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文: 王蕾 图: ken
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来自父母的看护远不足以保护他们,应该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建立防范意识。但是,教孩子学些什么呢?单纯的“口头”教导有效果吗?
近日,来自“take30儿童防侵害能力培养机构”的张永将教官,为“探索家家庭俱乐部”的家长们带来了一场公益讲座,时值暑期,夏令营、旅行等活动更加频繁,一些真正有效的方法简单又实用,爸爸妈妈可以马上和孩子一起练起来。
张永将:take30儿童防侵害能力体系创始人、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儿童防侵害项目特约培训师。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警、公安i2情报分析师,为公安部、各地公安厅、局等情报中心提供i2情报分析培训。
应该和几岁的孩子讨论“防侵害”?
5岁以下孩子不具备足够心智,需要家长加强学习,紧密看护;5-8岁、9-10岁等不同阶段的孩子可以和父母一起学习防侵害知识,不过,关键还在“练”,在实操中掌握方法。
什么样的人是“陌生人”?
许多家庭在探讨“陌生人”的概念时,最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你如果和不认识的人走了,就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事实上,这种“传播恐惧”的方式不可取,不如用家庭小游戏的方式进行演练。比如:一个孕妇阿姨让你帮忙带路,你怎么办?一个警察说要带你找妈妈,你有观察到他的胸牌、警号吗?要逐渐培养孩子对“陌生人”的判断力。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别人”的概念。事实上,除了父母、直系亲属等“安全人员”外的人都属于“陌生人”范畴。最典型的包括:
- 向你求助的人
孩子对于外界的赞赏、求助比较热心。家长必须告诉孩子:如果有成人请他带路、帮忙找人或宠物等,他应该立即和询问者保持80厘米左右的距离,如果有手机,立即拨打110,请民警帮助这个人。
- 要带你玩的人
遇到此类情况,一定要和孩子演练:“无论是以游乐场、ipad、玩具还是小动物为借口带你去玩的,都不可以去”,让孩子笑一笑,转身快速离开。
- 叫你名字的人
不要让孩子的名字出现在衣服外边,午餐盒或背包等别人能看见的地方。告诉孩子:即使一个大人能叫出他的名字,也并不意味着那个人就认识他。
- 告诉你“家里有紧急情况”的人
在紧要关头,任何人都会惊慌失措,孩子也不例外。孩子必须知道:无论如何他都不可以跟别人走,不管那个人告诉他家里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或向他出示警察或消防队员的证件。相反,他应该立即跑去向老师或其他家人求证这件事。
- 说话时总是伸手摸你的人
孩子通常对“交谈距离”没有概念,往往会让陌生人靠近自己。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演练“一臂左右安全距离”的控制,当有人触摸自己的时候,要迅速退后、走开,及时告诉爸爸妈妈——即使这个人是老师或朋友。
- 交谈时目光游离的人
有侵害动机的人往往会下意识地观察周围环境,例如担心孩子家长、老师的突然出现。需要让孩子学会观察:如果遇到交谈时不与自己对视、目光时常游离于周围的人,不如立即走开。
防范侵害,爸爸妈妈最需要知道什么?
首先一点,从“犯罪学”知识角度帮助孩子避开侵害。
比如,孩子外出时,尽量不要选择红色衣服。因为侵害者在选择对象时往往带有很强的随机性,从“色彩心理学”角度讲,红色是对人最有刺激的颜色,反之,蓝色、嫩黄色等具有“抑制兴奋度、冷静”的效果,为孩子选择书包、衣服时,应倾向于后者。
此外,对于侵害者来说,犯罪就像“肉食动物在寻找猎物”,弱小、远离人群、距离(侵害者)最近的人往往成为目标。应该告诉孩子:“人少的地方进到人群里去,人多的地方尽量离开人群”。
值得一提的是,符合以下面貌特征的人要引起注意:额头内陷、厚嘴唇、面部肌肉对称性差,尤其是眼睛。大家要养成观察人的习惯,眼神深邃却游离、喜欢东张西望的人,通常要保持适当距离。对于爸爸妈妈来说,在公共场所“看孩子不如看周边”,随时观察周围25米范围内的陌生人。
参加夏令营要注意什么?
家长们应询问主办方是否有防侵害或防恐预案,而不只是关注蚊虫蛇咬。另外,准备哨子、灯光装置等设备非常重要,发生意外时可以迅速“联动”。
怎么教孩子最有效?
最好用的方法是“植入记忆”,创造防侵害环境和氛围。比如,如果有人敲门,年龄较小的孩子往往比较兴奋,会冲到门口应答。可以在门口贴上“开门前先问爸爸妈妈”、“没人就说爸爸在洗澡”等。同样,此类“小贴士”也可以放置在车座椅背后,包括家人电话、单位地址,在潜移默化中加强记忆。遇到紧急情况时,“潜意识”总能发挥巨大作用,潜在记忆也往往是最深刻的。
当然,“只说不练”不可取,除了用游戏的方式外,父母要多给孩子机会来自己应对。比如有人上门收水电费时,让孩子自己应答,帮他们总结经验。
教大家几招实用的“护子技能”吧
遭遇侵害时:首先要冷静,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都要衡量自身能力作出应对。我们从最常见的说起:
遇到陌生人搭讪:先拉近孩子,与对方保持距离。同时,采用“右手搭左手”的方式面对陌生人,这一姿势可以让你“随时出击”,用最有力量的右手抵挡伤害。
遇到正面夺走孩子的人:第一时间挥拳重击其前肩。比如孩子被抢抱在右侧,则重击其左前肩,力量足够大时,侵害人将被迫脱手,此时迅速抢回孩子。
遭遇捆绑:如果是捆绑手腕,可以在瞬间绷紧双拳,以便放松肌肉后尽快解脱。
胶带封嘴:切忌在遭遇“封口”时紧抿嘴唇,应迅速添湿唇部,随后用吹气等方式尽力降低胶带粘性。
持刀挟持:如果情况允许,伸出两根手指抵在刀面下,以便护住颈部主动脉。
爸爸妈妈们必须要做的事有哪些?
我们身边的信息源非常繁杂,首先,作为爸爸妈妈,不要盲目转发不安信息,务必核实后再转发。
其次,家庭防侵害意识培养、演练永远是最重要的。给爸爸妈妈们提几个“小作业”,每个家庭都应该集体完成。
《安全人员清单》:包括亲人、最信赖的朋友、同学。告诉孩子这些人是安全的。
《家庭应急联动人员清单与机制》:包括至少10个家人和朋友。举例来说,一旦遭遇孩子走失,报警同时,第一时间通知清单中的10个人,在不同地域、方向分头寻找。
制作家庭防侵害小贴士。
请孩子画出家里的房间平面图。标明安全出口方向、路线,熟悉每一个角落。
(Take30:“每周30分钟和孩子聊聊有关安全的话题”。旨在推动儿童防侵害共同意识的落地,以及促进“亚当警报”、“安珀警报”等保护儿童的社会应急反应机制的建立。
亚当警报(Code Adam):美国在1984 年由民间组织建立了“亚当警报”,该机制旨在保护公共场所儿童安全,在超市和其他公共场所被广泛应用。2012年5月24日,韩国公布全面推进儿童安全警报系统,把游乐园、超市等大型公共场所纳入“亚当警报”。国内尚未引入这一保护机制。)
本文原载于《菁kids》2014年8月刊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