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宠上天的父母,在海外会跌得很惨

有的时候,爱和溺爱就在一线之间。

在加拿大陪读的熊靓带来了她最近的观察日记,顺便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加拿大家校共育方面的点点滴滴。

文 | 熊靓 编辑 | Mina.L

图 | 网络

以下是一段我亲历的一个七岁男孩和妈妈之间日常互动。

妈妈给儿子穿外套,把儿子的手弄疼了。

儿子:“你把我弄疼了

妈妈:“对不起!对不起!宝贝!”

儿子:“你傻X呀!”

妈妈:“下次妈妈注意。”(用嘴吹了吹儿子的手)

儿子:(一连串的脏话)

妈妈好像没有听到一样,平静的给儿子穿衣服。

儿子抬手就朝妈妈脸上打,加打边喊:你把我弄疼了,要赔钱给我!”

这对母子是我在加拿大认识的新朋友,妈妈和我一样,都是陪着未成年的子女来加拿大留学的。

他们住别墅、开豪车、不缺钱,但他们在加拿大的留学和生活并不如意。老师不待见,邻居不喜欢,朋友躲着走,就连警察也找上门来。

和这对母子相处,让我想起了去年轰动留学圈的西班牙留学生网暴父亲的事件。因为不能满足金钱需求,女儿在网上开骂。

父亲对女儿的溺爱,失去原则的有求必应,才一步一步落得被反噬的下场。

这位妈妈也经常找我诉苦:“加拿大太欺负我们外国人了,在国内的时候,大家不会这么对待我们,这学留的太难了。”

殊不知,留学路上的荆棘丛丛并不是别人造成,而是自己对子女无尽的溺爱。

老师不会插手帮你治“熊”孩子

我们做父母的,都是爱孩子的。但是能够把爱和教分清界限的,很少有人能办到,包括我自己。

我不愿意对我女儿太凶,因为凶她真的太很消耗精力体力了,每次教训完她,我都要坐在沙发上休息好久来平复自己的情绪。

我更想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孩子间做到你好我好大家好。

有时候我也想自己的孩子自己真教不了,不如“仍”到学校里,让老师来教。老师下得去狠手,整几次“风”就能把“熊”孩子调教的老老实实。

我这种想法在国内也许能够实现,国内的老师很凶,有些老师真是一身侠肝义胆,原意冒打骂学生恶名的风险,帮着家长教训、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很多“熊”孩子的童年回忆里都有个超级凶的班主任或者是教导主任。

老师的话跟圣旨一样,老师也成了爸妈吓唬孩子的“神器”。

但是到了加拿大,想把“熊”孩子扔给老师来调教,是根本实现不了的。

老师不仅不帮你凶孩子,哪怕“熊”孩子,在老师们的眼里都是优秀无比的。

“加拿大的老师是鼓励式教育,学生在老师那里都是好!好!好!

上课好动,说是热情积极;和同学打架,说是正常逆反;成绩不好,说是能力差异。指望着老师给你唱黑脸管孩子,那简直是白日做梦。

而习惯差的“熊”孩子,在学校里是很难呆下去的。老师和其他家长会想各种办法,把孩子给“退“回来。”

说这话的是我的邻居,她曾经在加拿大私立学校当了十年的老师。

如果按这么说,“熊”孩子在加拿大就没有人管了吗?

当然有人管了!谁管呢?那就是父母自己。

表面上和和气气的加拿大老师拎得太清楚了,属于家庭教育范围之内的都交给家长自己来办,绝对不会多一句嘴,多插一次手。

那位被儿子打的妈妈开学不到一个月就被老师“无情”的做法吓到了。她儿子在加拿大的监护人,一名华人律师告诉她,收到学校老师的邮件,要和她沟通一下儿子的问题。

“简直就是侮辱,居然家长联名写邮件说我儿子有病,说我儿子在学校里经常打桌子、推同学、踢书包、扔衣服。老师还说要转到特殊班和那些智商有问题的一起上课。”和老师沟通结束后,这位妈妈快崩溃了。

听她讲完,我立刻明白问题出在哪里。有一次我们几家人聚会,她儿子玩闹时撞到了墙上,一爬起来就立刻用手去打墙。

我很惊讶,问他:“你为什么打墙呀?”

他说:“因为墙撞了他,所以要打墙。”

我说:“明明是你撞到了墙,你打墙,也不会减轻疼痛。”

他说:“我不管,墙弄疼了我,我就要弄疼它。”

和儿子的一番对话结束后,我跟他妈妈提及是不是应该纠正一下。他妈妈认为这只是件小事情,小时候大人们都是这样哄他的,只要是惹了他的就会去打,等长大的就好了。

但是现在看来这么个小问题,在加拿大老师和家长眼里很严重。而老师也不会像我那样给她留面子,直接把问题和解决方案摆在她面前。

可这是日积月累宠溺的后遗症,已经成了顽疾。能否改掉它,适应加拿大的学校生活,对于他们绝对是一次洗心革面的大工程。

宠儿不会被霸凌,但真的没朋友

在加拿大留学,先得学会做人。

这么说是不是有点夸张?真不是,如果在学校里没有朋友,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你做人真不行。

这么点小孩就给他们扣上“做人差”的帽子是不是会太残酷了?

在很多加拿大的小学都有Buddy Bench(交友椅),有社恐的小朋友可以坐在椅子上,表示自己需要朋友。这样就会有小朋友走上前来,和你聊天,能成为朋友。

虽然坐了这把椅子不见得能够交到朋友,但是加拿大主流教育倡导的是拥有朋友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一到加拿大,我就嘱咐我女儿,到了新学校就可以交新的朋友,鼓励她去多交朋友。

每次给她装盒饭,都会给她多装点水果。让她到学校分给和她一起吃午饭的同学。

到了圣诞节,又买了巧克力,让她送给同学们。每天她都和几个谈得来的同学一起放学走回家,享受着友谊带来的幸福感。

一天,我女儿跟我说,她和她开学第一天就认识的一个朋友绝交了。女儿说坚持交往了一个月,实在受不了了,只能放弃这段友谊了。

我感到很意外,女儿告诉我,她的这个同学和她一样都是国际生,比她早来一年留学。她的父母为了她,跑到加拿大边打工边陪读。爸爸风雨无阻每天接送,妈妈每天换着花样做美食。

第一天开学,她第一个人在体育场吃午饭,女儿主动过去和她一起吃饭。她告诉我女儿她没有朋友,因为加拿大的同学看不起国际生,她被霸凌了。

女儿带着同情和友好,和她越走越近。慢慢女儿发现她经常说她父母的坏话,经常手机关机让父母联系不上她,经常撒谎骗父母给她买东西。

而每次她的伎俩得逞后,就跟我女儿炫耀,她的父母是多么的爱她、宠她,她想要的都可以得到。

女儿告诉我说:“我觉得她父母过度宠爱的她了,宠到她心里都只有自己。”

和她做朋友,手机不如她的高级,就要被骂穷。衣服不如她的贵,就会被骂土。“在她眼里朋友是用来踩的,我真不想和她继续当朋友了。”

女儿和她绝交后,她继续一个人在学校里独来独往。一个学长告诉我女儿,以前他们曾经也是朋友,但是现在大家都没办法和她做朋友了,因为在她那里大家都得不到尊重。

是的,一个被父母宠坏了孩子,必然是自私的。

从表象看,是被大家霸凌了,在学校里没有朋友,实际上是没有真诚对待朋友,朋友才会离开的。

我们做父母的一旦把孩子宠到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就会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处处碰壁,久而久之会形成扭曲的性格和仇视社会的心态,哪怕是我们努力帮助他们开拓人际,都是于事无补。

超爱管家务事的警察和路人

才到加拿大的时候,我在多伦多的地铁里遇到带着三个奶娃娃的年轻爸爸。他背一个抱一个牵一个,一副从容掌控全局的模样。

突然牵着的小女孩趴在了地上,年轻的爸爸也跟着蹲下,轻声问她:“为什么要趴在地上?”女儿说:“我很不开心!”爸爸说:“这里很脏,到了目的地爸爸给你找个干净的地方趴着。”女孩立刻爬了起来,牵起了爸爸的手。

我站在一旁已经完全沦陷,在国内从来没有遇到这么会带娃的爸爸,不打不骂就把孩子收拾的服服帖帖,而且还是三个。

同行的朋友告诉我::“你千万不要在公众场所打骂孩子。哪怕是身边没有警察,也路人会报警。警察来的速度比你想象的快多了,而且打骂孩子在加拿大是重罪。”

朋友提醒了没有多久,就发生了一件我终生难忘的事情。

在一次旅行途中,我们就被警察拦了下来,差点因为暴力儿童被关进了警察局。

这件事情还是发生在儿子打妈妈的那对母子身上,妈妈开着车在公路上飞驰,我坐在副驾驶,儿子坐在后排。

一出门,儿子喊着要吃薯条,妈妈说下了高速找到麦当劳就给他买。儿子立刻不高兴了,用脚狠狠踹前排座椅。为了行车安全,妈妈脱下外罩拼命向后排的儿子打去。

没想到,五分钟后,我们被一辆警车拦下。本以为是超度驾驶,没有想到警察告我们,有人拍到妈妈打儿子的视频,然后就报警了。当时妈妈的腿就软了,因为暴力儿童可比超度驾驶严重多了。

在国内,打骂孩子就是家务事。如果不是特别暴力危及生命,几乎没有人会主动插手管这档子事儿。

这一次,居然在加拿大翻车了。虽然警察最后只做了口头警告,但是我感到很沮丧。

处理案件的警察跟我说:“宠孩子的程度华人父母应该是世界排名第一的,但是打骂孩子也是最凶的。这是在多伦多华人区当警察的都知道的事实,也是我们处理家庭暴力案件占比是最多了。希望你们好好想一想,这么爱孩子的方式,会不会害了孩子和你们自己。”

警察这么说,我很生气也很委屈。我想说,我们华人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也有家教严格的。但是我却如鲠在喉,难以反驳。因为我见过太多家长越宠溺孩子就越难教,而只能用粗暴的打骂来解决子女不听话等棘手问题。

在加拿大人的观念里,暴力子女本身就是父母教育无能的表现。出于爱、为子女好的暴力是不能被理解的,所谓的棒打出孝子也不能被接受。

来加拿大留学,对于很多把孩子宠到天上的父母来说,可谓是一次家庭教育的“变形计”。拿着“洋”镜子,照一照自己在教育上的陋习,改一改宠溺留下的坏毛病,再好不过了。

溺爱是低龄留学生的“拦路虎”

春节前,我收到了闺蜜的信息,她告诉我她要带着儿子回国了。因为这加拿大实在是待不下了,才办下来了枫叶卡也不要了,回北京继续读高中。

其实,闺蜜要回国,我早有预感。

抵达加拿大之后,我住在她家隔离。她告诉我,她为了给儿子最好的教育才来的加拿大陪读,一陪就是五年。国内的事业也丢了,父母也不管了,最后连坚持了20年的婚姻也没了。一切的一切都不重要,现在儿子学习不上进也不听她话,是她的最大的心病。

我在一旁观察她和她儿子之间的关系,发现她犯了所有溺爱孩子父母同样错误,而且已经病入膏肓。

总结有三点:第一,犯错误不惩罚。这一点是家庭教育中父母最容易犯又最不该犯的错。一次不惩罚,错误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是无数次和犯更大的错误。

闺蜜的儿子因为讨厌一个女同学,在社交媒体上骂这个女同学,被女同学的父母投诉到了校长那里。网暴在加拿大很严重问题,甚至会被开除。

但是闺蜜居然没有批评她儿子,也没有惩罚。第二天她儿子说手机不好用,撒了撒娇,她就带着儿子去苹果店买了个新手机。我问她为什么不惩罚?她说儿子已经知道错了,说多了会让他失去自信的。

第二,包庇加护犊子。我闺蜜自己知道包庇孩子和护犊子是不对的,但是放到她儿子身上,她肯定会放弃原则的。

他们才来加拿大的时候,儿子在沙坑里和邻居小朋友抢玩具打了起来。眼见儿子被打,她一个箭步冲到沙坑,一把推开邻居的小孩,让沙坑边上的家长和孩子们都吓傻了眼。

她说这是本能反应,她认为儿子是老实孩子,不可能主动打人,肯定是对方恶意欺负在先。她们母子在加拿大本来就是相依为命,如果她不护着点儿子,那就没有人护儿子了。

第三,靠物质哄孩子。用物质奖励刺激儿子学习成长,曾经是我闺蜜育儿制胜的法宝。

自己洗袜子奖励一元,自己穿衣服奖励一元。久而久之,这一招开始失效了,她儿子学会了加码,做作业奖励一元太少,得奖励五元。闺蜜不答应,她儿子马上哭闹,她立刻心软答应奖励加到五元。

就这样,越奖励条件越多,只要是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她儿子一概不干,哪怕是吃饭,都有奖励现金。现在她的这套物质奖励育儿大法,已经成了她管教儿子的绊脚石。

而这次回国读高中,也是溺爱的结果。闺蜜说,她儿子说了,回了北京一定好好学习,跟同学们一起吃苦,争取考一个好的大学。

我跟闺蜜说:“加拿大高中这么轻松的状态都念不下去,跑回北京奋斗吃苦,反正我不信,只有你才会被他骗。”

我真心不看好回国之后,她儿子能够痛改前非,在高压下的北京高中坚持下来。

在加拿大低龄留学圈里,大多数家庭都是物质富裕的。陪读的父母,每天围着孩子转,又当司机又当厨子,伺候的是既全方面又到位。住寄宿家庭的,只有孩子喊缺钱父母立刻就给,生怕孩子受了半点委屈。

但是,留学受阻、回流回国的事情经常在我们身边发生。作为海外留学生的父母,包括我自己,不得不承认宠溺是失败的源头,如果不及时停止无止境的溺爱,不仅培养不出来礼貌谦虚优质的留学生,也会让自己的血汗钱在海外留学的路上打了水漂。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