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育背后到底是什么?万科、惠立、赫徳、包校同台解答你的期待和困惑

3月17日下午,来自上海诺德安达国际双语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们的精彩合唱表演,为2019菁上海国际学校博览会的双语教育论坛拉开帷幕。

来自上海万科双语学校的外方校长 Lisa Chisholm女士、上海浦东新区民办惠立学校的学术总监张宇栋博士,上海赫德双语学校中学部校长车智慧女士和包玉刚实验学校虹桥校区教务主任庄勤女士来到现场,为到场的家长们分享了他们在各自教学领域的双语教育实践。

整理 | Emma  图 | 谱时


“双母语、多文化、高素养”

作为万科C班双语课程的创始人,上海万科双语学校外方校长Lisa说:“首先,培养立身世界的中华英才是我们的宗旨,在这个大前提下,语言能力自然而然成为基础。我们在双语课程设置上采用科学的比例,保证孩子理论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并通过四大教育策略,培养孩子软、硬两方面的实力。”

万科的浸润式教育是其四大教育策略其中之一,也是突出双语教育的特色之一。因为中国大环境还是以中文为主,那么学校就会把整个环境打造成英文比重相对高的教育环境,一个班配备一位中方班主任和一位外方班主任,做到双母语、多文化的环境浸润。

Lisa说:“不论是学习语言还是任何科目,一个学生是否能够成功地习得,就好比一个三角形,一边代表学生,一边代表家长,一边代表老师。如果每一方都能认真地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内容,那么这个学生的整体发展会非常好;如果有一方出了问题的话,学生可能也会出现问题。所以,双语学习,需要学生、家长和老师各司其职,共同配合。”

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真的能够做到相辅相成吗?

用语文教育引领多元智能的发展

来自上海惠立学校的学术总监张宇栋博士说:“惠立的语文教育有一个非常严肃的使命——中文这个根不能丢。作为中国的一所双语学校,我们没有理由不把这项使命完成好。”

张博士说:“2013年,凤凰卫视出过一部非常受好评的纪录片,其中第一集就是在讲语文教育。中国的语文教育,尤其是小学的语文教育,有非常多的缺失。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可以起到基础性的作用。惠立学校的语文课,除了会完成义务教育规定的内容之外,还会引领多元智能的发展。例如,一年级的时候学《影子》,老师会先用皮影戏让孩子对这个题目感兴趣,并且给他提供器具,让学生自己用皮影戏做展示。在接受了必要的语言点之后,会让同学们在美术课、数学课、科学课上有更多的探索。通过其他科目的联动,用语文引领整个主题。

再比如,我们会把中文周扩大成一个汉文化节,会有听、说、读、写各方面的竞赛让同学们参加。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把抽象的文化展示给孩子们,让他们用眼睛看、用耳朵聆听、用手触摸、用嘴品尝。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是什么样的。”

为何英语教育是必须的?是该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学习?

“在中国,英语是必修课,所以难找到一个只教授汉语的学校,这在英国和美国是不一样的。在英美有只教英文的学校。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在中国英语教育是必须的?学生到底是该被动接受还是去主动学习?如果学习英语只是为了解决一个语言工具方面的障碍,那么现在的翻译软件已经非常强大,我们为何要花这个时间?我们何不把学英语的时间和精力更好的使用?如果双语教育没有更多的价值的话,我们应该去探索其他的路。

关于双语教育的优势有很多,但是我特别想跟家长分享的是,双语教育真的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大脑。

首先,双语教育可以使孩子在注意力方面更加集中,因为我们通常认为双语教育是要在某种情境当中使用某种语言,其实非常重要的是孩子在某种情境当中去不使用一种语言。他的大脑需要有一种抑制的机制,需要进行任务转换,而这些都会对他的注意力形成更好的训练。

第二,经过双语训练的孩子在同理心方面会得到更好的培养,因为他已经要开始进行从另外一个视角去看待问题。

第三,双语教育的孩子,在词汇量方面会有先天性的不足。但是,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会表现出和单一语言学习同样的成果,这个是科学研究上很有趣的一个现象。因为当你学习两种语言的时候,对语言的理解会帮助你克服词汇量方面的一些问题。

“中西合璧”可以用来诠释双语教育的融合,可能在最初的时候是非常肤浅、生硬的,但是通过更细致、更有创造性的课程设置,可以使之成为一个更有效率的体系。”

双语教育的课程设置均需立足孩子本身

来自上海赫德双语学校中学部的校长车智慧女士把自己两个孩子的双语教育实践经历分享给了现场的家长。

车校长的大女儿小学是在公立学校读的,除了英语,其它学科都是用中文上的;小儿子正相反,他的小学是在外籍子女学校上的,除了语文课以外,他的所有学科都是用英文上的。目前他们都就读于赫德,对于语言学习的转换,两个孩子分别给出了自己的经验分享。

大女儿说:“双语学校和公立学校最大的差别是,活动多,好玩;与老师的关系更为亲近;作业花样多,需要做研究。”

小儿子说:“现在外国同学少了,中国朋友多,气氛有点不一样。以前在外籍子女学校里面,大家感觉比较和平,会小声讲话;现在很热闹,同学喜欢发表自己的观点。现在说英文没有过去那么多,但是说中文的机会多了;作业也变多了,以前一周一次作业,现在每天都有作业,而且要求都很细,需要认真计划才能完得成。老师没什么差别,活动也没什么差别。”

“从孩子的嘴里,我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体会呢?我们所有的课程,所有活动的设置,如果不能从学生本身出发,那么有可能这些东西都是死的。”车校长说。

“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培养目标都不同,如果学习语言的目标是为了将来出国,那么完全不必很早进入双语学校,高中时做准备也来得及。但是,对于培养一个人来说,仅仅学习语言是远远不够的,或者进一步说,拥有两种思维、了解两种文化也是不够的,他一定要有适应能力、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发现的能力,成为一个有能力的学习者。”

双语教育下的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

来自包玉刚实验学校虹桥校区的教务主任庄勤女士分享道:“两种语言只是表层的,深层的是他们背后的文化。”

我们对双语教育的期待是什么?

“对所有第二语言的习得者来说,听和说是打开第二语言的钥匙,之后才能进阶到读和写。但是,读和写必须是在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下才可以做到的。必须要有老师、学校和完备的课程体系作为依托,这样才能真正学好第二门外语。”

“这个倒三角是非常著名的ACTFL等级,把一个第二语言的习得者,从最初入门级的阶段到最高级都表现出来了。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在小学的时候英语进步非常快,从小学刚刚进校只会说几句话,到五年级已经可以很流畅地跟外国人交流,也可以写很短小的短文,读英语书,但是为什么到初中感觉还是停留在五年级的样子?

这个量表好比一个高脚杯,最底下的水被填满用不了多少水,但是越往上,语言储备量就越来越多。所以越往上,孩子们的学习速度就会越来越慢。包校的英语课程分成两个阶段,一个是语言习得,发音、语法等等。一个是语言文学,指使用这门语言体验文章的文学性。孩子们必须要有足够的英语功底,才可以让他在学科当中听说读写都能够顺利。

我们要让孩子的双语水平发展到不光是两个语言都能够精通,并且这两种语言当中,孩子还可以灵活贯通。比如说科学学科,一半是中文教授,一半是英文教授,在课程当中就必须留出这个空间,让孩子有能力、有机会去做语言之间的融会贯通。”

中国文化和国际视野

“除全人教育理念之外,传递中国文化,扩展学生国际视野,是我们学校三个办学理念。‘今日兴学,为明日中国’,我们在为中国未来的青年领军者提供优质的教育。当这些青年领军者回到中国的时候,如果他对中国文化没有一种认同感、骄傲感的话,他可能很难在自己的领域承担起领袖的角色。所以在双语教育中,我们既要让孩子对自己的身份有认同感,对自己的文化有骄傲和自豪感,同时,也让他们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四位嘉宾演讲结束后,对时下家长们关于双语教育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你们的学校中,中教和外教是如何互相协作的?

Lisa:我们学校的大部分中教外教已经在一起配合很多年了,互相非常了解。大家沟通都很及时,合作非常默契。

庄勤:我们所有的教学合作全部是中外教老师一起来完成的。另外,我们每六天会坐在一起学习,中西方老师互相学习教育理念和文化,最后会体现在教学的设计当中。

张宇栋:首先中教外教能够独当一面;第二是教师集体效能,所有老师要能够愿意坐下来分享、合作,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第三就是要关注学生最近发展,需要差异化的提供各种支持。

车智慧:在老师的招聘阶段,我们就开始设计协作的部分了,要有充分的沟通,我们期待中教和外教要有学习能力和妥协的能力。因为我们所有学习和妥协的核心是在这孩子身上,求同存异。

让外国孩子学好中文难还是让中国孩子学好英文难?

Lisa:都难,也都不是很难。其实不是语言的问题而是年龄阶段的问题。比如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平时玩的时候,接受语言对他们来说比较容易;中学的话,相对来说困难一点。

庄勤:我觉得让外国孩子学中文更难一些,因为文化和语言都需要靠家庭作为载体,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另外从语言使用上来看,学习英语很重要,爸爸妈妈会把这种压力给到小孩子。但是换成外国小孩子学中文的话,爸爸妈妈可能对他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同时,在家里父母也不是用这门语言的,所以对孩子的影响小一些。

张宇栋:我认为中国孩子学英语更简单,外国孩子学中文会更难。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操着中文就可以去旅游,当中文已经足够的时候,你还要去学英语吗?你到底希望是双语教育还是真的要学第二门语言?

车智慧:我看到过无数个外国孩子中文学得很好,听说读写,可以跟我深入讨论中国文化的部分。我也看到过中文是母语的孩子,英文说得很溜。核心在于他的内驱力,他的目标,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不管是在什么阶段,只要你的决心和目标能够链接,他迸发出来的学习能力是巨大的。

双语学校的孩子需要“两条腿走路”,有些家长会担心他们课业的压力太大,对于这种想法,各位嘉宾的观点是什么?

Lisa:双语课程的确是比较难的。但是这种挑战其实也是机遇,给我们孩子更多成长。除了内需力以外,学校也承担了非常大的责任,怎么样高效地结合中外课程,能够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高效率地去学习,这也是学校一直不停探索的课题。

庄勤:上海的教育,有很多东西其实是为了中考准备的,有一定的意义在里面。但是意义不大的背诵、抄写或者记忆类的练习,会有很多。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当中,这一部分必须要去掉,我们要不断优化课程和优化评估的方式。

张宇栋:在双语学校,由于课程方面天然的融合,对孩子来说有一定释放压力的效果。双语学校很少有把音、体、美,甚至戏剧给砍掉的。很多的学科,像科学、数学、英语、地理、历史、人文,他其实提供了一个英语学习应用的场所,这也就意味着他有更多的机会学习英语,也就意味着在将来他们的英语课时可以少一些。但不管怎么样,辛苦还是会有的,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做“乐此不疲”,当孩子们喜欢的时候,这个挑战会带给他们乐趣。所以你看一个学校的时候,应该关注孩子的出席率。虽然很多孩子学业压力很大,但是孩子们仍然愿意来学校,这是最重要的。

车智慧:双语学校和国际学校比,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的投入时间都会大一些,因为我们有国家课程相应的要求。如果家长要选择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到这种学校的环境当中,要做好准备,学生一定会辛苦一点。但是家长不用特别焦虑,要相信孩子是有思考能力的,只要他是开心的、积极向上的,每天觉得是有挑战的就可以了。

-End-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