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故事|我们对彼此负有责任-为孩子搭建没有分别心的公益观

在伦敦西区上演十年的名剧《An Inspector Calls》中,探长有一段经典台词:“We don’t live alone. We are members of one body,and we are responsible for each other.”——“我们并不是孤独的活着,我们是兄弟手足,要对彼此负责。”

这段话的引申之意为:我们每个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对彼此是负有责任的。这让我想到:在这个阶级分层越来越明显,且日趋疏离的社会里,我们的孩子们该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如何区别对待同自己脾性相像的人,和那些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当我们想极力的为孩子在心里构建“服务他人”的意识时,我们是否错加了什么?又遗漏了什么?

非常幸运的,我遇到了 “社区小读伴”这个公益项目,采访了项目的发起人之一,郎怡。郎怡的观点,让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浮出水面。

“社区小读伴”是由小橡树幼儿园校友会志愿者服务队发起,在“志愿北京”公益平台上注册的公益项目。该项目的主要内容是:“小老师”免费辅导“小学生”学习英文。

具体过程是:在每周一次面对面的学习中,小老师带领小学生阅读一本英文分级读物,学生要将这本读物带回家反复阅读,并将读书录音上传至微信群,老师为学生纠音,并根据学生的进步调整教学方案。这个项目已经进行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在三元西桥活动点,先后有30多名孩子成为过小学生,50多名孩子尝试过做小老师。目前稳定坚持的小学生为22名,大多在读普通公立小学1-6年级。小老师为20位,大多为国际学校3年级到高二的学生,和公立学校4年级以上英语较好的学生。

第一次听说这个项目,我就像捡了宝,追着郎怡问:“你是怎么想到做这样一个项目的?” 在我们所熟知的公益项目里,大多是需要隔山涉水的跑到偏远山区,孩子们很难在这样的公益项目里,做到持续跟进和深入参与。像是“小读伴”这样,在社区内就可以持续参与的公益项目,让人眼前一亮!

“其实我们也是经过一番周折与探索,才把社区小读伴建立起来的。小橡树校友会每年也会组织一到两次较大型的公益项目。但在进行这样的项目时,我们发现,这样的项目只能解决公益的某个维度,并不能完全解决我们内在的深度需求,即 构建孩子内心的公益价值观。

因为一个价值观的养成,必然离不开细水长流的生活,和在亲历亲为中的不断修正。而在之前的周期长、集体性的公益活动中,孩子们作为个体的参与大多是蜻蜓点水,无法做到深入和持续。

于是我们开始冥思苦想、多方联系各个层面的公益组织。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比如养老院、孤儿院、智障中心这样的机构,需要的是有资质、高效、并可以独立完成工作的成熟志愿者,而并非一群尚需要管理和支持的孩子。这时,我们才忽然意识到,做公益,不是去找谁能给我们提供“公益机会”,而是首先要问问自己,有什么可以帮助到别人的能力!

针对目前校友会孩子们的特点,我们分析了一下,发现国际学校的孩子居多,公立学校的小校友,也有不少英文出色的,于是我们想到,语言,这就是一个我们可以贡献给他人的能力啊!那么接下来要思考的是,谁会需要呢?

谈到这儿,我忍不住两眼放光地插话了:“在大多数人惯常的观念中,公益就是帮助那些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薄弱的人群,因为这些人更需要外来的支援,但社区小读伴似乎不是这么想的。”

“这说起来也是一个有意思的故事。”郎怡笑着说,“我们这群妈妈并不是专业的公益人士,所以对很多问题的思考都是在实践中反思,边做边学。你问的这个问题,我确实有话要说。”

社区小读伴的第一个活动点设在三元西桥附近,最初参与的一拨小学生,是教会里每周日来上主日学的孩子,后来,小读伴受到越来越多家庭的欢迎,来报名的孩子就更加多元化了起来。这时候,在小读伴的几位创始人之间,就小读伴是否要优先收录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展开了一场讨论。

“当时有妈妈提出,我们在做这个公益项目,是希望能够惠及那些没有条件给孩子报英语辅导班的家庭,我们的资源有限,应该把机会留给真正需要的人;而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可以鼓励他们去寻找或许更好的教育选择。” 郎怡说:“很有道理,但是我不同意。经过深入讨论,大家都支持了我的观点:所谓有教无类,我们判断是否吸纳某个学生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他是否有学习的热情和坚持的意愿。除此之外不应该有其他标准,这涉及到我心目中的公益价值观。”

“你心中的公益价值观?”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仿佛呼之欲出。

“对,我认为当‘我’服务‘他人’时,就是简单的‘我’与‘他人’的关系。我有想要贡献的能力,而恰好他人有需要,这就够了,不必还要将‘他人’分为值得帮助的,或不值得帮助的。我们都没有能力和权力去评判他人的价值,我希望带给孩子的,是一份没有区别心的公益价值观。”

我觉得内心一下子豁然开朗了!郎怡接着说:“孩子们不难见到并参与那些,‘我们这群人’帮助‘他们那群人’的公益项目,这些公益项目都很好,它的大量存在也说明了大量的公益需求。在有限的资源和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下,我们大多数公益项目必须做出有针对性的标准。但我希望令孩子理解到的是,这并非公益的全部,为他人服务的概念远远大于帮助定向的弱势群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和贡献,我们现在更多地是为身边的人提供服务,这种在社区中的互助与支持,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扶起很多人的人生。

但是在我们的社会中,也不乏有声音在说:“只有你够惨,才值得我的帮助”,比如最近发生的罗尔事件。这个貌似正义的声音背后,隐藏着的是自以为是的评判,自私的猜疑,和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和郎怡一样,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也被这样的声音所惑。

诚然,人生中不尽是纯良美好,但为人生这幅画卷染色,是件极其复杂的工作。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也会从更广的维度去评判事物,我们不用担心他们是长不大的小白兔,但在绘制内心那幅底图的时候,我觉得,单纯干净才有力量。

“我希望我们的孩子在身体力行的活动中,领悟到人与人是怎样相互影响和扶助的,而不是靠言语灌输。他们不仅要学会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也学会了平等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甚至有些孩子已经学会了温和的谦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这并不完全是一个‘给与接受’的关系,而是一个相互汲取彼此收获的关系。”

“举个例子,我们很多小老师从不迟到,而有些小学生却经常迟到或临时请假,可能只是因为周末起不来床。即使如此,在我们的要求下,小老师依然能够做到每次按时到岗,安静地等待自己的学生。我们之所以这样要求,是因为我们认为这是他的责任,他对这份工作做出了承诺,那么不管学生是否按时到,老师都要承担这个责任。你猜怎么着?随着时间推移,现在几乎所有的小学生和小老师都能按时赴约了。因为老师为学生做出了榜样,小学生们被自己的小老师感动,再不好意思迟到了。无论小老师或小学生,他们都学会了担当和尊重,这些从内心生长出来的信念,才坚不可摧。” 听到这儿,我被郎怡声音里的平静与坚定打动了。

“事实证明,小读伴是否适合每一个孩子?这是一个自然筛选的过程。最初的小学生既有打工子弟的孩子,也有学着高尔夫的孩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最终坚持下来并取得成绩的孩子,大多是普通家庭中的普通孩子。因为这些孩子有学习英语的氛围,在参与了社区小读伴之后英语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这些成果能激发他们持续努力,并获得家长的支持。同时这些孩子也更加尊重并珍惜小老师的付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选择和坚持。”郎怡微笑着说。

在翻看小读伴的资料时,我注意到小老师们开始自发地、有创意地尝试帮小学生取得更大的收获,有的老师会根据学生的英文程度设计额外的练习和作业,有的老师会为学生带来教材以外的扩展阅读,有的老师在英语学习上不敢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然就辜负了学生的信任。老师们的收获小到成就感,大到价值观,这些都是点点滴滴渗透入心的成长。

小橡树校友会的公众号曾经推送过一篇由十七岁的小老师贝贝写的文章,关于社区小读伴给她带来的思考,贝贝说:“通过读书这件小事,我有意做了很多细节上的设计,希望能帮助学生在思考问题上有一个折中的方式:不要固执地坚持自己对一件事物的最初印象,也不要为了迎合他人而轻易改变自己的主张。要深入了解,做出自己的判断。可能有人认为我在传授知识之外,试图培养他们的品性没有必要或超越了职责,但既然我出现在了孩子们的生活中,就一定会为他们带来某种改变,那我就有责任将这个改变推向良好的方向。”

读了这段话,我仿佛看到一颗充满智慧与良善的种子,经由点点滴滴有心的、默默的滋养,在一个个孩子心中开出一朵花,面向朝阳,勇敢坚定。我又想起了在开头提到的那部经典话剧中,不经意的冷漠和恶积聚起来,导致了一个人的悲剧。而“社区小读伴”令我相信,每一次平凡普通的彼此扶助,都会支撑起一个孩子希望满满的未来!

关于社区小读伴项目的Q&A:

菁kids:社区小读伴是否欢迎其他志愿者的加入、在不同地区开设分支活动点、复制小读伴的活动模型呢?

答:由于我们现在的项目开设点地方有限,而且为了保证质量,不再接受新的小学生和志愿者加入了。但目前有小橡树的校友家长对小读伴项目感兴趣,也在自己所在的社区筹划开展类似的项目。

菁kids:你们可以给分支机构提供什么样的支持呢?

答:小读伴项目运作一年来,我切实体会到这种形式确实能帮助到有需要的人,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小老师,都有收获。只要秉承的原则是:“能力所及、服务身边有需要的人”,那么其实在社区内,我们应该有很多好的公益活动可以开展。我最大的愿望是,社区小读伴这个公益项目可以给更多希望参与公益活动的人提供一个实践模版,提供一个思路,使更多想行动的人能更好地为社会尽一份责任。


采、文|阿褚   

阿褚,前500强企业的公关人,转型成为全职妈妈后又重回了职场。家有双娃,兴趣广泛、热爱写作,认为美好生活应该如切割细腻的钻石,愈多面愈闪烁生辉。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