更支持孩子参加个人项目,比如马术,游泳或者田径等等,并且更关注孩子的个体表现:我家宝宝进球了吗?我家小公主有没有很出色?可在这种观念引导下长大的孩子,却没法真正了解到团队合作的意义和重要性。
“孩子需要知道,足球比赛是十一个人的,不是一个人的。无论一个人再出色,他也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击败十一个人。生活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即使是游泳这种个人项目,我也希望女儿能意识到她是在跟随一个游泳队训练和比赛,而不是自己游。”艾夫斯说,在女儿学校,一个游泳队只有一个教练,而不像很多中国孩子有独立自己的教练。所以队员们经常需要互相帮助来完成一些训练项目,“但我认为这对她们是有很大好处的。”
中国父母有点虎
生活在中文环境下,艾夫斯对于“虎爸虎妈”这个词一点儿都不陌生,“她们的出发点是很好的,”他笑笑说,“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成材抱有很大的期望,并且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不管是学习上,还是体育活动上,我想这是值得很多西方国家去学习的,并且中国也会因此在未来取得成功。”
尽管出发点不错,艾夫斯却并不完全认同“虎爸虎妈”的做法。“中国家长有时候有这样一种想法,如果他们的孩子努力地去做一件事,并且由他们每天督促,孩子就能做的很好,就能取得一些成绩。所以中国父母会为孩子设定一个目标,钢琴也好,游泳也好,并且非常善于手把手地督促孩子去做,并且很看重孩子所取得的成绩,但有时候这样太功利了,会适得其反。”
相比来说,荷兰家长则更轻松一点,他们会让孩子尝试许多不同的东西,并且做自己真正喜欢的那一项。艾夫斯解释说,“尤其在体育方面,如果孩子真正热爱某个项目,那么他自己就会督促自己提高。”
大块头要有大智慧
从字面上看,体育即“体能的教育”,但站在艾夫斯的角度,这一理解却大错特错了。“体育活动不仅仅是体能游戏,更是智能游戏,这一点在很多团队项目中尤为突出。”
就拿足球来说,一个出色的运动员不仅需要跑得快,技术好,更需要具有阅读比赛的能力,就是所谓的“动脑子踢球”。他得了解球队的站位和阵型,能够发现对手的优势和弱势,并且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弥补自己的劣势,而这些其实都是非常有益的智能训练。
举最简单的例子,聪明的孩子知道,如果对手身高比自己高,就不要踢高球。这对大人来说看似浅显的道理,对孩子来说却是很有益的智能训练。在学习踢球的过程中,孩子们实际上也提高了对游戏规则的认知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对他们以后的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联赛会经常组织孩子们去看国安队的比赛。这不仅是娱乐。在比赛的过程中,我们的教练会给孩子介绍双方的阵型,讲解比赛的进程和职业球员的跑位。吸收这些知识对孩子来说是很有益的脑力活动。体育不光是锻炼肌肉,更是一种智能的学习和培养,我们称之为‘体育智商’。”艾夫斯说,这一点在中国似乎被忽略了。
在家中以身作则
艾夫斯的妻子蔡女士是一位律师,夫妻二人工作都很忙,但一直坚持和孩子们一起运动。而且,艾夫斯自己还兼职曲棍球和足球教练,帮助孩子们组织各种各样的比赛。采访结束前,艾夫斯特意拿出他心爱的曲棍球棒,演示最标准的“荷兰打法”,“孩子能在我们身上看到对体育的重视”,艾夫斯说,如果自己每天靠在沙发上看电视,孩子是不会自己去活动的。“天儿这么好,快来一起运动吧!”
文:Patrick Xinwuren Li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