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催我去健身

与孩子一起成长,这话是真的。

文 | 王太太  图 | Dominic、来源网络


周一是练背的日子。这天大女儿问我,妈妈,你去健身了吗?

我说,有啊。

她仿佛很满意,继续问到,那你怎么健身的?

她一直对健身这件事有些边边角角的好奇。

我老实答到,我举一些哑铃,很多次,后来还会用一个叫做划船机的东西。

天,要用她的语言沟通这些事并不容易的。

她哦了一声,我知道她并不是完全理解。不过她还是开心地说,你要继续加油。

我当然用一种少女的语气说:嗯!

我并不记得她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家里最喜欢督促我去健身的一个人。

然而这年头,正常一点的家长都记住了那句话——鸡娃不如鸡自己。

往前一步,不就是我此刻面对的?娃已经开始反过来鸡我了。

我应当觉得幸运才是。

 

她身材像她爸爸,纤细修长,双手垂下来,手腕轻松地过了裆线,是一众小网红PS都不敢P得这么到位的。也像她爸爸一样喜欢说一句可恶的话:啊,不能再吃了,会胖。

如此说来,对于体重一度突破7字头的我而言,她还真是最适合的、得天独厚的督促者了。(作为一个慈母,我是绝对不能咬牙切齿地说出这句话的。)

而健身这件事,对于一个中年人来说,要么是解决中年危机的方式,要么,就是制造中年危机的方式。

吾友邵靖曾有一句名言:练什么这个线那个线都是中年危机的标志!

你看,他对于健身的不屑,深刻地体现在他连马甲线这三个字都拒绝记忆。

是是是,作为一个瘦子你说什么都对,然而我们身在魔幻之都,根据虚无缥缈的传闻,疏于身材管理的家长将在民办小学面试的时候成为孩子的累赘,我们是否不得不做出一副因为相信了传言而努力,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样子?

 

容我大笑三声,哈哈哈,再说一句,我呸!

 

什么时候我们能真正解放一下自己,也解放我们的孩子,不再把自己要做的事赋予额外的意义,只是专注在自己“想做”这个目的上?

我觉得不如就从此刻开始吧。

所以健身于我而言,是前者,大约是因为慢慢找回来的肌肉含量约等于一些青春的记忆?

倒不至于相信“人定胜天”,只不过“天”用自然衰老向你袭来的时候,你总不能什么都不做顺势倒下。

周一练背,周四练腿,一整个星期,人都是歪歪斜斜地走路。然而多巴胺之神赐予我力量,内心充盈(不是肿胀)的感觉让人上瘾。

日子渐渐过去,卧推从空杠到30公斤,硬拉也用到了小杠铃里最重的那一个,终于有一天,教练在我做plank的时候说:把左手背到背后!

竟然也做到了。

于是在鼓励小朋友练字的时候,声音都变粗重了一些,底气实在是足。

你看,我一样有难以克服的困难,可是我不也通过一天天的努力做到了。绷紧二头肌让她摸一下,惊叹几声,比你念一万句“功夫不负有心人”都管用。

当然也会有松懈的时候,一个月不要说打鱼,连网都不晒一下。

小姑娘也还真的念起紧箍咒来:你最近怎么都没有去健身啊?怎么回事啊?你是要继续长胖吗?

嚯,这副样子,好像我自己在照镜子。她忘记带课本,或者抱怨英语作业太难,或者舞蹈要练三个小时实在太累了,我也是会碎碎念没错了。

被这样子唠叨的时候,不瞒你说,我的内心也是一股无名火起:要你管啊!

也就是一瞬间的事情,明白了,小孩子每日承受大人的各种提醒、唠叨、管教的时候,内心也是有很多意难平吧。

何况我们谁又能保证,自己说出口的那些,都是基于事实,而非我们自己的期待和情绪呢。

这样思量过后,我说的是,啊,是啊,很久没去了,真不好意思。

她的眼睛一转,说,你可能是太累了吧。

于是我们拥抱一下。

在心里暗暗对自己说,下一次你也因为累而有所懈怠的时候,我也会这样先抱抱你——而不是急匆匆去指责。

至于正面示范的效果到底有没有?会持续多久?其实我内心并不十分确信。

一点迹象是,以前对于舞蹈练功一直有点头痛的她,有一天跟我说,妈妈,你能不能在家里给我装一个把杆?

我压抑住内心的狂喜,问,把杆?做什么用呢?

她羞涩地说,我觉得可以每天都练练基本功,压腿什么的。

我严肃地答应了。

转头去向舞蹈老师要推荐链接,老师也是有点惊喜,告诉我,这算是对自己有比较高的要求了。主动要求增加练功的时间,也算是一个坎儿,看来她是对跳舞有更多的爱和坚持了,很多时候,家长都没有耐心等到这个时刻。

我其实有些羞愧,我又何尝有足够的耐心,她抱怨喊累的时候,我也是不止一次想要放弃算了。

然而学一门艺术课程的初心,本来就不是为了她以后能有什么成就,最期待的,不过就是在这个坚持自己选择的过程之中,让她自己能明白凡事都有代价,就连放弃也有代价,这个不那么容易明白的道理么。

至于强身健体,感受美好的事物,也总是伴随着她自己主动的选择才能发生的。

在等待把杆和落地镜到货的这段时间,我自己也发现健身的数量慢慢恢复到了一周三次。

 


 

这体验,大约就是温尼科特所说的那一种陪伴。这位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主席,有着40余年的儿童精神分析实践,许多洞察看似平淡,实则深远,所谓大道至简。

他始终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活力无比的生命之火,驱动着他们朝向存活和发展。成长和发展是孩子生命中与生俱来的一部分,它自会促进孩子长大成人。

奇妙的是,“不需要我们搞懂它是如何运作的”。

如他所说,孩子是一株球茎,在适宜的条件中总会生长,虽然未必都是水仙花。

孩子并非一块泥土任凭父母塑造——可以任意塑造的话,父母就要为结果负完全的责任,然而没有任何父母能够完全承担这责任。

这道理写出来容易,做出来不易。

很多时候我们作为父母,对自己到底有多深的自我觉知,才可能与孩子之间发生足够的联结。而当能量在彼此之间流动的时候,就是你更多一点相信孩子有自主性的发展潜能的时候。你因此从容,因此会去欣赏,发现乐趣,也带着爱去回应。

 

说到底,我们作为父母能给予的影响力,更多是在于,我们自己是怎样的人。

与孩子一起成长,这话是真的。

-End-

王太太
曾是一个法律系毕业的小报记者,翻译过40万字的学术书籍,在国际教育行业混迹过5年,现在是新晋全职妈妈和在读心理学硕士。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