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了国际化路线,这些潜在的心理问题更需要你注意

当心理问题来临时,或许表面看起来平静如常,可心里其实早已狂风暴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个健康良好的心理环境是一切学习发展的基石,是家长万不可忽略的一方面。在2018菁上海国际教育暨学校博览会的“校园心理”论坛现场,资深心理学家胡利群、王崧丞两位博士,为前来参加论坛的家长分享了有关青少年校园心理方面的信息。

文|整理自论坛嘉宾发言 有删节

图 | Hiva Sharifi


接受国际教育,你准备好了吗?

Dr. Paul王崧丞

上海国际心理健康协会理事长

美国执照心理医生

览海医疗中心心理健康部部长

曾任上海和睦家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

有很多家长把小孩送到国际学校,但其实并不一定都准备好了。

拿我自己来说,我在台湾出生,在加拿大长大,后来到了美国,现在大陆生活了快八年的时间。在我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和父母有很大的冲突,因为他们不太了解西方教育,不太了解西方文化是什么,只是他们单方面觉得西方教育好一点,所以我们之间会有一些矛盾。

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之前,有很多文化观点是需要提前与孩子沟通,让他理解并做好准备的,因为中西方文化上在时间观念、表达情绪,自我与群体观念、解决问题方式等等诸多方面都是不同的。

在国际学校里,大家的沟通方式很直接,可大多数中国人的沟通方式是不那么直接的。在国际学校上学的孩子,不允许父母直接进自己的房间,但这跟中国的传统家长不太一样,认为你在我的屋檐下,什么东西我都能看。所以当小孩接受了西方教育的时候,会觉得家长这么做对我是不尊重的,分歧也就逐渐建立起来了。

再比如,很多时候我们讲究以和为贵,不要有太多冲突。但是在美国,问题要先拿出来讲。Leader也是,国外选择的是一个团体,在东方教育理念我们会排名次。在竞争关系中,中国讲求个人输赢,但是在美国讲求团队合作,这个意识从幼儿园便开始了,小朋友学的是把我会的贡献出来,我是以团队为主,而不是以个人为主。

东方的教育本质掺着父母的期待,很多时候会听到家长说,我们那么努力赚钱养家,希望给你一个更好的环境和教育,所以我们希望小孩子可以满足父母的期待。但是在西方家长会先考虑孩子的梦想和期待是什么。中国人讲的是传承,西方讲的是帮助小孩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成为我们的下一代。

在我的经历中,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小时候我在台湾考98分,回家会被骂的很惨。但在国外,考60分导师都会说没关系下次再努力,会用鼓励的方式取代责骂。从表面来看,中方好像不是很好。我记得出国之前常常被爸妈打,而且父母也会拜托老师多打一点。

但是小时候的我们还蛮快乐的,跟老师的感情反而还不错。我在出国后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我说我的成绩很好,还会被老师打,国外的老师就立刻说,你好可怜,从小是被虐待的小孩。可是我觉得我在台湾蛮开心的,怎么在加拿大人眼里就是受虐?

那我们不妨想一下,国内的国际学校的里有很多从加拿大来的老师,他们会影响孩子的观念。在学校不能指责别人,要看到别人的好,但是回到家里,父母若骂孩子,就是做了在老师那里“不能做的事情”。当孩子看到父母做了违反“校规”的事情,很多小孩会有自我否定。

我们这一代人,父母告诉我们学习很重要,因为不学习长大要捡垃圾,在路上要饭。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无意吓小孩,我们想表达的是,以后你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负责,可是我们那样说,其实在情感上已经在伤害他了。因为我们在潜在地告诉他,你以后没有爸爸妈妈,你长大以后要靠自己,因为我们以后不会爱你了。所以很多小孩被这样教育的时候,他当然没有安全感,这一点,是很多父母所忽略的。

西方教育重视小孩的兴趣爱好以及成长过程,不是成功。

我们这一代可能会面临生存谋生的问题,但下一代要的是生活,为什么呢?当我们这一代很努力保证他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他的起点不是在生存,而是精神层面。

现在的小朋友问的是人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孩子会问,我照着你们的方式学习成长,30年以后还是你们的状态,婚姻可能出了问题、压力很大、失眠,虽然吃得饱,但是不快乐。很多小孩会反思,这条路为什么这么走。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下自杀的问题很严重,因为很多小朋友在思考,我要不要变成一个傀儡?他们在找寻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再者,很多父母把小孩子送到国际学校后,发现老师的角色不太一样,很多问题学生回来还是要找家长。在国际学校里,老师的角色并不一定只是把知识传达给学生,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孩子完全可以自己去找资源。

在国际学校里,老师更希望孩子可以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可以挑战老师。可回到家当孩子用同样的方法挑战父母时,父母气得要死,觉得你怎么可以这么跟我讲话!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大多重视的是孩子满足父母的情感需求。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这种需求转嫁给小孩,觉得家长那么努力,让你去上很贵的国际学校,所以当小孩不听话的时候,家长会生气,会觉得很受伤。所以当父母对小孩生气的时候,其实是把我们对于父母的情感需求转嫁到小孩身上了,希望小孩能肯定我们。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走向全球化、多样化。出生地、学习和生活都在不同的国家、城市。这样的背景下,文化、父母和家族的角色凸显重要,因为情感上满足了,孩子才有足够多的办法去适应环境。

孩子在11岁、12岁甚至更小的时候,在学校学的是西方教育,长大后回到中国,又改回中国式教育。这对小孩的要求很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致性很重要。所以我们希望让小孩子在他小时候有很强的“黑跟白”,当他慢慢成熟以后,他才能接受很多灰色地带,才有办法适应他的新环境。

小朋友焦虑的时候,表现出来的问题是注意力没法集中。临床上常见的注意力不足有过度活跃、抑郁症、厌学、网瘾等。

很多时候小孩焦虑,用药物控制虽然可以让他更专心,但问题可能会越来越严重。家长可以试着当小孩的情绪教练。

当我们以过去的经验告诉他在国际学校应该怎么生活时,可能是不太恰当的,因为我们不是很了解,我们给他的意见会让他觉得压力很大。所以我们要关注和肯定他的情绪,以及关注他的情感需求。

很多时候我们会错误地传达给小孩一个概念,我们只能跟你同甘不能共痛。开心的时候可以一起开心,当小孩难过的时候,我们却叫他不要难过,而不是跟他一起感受难过。当他自己很难过,又不被人关注,然后再给他一些不适合他的经验的时候,想想看,后果是什么,这就是为什么到了青少年时期,很多孩子不与父母沟通,因为讲了以后,也不会得到更好的处理,情绪也没有被关注。所以,家长关注孩子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

家庭、学校、心理专家合作的重要性

Dr.Hu 胡利群

心理学博士

美国执照心理医生

知名教育集团心理顾问

上海Global Healthcare Dental & Medical Center心理医生

现代社会压力非常大,看起来现阶段中国家长的焦虑是前所未有的。很多家长都被理性思维“绑架”了,比如大家都把小孩子送去补课,如果不补的话,家长自己就会焦虑,觉得如果孩子以后学习遇到问题,是自己的过错。

这样的焦虑会影响孩子,现在的孩子都很辛苦,就好比大人有劳模一样,他们是“学模”。有的家长说,我一个周末要开100多公里,要从这个课赶到那个课,早上7点多出去,6点多回来。

类似这样的状况,是会给小朋友的情感和行为带来问题的。

2016年一个相关数据表明,上海是中国隔代抚养比例最高的城市,有百分之八十之多。父母们都很有使命感,在外面忙得很要命,要给一家老小好的物质条件,但经历这一变革的往往是独生子女这一代,仔细考究,整个社会、家庭、父母,都没有做好应对这种时代变化的心理状态,这同时也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一个问题:在这样一个变化急剧的时代,我们该怎么抚养小孩?

移动数字时代下,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孩子们缺失与自然的接触、跟小伙伴痛快的玩儿。

这是不适合人性的发展的。小朋友生日会上你会看到,每个人都在玩自己的手机,小朋友聚集在一起,不是打游戏就是看动画片,这都是不利于小朋友情感和心理发育的。

所以我常在学校里见到注意力缺失,或有严重抑郁症的小朋友。 他们家里什么都不缺,父母也非常注重高质量的教育,打小孩的也很少,但是,就是有小朋友生无可恋,想要自杀,或是以攻击自己的方式,把自己弄得灰头土脸,郁郁寡欢,再不然就去攻击别人。这与整个大时代的环境与教养方式都有关,孩子们长大以后要独立面对社会,与人合作沟通,可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的小朋友这些方面很欠缺。

有些小朋友在家里表现非常好,但在学校里拆天拆地,比如有的小朋友纯粹是因为学校里面有别人欺负他,或者到三年级的时候,突然数学跟不上去,有点自卑和着急;再比如父母婚姻有些问题,他知道在家里要做一个好孩子,让大人不能再操心,但是他一肚子的担忧、恐惧、不满、愤怒,就到学校里撒了。

这些都要通过与老师、家长、小朋友沟通来解决,特别是需要家长的配合。

在学校里,孩子总会有一两个他喜欢的老师,有时候可能是一个教练,或者食堂的阿姨,这些人都可以发展成为帮助孩子的资源。但是,家长是永远最重要的。

很多家长会顾虑隐私。不管是孩子单纯有心理问题、还是精神问题,或者家庭隐私,敏感信息,我们都会做到保密,这是心理咨询的基石。所以家长需要知道,要有效治疗孩子在情绪上的困惑或行为偏差,就不要觉得向咨询师袒露心声是一个可耻的事情。实际上早早地预防和介入,很多事情都能够很好解决。

大人和小孩的思维以及对情感的处理方式不同,小朋友的思维逻辑像宇宙飞船,有时完全超过大人所想,他有着自己的内在心理逻辑。可是有时候,这种“超出宇宙”的想象力,会给小孩子带来更大的困惑。

比如小朋友都很敏感,当父母婚姻有点问题,有的小朋友会想很多。实际上父母婚姻出现问题对小孩是种压力,然后他这种超出常规的想象会给他带来更大的困惑。有很多小朋友能够顺应家里的变故,但是有的就是过不去。

所以能够提早、及时的跟学校的心理专家做一个沟通,会一定程度上疏解孩子的心理压力。比如,我们家两个月以后要离开这里了,家长不能什么都不做,就带着孩子直接走了。要跟孩子去谈这件事,如何谈、什么时候谈,都很重要,要去咨询学校的心理老师。有的小朋友可能会顺利度过这个变化,但也很可能对有的小朋友来说,会造成一生的创伤。

所以,在心理干预这一方面,家长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小朋友和已经长大了的曾经的小朋友同样适用。

-End-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