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什么拒绝耶鲁的offer?

我想要属于我自己的未来,而不是父母建议出来的未来。” Amelia 说。

文|禾子   图|受访人提供  编辑|齐琰


“我叫Amelia,出生在以色列。我的妈妈是南非人,爸爸是美国人,不过我身上的文化印记既不来自南非,也不来自美国,而是中国!两岁时,我随父母来到北京,至今我在中国已经生活了16年……”

这是Amelia申请美国大学时撰写的个人陈述开场白。在不足500字的个人陈述里,要说清楚“我是谁、我要做什么”且与众不同并不容易,而Amelia稍显复杂的成长轨迹反倒让人吊足胃口。

火车上蹭热点发出的大学申请信

5月17日,我在海嘉国际双语学校(BIBA)见到了刚刚结束IB考试的Amelia和她的妈妈。Amelia的中文流利轻柔,穿着颇显艺术范儿,最让我意外的是她身上透出的安静与平和的气息,让人感觉不到她是一个已经有几所美国名校offer在手的姑娘。

“你现在收到了几所美国大学的offer?收到offer时的场景和心情能描述一下吗?”我很笃定今天的采访可以全程用中文进行。

“我收到了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Yale-NUS College)、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和史密斯学院(Smith College)的offer。”Amelia浅笑了一下,继续说:“我收到学校发来的邮件时很快乐,也有些吃惊,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我读了好几遍邮件,还去学校的网站查询确认才敢相信我真的被这些大学录取了!”

“Amelia把录取的消息告诉了我和她爸爸,我们觉得开心、吃惊和感恩。”Amelia的妈妈在海嘉教英文,从到中国的第一天起她就强烈地希望自己和孩子融入中国文化。她跟着老师学中文,甚至还拉着保姆做陪练,只是渐渐地,Amelia和姐姐的中文水平远超了她。

“收到这些大学的offer我的确很兴奋,但更让我兴奋的是在火车上写完申请信后,成功发送出去的一刻!”

Amelia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我记得那是去年12月,当时我正在大连度假,如果需要早申请的话,我就需要把申请资料在1月之前发到对应的学校,可当时我还没有做好准备。不过,我有个很好的朋友告诉我她申请了一所规模虽小但各方面都很不错的大学,她很满意。巧的是那天我还接到另一个好朋友的信息,她马上要从另一个规模也很小但也很好的学校毕业,她告诉我她很享受在那所学校的时光。

“当时我就对自己说,我也想有这样的经历!于是我决定参加‘早申’,并且开始上网看了些学校比如威廉姆斯学院,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等等。第二天,在返回北京的火车上我开始撰写申请,这个行为看上去有些冲动。但我就是在火车上写完我的申请,然后用手机的热点发了出去,好象是截止日期的前一天晚上。

“你知道吗?我很幸运白天我把手机和电脑的电都充得很满,这让我整个晚上可以在火车上完成这些重要的事情,非常开心!”

Amelia在火车上发出大学申请看似轻松,其实并非一蹴而就。事实上,海嘉国际双语学校的大学申请导师早在学生9年级时就会和他们初步接触,了解孩子们在学术、兴趣等方面的大致想法,探讨一些可能性。

到了10年级,导师会指导学生借助Bridge U软件搜索与自己匹配的大学,大学申请指导进入正式运行阶段。而到了11年级,大学申请导师则对学生申请大学进行一对一指导。

海嘉2018年应届毕业生为11个,这也使得每个毕业生获得大学申请导师的个性化建议成为可能。

“在选择学校的时候,我并不确定我要申请哪个大学,其实每个学校都有各自的特点,并没有哪所学校让我觉得非去不可。在海嘉,我的老师在我开始看大学的时候,就提醒我们要看最合适的,这个和学校的名气无关,却和自己的未来有关。”

Amelia最终在大学申请导师Robert和Grace的建议下申请了10所大学,这10所大学分成保底的院校、适合的院校、可以挑战的院校三类,其中有4所是dream school,需要挑战一下,其余6所是适合而又胜算较高的院校。

做自己,对“耶鲁”说不

相较于申请前的考量规划,Amelia总能从导师那儿获得很多有价值的指导意见,而拿到offer后的选择则更多的是要靠自己拿主意。

Amelia最终将目光锁定在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Yale-NUS College)、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和史密斯学院(Smith College)三所学校。她甚至列了一张表格来对比三所大学的特色。

比如课程设置方面,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第一年大家都上一样的课,无论是哲学、数学、科学等等都要学习,等到学生对各学科有一定的认知后,第二年才开始选课。

而威廉姆斯和史密斯学院则一入学就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课。比如人文环境,耶鲁的光环自不必说,而新加坡分院使得这所大学既有充分的国际化气息,又充满东方文化。威廉姆斯学院是一所小而温暖的文理学院,有些课程的师资配置是2名学生对1名教授,学生能够得到老师足够的沟通和指导。史密斯学院则是著名女校,在这样的环境里没有性别不公、没有社交压力,有助于女性领导力的提升。

在这张列表里还有一个隐形的加分项没有写上——Amelia的爷爷、爸爸都毕业于耶鲁大学!

“我觉得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应该很适合我。它在新加坡,有很好的教育资源,学校的大小我也很喜欢。学校周围也很安全,将来会有很多可以为我提供假期工作的机会。当我离开中国的时候,其实我并不想完全离开中国的文化,新加坡有很多华人,对我来讲应该是很适合我的一个选择。而且我可以读完第一个文凭后再去耶鲁去读硕士。不管怎么样,我还是有些想知道在爷爷、爸爸曾经读书的地方学习是种什么经历,但只是脑子里一闪。”

Amelia的逻辑很有说服力,选择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似乎已毫无悬念。而就在我理所当然地认为她将成为读耶鲁的第三代时,Amelia笃定地说:“我最终的选择是威廉姆斯学院。”

拒绝耶鲁?!可是刚才的一长串阐述里找不出任何拒绝的理由啊!

“我在中国,出租车司机经常问我是哪里人?我会说我一半南非,一半美国,在中国长大。实际上,我出生在以色列,在中国生活,可是我既没有在南非、也没有在美国长时间生活过。我是美国人,我却不了解美国文化,我有东方思维,缺失西方思维。我认为自己是世界公民,我希望自己能够很充分地了解东西方文化,将来为文化融合做一些事情。”

放弃耶鲁,你的家人怎么看?

“我的父母不会给我们上名校的压力,虽然爸爸和爷爷都是耶鲁毕业的。我的爷爷奶奶生活在美国,他们没有太多的机会和我讨论,但他们的观点和爸爸很像。”

我爸爸对我说:“世界上不是只有常春藤学校才是好大学,还有很多很好的学校。要看哪些是你想要的,根据你未来想做什么,去寻找适合自己的院校。上名校并不意味着一切,而上一所适合你自己的学校才有意义。”

我也很高兴学校的申请导师也是这样告诉我的,他说:“The best university is the fit university for you!” 不要为了上名校而和别人比较,如果一定要比较的话,要和自己比。

我想要属于我自己的未来,而不是父母建议出来的未来。” Amelia说。

对于Amelia来说,这几所顶尖的学校并没有好与不好的区别,只是各有不同,要在这里面选择一所最适合学校的确实很难。

Amelia的妈妈在一旁细心地提醒女儿:“对每一所录取你的学校都要感恩,即使不能去也要写感谢信给学校。”其实Amelia的妈妈觉得史密斯学院对女孩子来说很好,也能满足女儿了解美国文化的想法,但她仍然尊重孩子的选择,她说:“我觉得Amelia决定去威廉姆斯学院是一个中庸的选择。”

融入中国的16年

当Amelia的妈妈提及“中庸”这个词的时候,我就瞬间感受到了她与中国文化融入的段位。16年前原本打算从以色列回到南非生活的Amelia一家,因为到中国的短期旅行竟然意外改变了整个家庭规划。

“当时我们看了北京的两所双语学校,一所是启明星,另一所是德育苑幼儿园。那时候Amelia才两岁,姐姐大一些,我们萌生了留在这里的想法。最后,孩子就在这两所学校分别上学。虽然中国不在我们的计划里,但生活就是这样,也许你已经有一个非常好的计划,但总会有不同的改变发生。”

定居北京是一个偶然,可是一旦决定了,Amelia的妈妈就非常明确全家需要融入中国文化,而不是只做生活在异乡的外国人。Amelia的妈妈没有给女儿选择纯粹的国际学校,而是双语学校。因为教材、作业和中国人完全一样,孩子可以和中国当地的学生一起上课,一起写作业。

在家里,Amelia的妈妈请了一位中文辅导老师和一位阿姨,帮助她们一家学中文,练口语,对Amelia和姐姐来讲,她们其实从小就是在双语环境下长大的。

“其实双语教育不应该是只针对中国孩子的。虽然这里是中国的双语学校,但对于在中国的外国孩子们也应该要达到这个程度。CSL的课程对于她们来讲是远远不够的,她们需要更多的中文环境。很多在这里上学的外国学生,一直在上CSL的课程,但是课堂的中文和生活中的中文一定有区别,深度也不一样。生活的融入比课堂来得更加重要。”

Amelia的妈妈虽然需要兼顾家庭和工作,但仍然坚持学习中文,水平已经达到HSK四级。不仅是中文的学习,就连“中国式家教”也被Amelia的妈妈吸收了。

“妈妈很严格,我记得小时候很多事情会具体到时间。她从来不让我们看电视,偶尔可以看一下也只能看中文的,比如《我爱我家、《大山侃大山》。其实没有哪个小孩子不想看电视的。我记得有一天我回家的时候发现家里电视没了。那时候电视是很厚很大的那种,一个人是搬不动的,但那天回家它居然真的消失了。原来妈妈委托保安把电视搬到另一个屋子,而另一个屋子的电源不能用,我们完全看不了电视了。无论怎么和她说,就是不可以。

小时候和阿姨在一起

“小时候我们并不理解。但回头看的时候,其实是挺好的经历。当时因为不能看电视,我就很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把自己想像成这个,或者是那个,但现在的很多孩子失去了这种想象力。不过这些都是需要长大后才意识到。”

在Amelia的的眼中,爸爸妈妈扮演着“慈父严母”的角色。“我的爸爸是一个很温暖的男人,特别喜欢开玩笑,只要有时间会和我们一起玩,一起读书。我记得小时候,是爸爸给我们读睡前故事。小时候,我很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和爸爸一起做pancakes。爸爸做的Pancakes不是普通的那种 ,他常喜欢在上面画画,有的时候是心,有的时候是熊,做出来的都不一样的颜色和图形,很有意思。爸爸也是一个非常努力的人。爸爸是建筑设计师,我经常可以看到他工作很忙,压力很大的时候,但他还会笑着坚持、不轻言放弃,这对我的影响很大。”

Amelia 和姐姐

Amelia的妈妈补充道:“爸爸在家很温和,什么都容易答应孩子。孩子们是很聪明的,很小的时候她们就知道什么事情找爸爸会更容易。但爸爸和我有个协议,碰到事情都会再多问一句,这件事情你们的妈妈知道吗?她有什么建议?所以我们是协作的。如果父母的建议不统一甚至争吵,这对孩子来说很不好,他们会因此困惑,沟通很重要。”

用设计思维去环保

问及Amelia对大学的专业是否有考虑时,Amelia的回答有些出乎意料。

“虽然我很喜欢艺术,但我想大学学习环保专业。其实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艺术,和许多中国孩子一样,还学过国画,不过当时我所在的公立学校国际部没有那么注重艺术的教育。后来我转到海嘉,我在那里进行了一年的IGCSE课程,同时继续学习我喜欢的美术课程。”

海嘉的IB艺术导师Sophie传递给Amelia和同学们一种设计思维:通过富有创造力的艺术作品去探索自我与世界。艺术是一种生活技能,每一个人,无论是否想成为艺术家、设计师都可以从中受益。在较浅的层面,艺术能带给人愉悦和满足;在较深的层面,艺术是一种交流与表达的形式、一种治愈和自我理解的方法、一种质疑、探索和丰富世界的手段。

在Sophie看来,Amelia的艺术作品有对人际关系,周遭世界的质疑与探索。 “我们很容易随手扔一个塑料瓶,对我们来说,瓶子没了。可是塑料瓶还在,或许在小岛上、在海里,在动物的身体里,只是不在我们手上而已。”

Amelia的话让我心头一紧,就在前两天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泰国南部地区一头误吞塑料袋的领航鲸,在经过五天的抢救后仍未能生还,不幸离世。泰国海洋和海岸资源部说,尸体解剖后发现,这头雄性小巨头鲸的肚子吞食了80多个塑料袋,重量达到了8公斤。

“我们很需要环保这样一个专业。这是我们人类制造出来的问题,也就需要我们人类自己去解决、改变我们的行为。其实我很早前已经开始关注这个问题,那时候我并没有想过我未来要学什么。我在我的毕业艺术展里也用我的作品阐述了我的想法,后来慢慢地意识到我需要学环保专业。

“在海嘉,我和我的几个朋友在学校从一个小的回收的环保项目开始。我们把所有中学部产生的矿泉水瓶收集到学校的一个回收房,然后会有专门的机构将他们运走。但我们发现,我们在回收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产生废品。于是我们想我们能不能减少自身产生废品,后来得到了校方的支持。中学部的餐厅就以桶装水替代瓶装水,并提供循环使用的饮水杯,这样我们在回收的同时也降低了废品的再次产生。

“目前,我们开创了一个环保社团,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让海嘉更环保。未来,我要做的就是如何让我们的世界更环保!”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