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寄宿生

A group of moms and graduates share their experience in boarding schools:

在英国,寄宿学校具有百年历史,其中的很多名校培养了一代代的贵族、社会精英;
在美国,寄宿学校是美国精英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知名的寄宿高中比进哈佛还难;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家庭想把孩子送进海外的寄宿中学,接受另一种教育,也为能更顺利地进入世界名校。
在中国本土,寄宿学校刚起步,作为现行教育的重要补充,为中国家庭带来新的机会和挑战。

徐太太DSC_6882

从抵触到喜欢

妈妈:徐太太
孩子:Michael
学校:毕业于美国西海岸著名寄宿高中Thacher(www.thacher.org), 现在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

关于选择寄宿学校
我和Michael爸爸都曾在美国留学工作。Michael爸爸回到北京创业,我们就带着孩子回来,他在北京的一所国际学校上到8年级。
那时Michael的功课不多,有很多玩的时间,我有点着急。后来认识到,国际学校的目标是为外派人员子女提供教育,使他们的孩子不中断原来的学习体系。如果只是想让孩子出国上大学,那么在国际学校可以打下很好的基础。而我们的想法不同,我们想要为孩子提供在能力范围内的最好的教育。于是我开始研究各国学校,还差点儿全家搬到新加坡,据说那儿的美国学校全世界一流。
一个美国邻居建议我一定要看看寄宿学校。我就这么一个儿子,让他离开这么远,有些抵触。Michael也说,你没看见《哈利波特》里面,那些寄宿学校老师有多可怕吗?!但邻居很坚持,说他自己是从进了寄宿学校才开始知道什么叫学习,对自己的成长非常有帮助。
于是,我开始搜集信息,安排全家在美国东西海岸共参观了9所学校。果然感触很深。

选择Thacher是出于多方面考虑:

环境单纯: 很多寄宿学校也提供走读,有的甚至30%是来自当地的走读学生。如果走读生很多,Michael会容易有孤独感。另外,寄宿学校分7天或5天寄宿。 5天寄宿的话,Michael看到别的孩子周末回家,也会有同样问题,如果跟着同学去家里玩,我们无法了解对方家庭状况,很难帮着孩子判断。Thacher要求全部7天寄宿,连几个当地学生也不能例外,学生群体比较单纯,7天24小时都在学校管理之下,孩子心里平衡,也少了很多受外界负面影响的机会。尤其对男孩子,我们会担心他学坏。有人说这是不是让孩子与社会脱节,他爸爸的回答是,在这个敏感年龄段,我宁愿让他在一个比较单纯的环境里长大。

学业要求高: Thacher 的师资很强,课程安排很紧凑,每天8节课,50分钟一堂。课堂上最多也只有12个孩子,很多讨论和小组课题,阅读量很大,需要很专注,没有偷懒的机会。Michael上Thacher后,曾回到原来的学校待了一天,明显感到那儿的节奏慢很多。

专注于高中教育: Thacher提供9-12年级高中教育,课程和活动都按照在这个年龄段的需求来安排。比如,每个高年级的男生要邀请一位新入学女生吃顿饭,所有女生都要被请到,是个能培养与异性交友能力的传统。这是我们无法提供的。青春期的孩子一般会对父母有抵触情绪。

升学辅导:Thacher提供大学预科课程,在大学申请方面有很强的师资。 Michael申请大学时我们都没怎么参与,全程由老师带着选择学校,填申请表,写自传,老师一遍一遍地辅导,这对我们一家都是非常大的帮助。

离机场近:4年高中,每个学期有两次家长见面会,还有节日,寒暑假等,不是我们去就是Michael回北京来。Thacher离洛杉矶机场在2个小时车程以内,有航班直飞北京,很方便。否则的话,我们会把很多时间精力花在路上。

学校规模:全校只有300来个学生,学业上一位导师带6个不同年龄的孩子,生活上一个班有两位生活老师和他们同住。从早到晚,老师对孩子的了解很深入,同学之间都认识。学生的数量正好够建立各种球队,打个比赛没问题,每人都有机会,不像大学校,人多,只能选拔最好的进球队。另外,孩子要求不去男校,这也是原因之一。

办学理念: Thacher除了课业上要求很高,还定期做长途野营拉练,强调勤奋和自力。学校为每个孩子配备一匹马,孩子要学习照顾马,能照顾好马就能照顾好自己。Michael有一个同学,刚入校时看到马很高兴,问能不能让妈妈雇一位佣人替他干活,校方说不行,那能不能让妈妈也住到学校帮他打理马,校方也说不行,最后乖乖地每天六点多起早铲马粪,喂食,清理,然后再自己洗漱,吃早饭,上课,下午3点半下课又是两个小时马术课。第一年下来,和马很有感情,马术也很棒,看得他的妈妈直流眼泪,说如果在家,无论费多少心力都不可能这样的。
另外,学校不强调竞争排名,提倡对每一位同学都尊重。比如一位国内来的孩子,要花很多时间补习英文,大家都乐意鼓励他,看到他的长处,没有任何歧视。高年级学生经常担任新生辅导,可以增强领导力。比如Michael当过9年级的级长,校马术队长,橄榄队队长,篮球队队长等,都是难得的经历。

刚入学时孩子适应吗?
Michael没一点儿不适应。刚入学就进山里拉练,安营扎寨,做饭,各种活动,一周下来,老师对每个孩子的体力,爱好,特长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学校很有章法,比如第一年每个孩子都住单间。校方的解释是,这些孩子在家里都有自己的房间,适应新室友会增加压力,让他们先有个人空间适应,到10年级大家都认识了,就可以选择室友住双人间,学习和他人相处。

家长和孩子如何交流
一般Michael会有选择性地讲学校的事儿,让我们听得高兴。是会感到和孩子的距离在增大。我开始时特别不适应,好长时间缓不过来,打电话他也没时间接。好像他们班男生都这样。女孩子好一些,有女生每天定时和家里联络。我们觉得孩子的生活是他的,他高兴比我们高兴更重要。有人问我,为什么就一个孩子还要送他去寄宿学校。我和另外几个妈妈觉得,正是因为只有这一个孩子,在家里不能享受手足之情,才送他去的。Michael和他的同学关系真的很好。
寄宿学校其实不像想像的那样就见不着孩子了。我们平均每7-8个星期就会见面,每次家长会我们都去,一般是听一天课,和老师校长面谈,交流孩子的情况。老师也定期发电邮给我们。

寄宿学校对孩子的最大帮助
除了学业和体育上,寄宿学校在时间管理上的训练很有帮助。Michael说,从寄宿学校来的同学很容易辨认,他们在大学里瞬间就安顿下来,独立生活没有问题,学习上有一套好习惯。而其他同学需要适应一段时间。

对家长的建议

Thacher的功课并不容易,英语授课,很多阅读作业,课堂讨论和考试没有标准答案,鼓励发挥自己的意见,需要很快地组织思路,当堂阐述得好,成绩就好。所以孩子在国内上学的同时,还要提高阅读和独立思考能力。
亲自去看学校很重要。国内家长习惯在网上看看,知道一下升学率就行了。我们去看学校,去学校餐厅吃饭,能了解很多,有的学校韩国学生坐一桌,中国学生坐一桌,美国学生运动队的坐一桌,爱唱歌的坐一桌,各有各的圈子。有的学校从中国大量招生,小圈子里还能细分到上海圈,北京圈,在学校吃不惯,经常叫当地中餐外卖。让孩子受到不好的影响。那还不如留在身边上学。

遗憾

4年下来没有多少孩子的照片,好可惜。

Ivan穿越美国--纪念谷
为了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妈妈:罗女士
儿子:Ivan
学校:即将于今年9月进入美国东海岸著名寄宿高中Peddie School (www.peddie.org)

关于选择寄宿学校
我希望Ivan在美国有机会去尝试从未尝试的领域,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愿意投入他的热情和努力。希望他能形成普世的价值观, 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a well-rounded man)。我相信孩子在寄宿学校里长达4年的友谊有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成长。我们很早就把走读制学校Pass掉了,
选择Peddiy School原因是多方面的:

可信任度:在了解下来之后,发现走读生与当地寄宿家庭能够真正相处融洽得例子并不多,更别说你要把自己的孩子在人家家里一搁就是3、4年。当然我们不能过高要求寄宿家庭为你的孩子付出太多,人家也有自己的孩子和各种客观因素限制。我觉得寄宿家庭并不是很好把握,合适的不多,有时候有点像撞大运。

文化传统:我们倾向于选择那种历史悠久(百年以上)、文化传统特色鲜明的学校,包括每天15:30下课之后的各种课余活动安排,这些学校常年拥有大量的外籍学生,教学经验丰富,走读学校大都没有这样的传统。这样的寄宿学校更能让我安心,感觉它能给予孩子的支持比单个的寄宿家庭要多出很多。

升学排名:说句实在话,相信9成以上、包括我在内的中国家长还是看重排名,一个学校的名校升学率几乎可以成为压倒一切的指标。这是我的实在话。当然作为家长,我们也会考察,但我们的了解程度也许还是有限,我们所能够参考的标准就是这个学校的升学指标。

整体氛围:我们也很在意这个学校的气氛,有些学校的气氛会很友好,有些学校则有些“各色”,做家长的必然会考虑学校的氛围与孩子是否匹配。学校挑选孩子的时候也会讲究是否Match,我们家长也必须考虑孩子与学校之间的匹配程度。

父母面临的挑战和准备
最大的挑战还是亲情的分离,对美国生活不确定性的担心,毕竟离我们这么远,而且我认为当地深层次的文化差异,有些已经不是我们父母能够驾驭得了的。他在我身边的时候,我会督促他或者用一些自己的社会关系去帮助指引他;可是当他独自在美国时,他只能独自面对一切,我们在那边没有任何社会关系能够帮到他,更别提将来的职场生活。想想也好,我也完全不希望他在中国式关系网和环境里长大。
费用并不是我们最大的考虑,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让孩子在异乡读书10年以上——高中,本科,研究生,一走就是10年。心理上需要一些准备,也有人问过我,只有这么一孩子,为什么会舍得他就这么走了,我也在问自己,也读过《大清幼童留美记》,在那样的年代把孩子送去交通和通讯极其不发达的千山万水之外,事实证明那批孩子还是非常优秀的。孩子早晚有一天会离开家,不是高中就是大学,而现代条件已经足够好了,我觉得空间的距离不会是我和孩子之间的障碍,关键是孩子和家里已经具备了足够亲密的关系。

对孩子的规划
我可能对孩子学业上期待并不那么重,我期待的是他能够获得全面、独立的人格发展——成为一个个性完整的人,这可能是目前我身处的环境和国内教育体制所不能给予他的。对于孩子在成长中受到的重视和尊重,美国学校的态度让我非常感动。结果并不是我特别追求的东西,我很看重的是这个过程,有了这个过程,结果应该是水到渠成。
我不太希望他走上一代华人的道路,比如学理工,做一个对着电脑或小白鼠的科学民工,这也是我想把他较早送过去的原因之一,从十几岁开始学会慢慢地一步步来,希望他能与当地做更深层次的交流。另外我和孩子父亲都在金融领域里工作,如果他将来能够学习金融,相信这会是一个很好的谋生手段。但是假如他自己因为对人类学、历史学很感兴趣而想选择类似专业,我也不在意,前提是他喜欢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就行,相信那一样会活得还可以。而且我们也从未指望着下一代在美国买车买地买房子(笑)。

Ivan的话
在国内学校学习的最大收获是数理化的基础比较强,比美国学生的底子要好些。去美国前的准备主要还是锻炼语言交流能力吧,英语可能会有不地道的地方;能不能交到朋友大概是过去之后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不过我性格很外向,之前还参加过国际组织的穿越美国活动呢!

王天昊
“孩子比我适应得快”
妈妈:庞蔚然
儿子:王天昊
学校:北京私立汇佳私学校 (www.hj2000.com)

为什么要选择寄宿学校
王天昊从2岁多开始起就在汇佳幼儿园上学,他对汇佳的感情特别深。6岁的时候,幼儿园老师也会带他们到这个校区参观,体验,待一天。他喜欢这里的环境,他说:“妈妈,我喜欢汇佳,我不想离开汇佳。汇佳的校园大,吃得也好。”
我们和其他家长一样,在升学前动用了自己所有的资源,给孩子找学校。我们走遍了海淀区的所有重点小学,我发现,现在的学校用的教育方式和我们小时候的一样,甚至更加残酷,更加低龄。孩子们很小就被逼上竞争的独木桥,每天苦学,只为了高考。
我们还买了一套学区房,孩子可以上海淀最好的小学。但是,我们反思,这样的教育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想给孩子提供不一样的教育,我们经过思考认为寄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汇佳已经20年了,是私立学校里比较成熟的,汇佳很早就引进了先进的IB教育体系,于是就选定了汇佳。

对学校的评价
我评价汇佳的教育是:尊重、传统、先进。汇佳的教育是符合人性发展的,也尊重孩子的成长。我们去参加几次汇佳校友会,有的孩子上了世界名校,有的孩子已经学成回国。我们看到,所有的孩子都特别自信,都自己的思考思想,都特别爱国,都表示要学成回国建设国家。他们的语言真诚,发自肺腑,让人感动。我们就想:我也要我的孩子这样。
我为了让孩子适应寄宿生活,我交了一个学期的费用,提前2个月进入小学的学前班。我发现,孩子比我适应得快,也比我坚强。

寄宿学校的收获
我的家人朋友刚开始也不理解我,认为我狠心、对孩子不负责任。加上思念孩子,我也曾经苦恼纠结过。我晚上抱着孩子的睡衣哭泣,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做对了。
但是,现在看来,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孩子回来以后主动帮我做家务。在大人的社交场合,他对人大方有礼貌,自然幽默。在楼道里他会主动和小朋友问好。在旅游的时候,他主动去捡垃圾。我觉得,这些就够了。我们希望孩子热爱学习、自信独立、有人际交往能力,学会生活自理、能独立解决问题。这些看来都实现了。我认为,很多时候,妈妈温柔的爱需要有一些突破,不能用爱剥夺了孩子的能力和学习机会。我们认为,孩子考上大学并不是人生的终点,心胸豁达、毅力坚强、积极乐观,这些品质却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

家长的配合
孩子送寄宿后,我们并不省心。他爸爸平时工作很忙,但一定会把周末留出来陪孩子。我要从细节上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还要警惕愧疚感带来的溺爱。
我原来在一个待遇很好的单位工作,有了孩子就在家当家庭主妇。孩子上寄宿学校对我也是有好处的,我可以有机会二次创业,进入职场。如果等孩子上大学后我再出来工作,恐怕我已经失去了所有的优势和机会。我也想用自己的努力让孩子看到,妈妈在工作中也是很棒的。
我们和老师的配合是很紧密的,我和老师经常电话短信微信沟通。老师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教育着我们家长。我曾经让孩子回来做很多算术题。被老师批评:“你这样训练孩子,是要考试机器吗?”
陪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我也有机会学到很多知识。我们周末要去图书馆查资料、去天文馆、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参观学习。孩子的学习是立体的丰富的,让我们看到IB体系的优越性。
Alicia-and-Jenny05_Lova
我们都是寄宿中学毕业生
Jenny 王思懿
毕业于美国东海岸著名寄宿中学Groton School (www.groton.org),后在美国威尔斯利学院Wellesley College (www.wellesley.edu) 获得学士学位,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www.duke.edu) 获得博士学位。

Alicia 吕舜贻
毕业英国著名寄宿中学Sevenoaks School (www.sevenoaksschool.org),后在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 (www.uchicago.edu) 获得学士学位,在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 School of Business (www.insead.edu) 获得MBA学位。

为什么选择寄宿中学
Jenny:我生于台湾,6岁就开始上国际学校,13岁的时候因为爸爸工作调动,全家要搬去北京。姐姐说她不喜欢在北京上学,她想去美国上寄宿中学,我就也想去。幸好爸爸的公司可以支付我们的学费,于是爸爸带着我和姐姐在暑假里看了波士顿附近的私立学校,不断地面试。一进到Groton学校,我看到学校里有很多可爱的狗狗,那里有很多老师带家眷和宠物住在校园里,很有生活气息,我就决定选择这家学校。后来才知道,Groton是一所非常有名的寄宿学校。那时,很少有中国学生选择上寄宿的。就这样,我成了学校班里唯一的华人学生。
Alicia:其实,上寄宿学校是我自己想去的。我14岁时就问父母能不能去。因为我是独生子女,我觉得在家里不但压力大,而且怕被家人(包括姥姥外公妈妈的兄弟姐妹)太溺爱 。本来我家人只选了女校,但因为我有一个好朋友要去Sevenoaks School,他是个男孩子,他的父母当时退休后住在英国,说会照顾我,我也想一起有个伴。家人就同意我和他一起选择了Seven Oaks.

适应寄宿学校

Jenny:当然,那是个痛苦的过程。到学校一周之后,我幡然发现,我选择的居然是这样一个“可怕”的学校。因为从小上国际学校,语言对我来说不是问题。但是文化的冲击、生活习惯、独立生活等等都是困难。我不知道该如何搭配衣服,不会洗衣服,不太懂与同学交往,学校的食物难吃极了……因为我是唯一的华人,我成了同学眼中的异类。本来性格开朗的我曾经一度变得很退缩。我想家,想妈妈爸爸。
Alicia:我从11岁起就到国外参加夏令营,对那里的生活很熟悉。最后到英国上寄宿中学时我已经16岁了,比较成熟一些。学校里有校服,平时可以不考虑穿衣搭配的问题,但是周末或是外出时,也需要考虑衣服的问题。在交往方面,必须自己主动去交朋友,会有些忸怩。到英国后我觉得其他女生很漂亮,很会化妆穿高跟鞋,个子也比自己高。

最大的收获
Jenny:我的自我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在学校,活动很丰富。我每天都参加运动,我还有机会发展我热爱的绘画,我的画作得了很多奖。
Alicia:我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宿舍里的同学对我来说就是姐妹 (我的宿舍里只有女生),让我有机会学习如何和人进行深层次的交往。比如,我和室友会彻夜聊天到清晨,涉及很多话题,这样建立起来的关系是非常珍贵的。我的室友都是国际学生,英语都是第二语言。我们用英语沟通,学习相互包容理解。独立生活让我变得很有毅力,学会自己面对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和父母的感情

Jenny:没有变淡漠。我们那个时候还不流行电子邮件,和家人通过书信联系。我们的感情变得更加好。我也知道爸爸妈妈自己没寄宿过,他们没法具体帮到我。我只能靠自己,自己主动去交朋友。
Alicia:上寄宿学校后,我反而和父母的感情变得更好了。我们彼此都很珍惜在一起的时间,更愿意做一些更深入的谈话。父母邀我一起旅行,我很乐意地答应。这在之前是不可能的,我以前更愿意和自己的朋友外出。

家长如何支持孩子

Alicia:现在的家长要么太紧张,每天要求孩子打电话回家,要么大撒手,一个学期都不过问一下。我觉得家长还是要关心孩子的情况,但是要给孩子基本的信任,不用盯得那么紧,给孩子学习成长的空间。
Jenny:暴力、毒品、性,是不容忽视的现实,学校管理再严,也有疏漏。学生自己的防范意识最重要,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有技巧的沟通和教育,让孩子具有抵抗诱惑的自制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会说“no!”。这些都是出国前要做好的准备。

对后来者的建议
Jenny:要评估自己的情况,不要盲从。现在国内有个趋势是,越来越多学习好的学生想申请国外寄宿中学,竞争很激烈。建议家长选学校的时候不要只看学校的排名,学校的参数很多,比如地理位置、课程设置、学校人数、国际学生比例、中国学生比例、IB成绩、SAT成绩等, 要看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合适就好。
独立到国外学习对每一个孩子和家庭都是挑战,一定要仔细评估孩子各方面的状态是否适合,比如是否有学习自觉性、自律性,是否心理健康积极乐观,是否能保持和家庭的很好的联系。
Alicia: 而且收到入学通知后,家长可以给孩子做些心理准备,不要忽视情感上的准备!实事求是地告诉他们即将遇到的快乐与挑战,坦诚开放的与他们进行交流。

Jenny和Alicia目前在北京居住。她们根据自己在国外求学的经历,创办了 Prep Beijing!,帮助即将进入海外寄宿学校或者北京国际学校的中国学生为适应新的学术环境和社交生活做准备。(jenny@prepbeijing.com,alicia@prepbeijing.com)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