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向往的夏令营

summer camp

 

文/马春蕾

“夏令营”对于儿时的我,仅存在于收音机里的少儿故事中。它是一个寄托我无限遐想和期待的词:篝火晚会、露营、游戏、普通话、合唱和独唱表演以及湛蓝深邃的星空。

70后的我生在豫南宛北一个小县城,当时幼儿园都没有,更别提夏令营了。

然而我童年的夏天却并未因为夏令营的缺失而有丝毫乏味之嫌,每年一放暑假我就被送回爸爸长大的小山村、当时爷爷奶奶依然健在的老家放养。

全村的人都姓马,从5岁到15岁的孩子20多个。这里面辈份儿最小的叫我姑奶奶,辈份最大的我喊叔爷爷。孩子的小社会里是有阶层的,决定等级的不是年龄辈份,硬标准是看你能否在诸多的关坎儿前一显身手:爬树、扎猛子、扒螃蟹、扒蜈蚣、去地里偷扒嫩花生、掰嫩玉米棒子、掳谷子穗儿……不幸的是,我这个丛城里来的小胖妮儿树爬不上去、猛子不会扎、怕蜈蚣怕蚰蜒,爬坡四脚并用,偷掰了苞谷棒子跑不快……我是那个山野孩子部落中垫底儿的looser。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5个人合力要帮7岁的我爬上一棵歪脖儿大梨树,最后变成两个人在树上拽,3个人推屁股抗腿往上送,但我实在记不清他们是否成功……

三、四个暑假后,我不再是那个“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城里小妮儿,我学会了扒螃蟹、捞小虾、分辨黄芩、丹参、车轱辘草和其他几种山上的草药。见了蜈蚣我依然怕,却不再魂飞魄散。那些年的山村暑假时光弥漫我记忆的每个角落,那是伴随我长大的最原始纯粹的“山村土制夏令营”。

第一次见到真正的美国夏令营营地,是在我和Mike 十年前的蜜月旅行中。我们驱车走遍美国东北的新英格兰地区,Mike决定带我认识他从小到大每个有意义的地标。“Camp Frank a Day”是他10岁和12岁两个夏天参加的寄宿夏令营,坐落在麻省西部Quacumquasit Pond边的森林里。车沿20号公路一路向西,岔入新波士顿路(New Boston Road) 后拐两个弯儿在一片林地前停下。走过一段大树掩映的小石子路,来到一个庞大的木屋前——营地中心(Camp Community Center)。当时是十月初,营地里空无一人,所有的门都开着,任人进出。走入大木屋,那是一个让我惊奇的世界,四周的墙面上,屋顶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刻满名字和项目的奖牌,多数是原木刻成,还有各种回收材料拼成的。Mike 拉着我仰着头一路往前,在大厅的中部停下,面对一排排从屋顶悬下的木牌,仔细分辨,他突然兴奋地指向其中一块儿要我看,上面刻着:“Mike Wester, Star Camper of the Year, 1979”。那一刻,我双眼潮湿,仿佛亲眼看到那个站在12岁夏天的他,从懵懂的小男孩儿,蜕变成洒脱而又稍嫌羞涩的少年:他成为游泳的冠军、小发明制作的高手、小小团队的领袖……

真正的寄宿营房是山谷平地森林中间的一大群小木屋,一水儿的漆成油绿色,Mike 毫不费力地带我走到那个多年后依然矗立在原地的木屋前——那是他10岁时第一次离开父母寄宿的木屋。里面只有四个行军式的上下床,没有空调电扇、没有厕所淋浴。入营时,大孩子们最喜欢讲的是营地鬼故事,10岁的男孩儿在宿营的首夜不敢穿越营地去公共洗手间,把尿洒在了门前的木阶上……

2013年夏天,我们送6岁的女儿去了位于麻省Wayland 的 Camp Chickami, 那是Mike 儿时的第一个野外日间夏令营(Day Camp)。我们渴望混血的女儿从小体验爸爸妈妈儿时最难忘的经历。

回忆了这么多,我想说:赶在春节前,为孩子半年后的夏天做个计划吧!我坚决反对走马观花随团出行的海外游学营,只要你在哈佛校园看到一队队疲惫不堪、跟在导游小旗后面的孩子们,就知道我在说什么。我也不推崇各式各样针对中国孩子而设的学术式夏令营。无论出国与否,真让孩子成长,就送他们去一个被自然包围的户外营地,那里有天然环境和各种运动的挑战,更能让孩子学会如何与人相处;这是课本中教室里永远无法传授的内容。

著名心理医生、教育专家Michael Thompson 博士曾撰文《我该送孩子去夏令营吗?》(”Should I Be Sending My Children to Camp?”),他在结尾写到:“……当我询问大学招生官如何看待夏令营员时,他们认为拥有夏令营经历的孩子在大学成功的几率更高,因为这些孩子拥有离家度日的成功经验,那些高中阶段在夏令营担任辅导员、照顾过低龄孩子的申请人尤其深得招生官的青睐。夏令营有助于树立自信、建立个性意识;并能同时培养领导力。”

这一期菁kids的封面故事邀请到多位老牌“夏令营人”讲述他们的故事以及原汁原味的美式夏令营传统。希望能带给您和孩子启发,并帮您发掘到有用的夏令营信息

 

本文原载于《菁kids》2014年1月刊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