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留学纪》 | 菁kids上海10月新刊导读

《菁kids上海》2018年10月刊内容精彩呈现:

| 编者按 |

选择与坚持,是身为家长的必修课? 

这几天送女儿上学,车程过半就会开始怀疑人生。作为一名新晋小学生,她正在经历“以玩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多少有些不适应。每每看到她拉着一张脸,我就会在心里犯嘀咕:是不是对她太nice了?实在没有力气去安抚她的情绪时,也会有另一个念头冒出来:要不干脆就放养得了?也不要规划什么教育路线了,她轻松我也轻松。

相信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样的左右摇摆,很多父母都曾有过。而本期杂志所涉及的两个话题——低龄留学和乐器学习,恐怕都不是“轻度纠结”所能解决的。

| 封面故事 | 

初中留美:两个家庭权衡与抉择的故事

近年来,低龄留学已然成为一个“现象”。家有小留学生的家长打招呼的方式不再是“吃过了吗”,而是“孩子在国外怎么样”。

早早让孩子出国读书,而不是等到大学本科——乍一看似乎是一种激进的选择。如果简单地把家长对于留学的期待分为“名校”与“快乐”,本文涉及的两组家庭都可以归为后者,与此同时,家长的放手也为孩子的未来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关于低龄留学,学校老师怎么说?

Ms. C是上海万科双语学校C班的创始人。她年少时曾在瑞士的寄宿学校留学,如今作为老师又亲眼见证了不少她自己的学生中学阶段就去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士等地留学。对于低龄留学这一现象,她怎么看?开学前仍身在罗马的Ms. C接受了菁kids的远程视频采访。

英伦求学之路

见到Max时,这个头发微卷的杭州小男生刚补完课。从四年级决定去英国留学开始,他就每天坐高铁来回沪杭,上这样一对一的私教课了,有一次还不小心一路睡到了合肥。上海男孩George开学要读英国中学的第一年(相当于国内的八年级或初二)。他在国内时就读于公立名校,去年4月正式开始留学生活。

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像Max和George父母那样的家长,让孩子在羽翼尚未丰满时就去英国留学?与另一名小留学生乐乐和她妈妈的对谈,让我们对此多少有了些了解。

要不要低龄留学?

家长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近年来,低龄留学悄然兴起。与本硕阶段留学相比,低龄留学的孩子尚未成年,更多是家长在作决策。而这样的选择因为直接影响到一整个家庭的生活状态,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如何判断如何抉择?为此,菁kids专访了英国低龄留学专家、康联卓越联合创始人Katie Nie女士。

| 父母笔记 |

孩子安全的边界究竟在哪儿?

点击图片阅读

离开那个令人悲伤的孪生女溺水事件有点时间了,慢慢淡去的心如刀绞也促使我渐渐回归明晰的理性思考。当事件还喧嚣尘上的时候,我听见了很多声音在表达放手让孩子自由探索是不可取的,可是因为一个惨烈的事故就退回到被宅被圈养的状态,就是对孩子的保护吗?

| 话题 |

习乐之路,相携相伴便可风雨兼程

养育一个孩子,需要整个村庄的力量。而培养一个爱音乐的孩子,则需要整个社会的力量。在与上海国际青少年管弦乐团的孩子、老师和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就强烈感受到了这一点。国少乐团成立于2014年,由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先生和包玉刚实验学校创始人包文骏先生联合发起成立。这是一个可以让喜爱乐器的孩子持续学习、定期演出、与国际顶尖音乐家面对面交流的平台。

学艺实苦。但如果有父母、老师、兄弟姐妹、乐团伙伴、国内外大师从各个方面提供强大助力,弱化学习过程中的不愉快,孩子们就能尽快度过痛苦的挣扎期,真正感受音乐带来的美好。

| 父子说 |

你玩乐器吗?

关于乐器学习,父亲俞恺采访了老中青三代音乐教育践行者,三位音乐教育人分别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他们不约而同都以钢琴为乐器主角,在采访中,也不约而同地流露出对所学专业的深厚感情。“给我一直弹到成年以后再说!”

面对家长对乐器学习的坚定态度,儿子俞皓蓝通过自述以及采访,展现了他和两位同学对学习三种乐器的想法,这些问题可能是润滑其他宝宝思考齿轮的重要因素。

| 在读 | 

关于亲密关系的科学

亲密关系是个很特殊的领域。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过,也总有些自己的见解。然而多数人在步入亲密关系之前并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过。不同个体跌跌撞撞地试错,有人趟出一条路子来,也有人头破血流。如果亲密关系很重要,那应该值得我们花更多心思了解和研究它。

| 父母社区 |

低龄留学, 对很多孩子都是过早的选择题

文 | 李梓新

当我和自己的孩子讨论他是否想留洋的时候,考虑到的是整个社会文化氛围可能对他带来的影响。一个从小比较适应国外文化的孩子,可能会如鱼得水。但同时,因为中国父母在国外的资源解决力不如在国内,也可能会面临孩子课外独特教育资源更少的局面。一个在国内学校习惯独领风骚的孩子,也可能要面临到国外泯然众人的落差。父母要和孩子开诚布公地商量,听听他们的想法。

低龄留学,一个小马过河式的故事

文 | 吴慧雯

在我做教育媒体的这些年中,印象最深的一次约稿就是关于低龄留学的。

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真实的独立留学,可以低龄到小学毕业;也是第一次真切感觉到,孩子的意愿,而非很多大众媒体所勾勒的“盲目的攀比的家长”,才是低龄留学的主要推动力。尽管很多媒体在提到低龄留学时,仍乐于搜罗那些“出问题”的故事,但从我直接打交道的学生与家庭来看,低龄留学作为一种教育路径的选择,越来越理性,也越来越下沉到普通中产阶层之中。

什么年龄最适合留学?

文 | 竞波

如果孩子已经高中毕业,那只要孩子想去,就立即着手准备。即使孩子已经30岁了,也不用多想,能去就去。出去学习和生活几年,既开阔眼界,又解放思维,锻炼生存能力,发现新目标和新理念。这样的人生经验,有机会就不要错过。

如果孩子小学还没毕业,甚至在幼儿园阶段,那也简单。这么小的孩子,应该跟在父母身边。父母搬去哪儿,孩子就在哪儿上学。所以低龄留学的话题,多集中在初、高中阶段。到了小学6年级,家长们就开始琢磨了。

家庭公路旅行:敢问路在何方

文 | 芮娅

从我们第一次拖家带口旅行开始,公路自驾 (Family Road Trip)就成了不二之选,无论何时何地。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也没有探究过,家庭公路旅行源自何处,来自何方。在我看来,路在脚下,说走就走。直到最近读了一本介绍家庭旅行起源和历史的书,我才想起了鲁迅的话:原来世上本没有路。作者Richard Ratay通过他的大量历史研究,将战争、经济、政治、工业对家庭公路旅行的推动和影响在书中娓娓道来。

| 看世界 |

从上海到暹粒,探寻废墟之美

从上海起飞,4个小时抵达柬埔寨小城暹粒,我们此行要探访的是一千年前真腊王国的都城遗址——吴哥。久居魔都,人容易在日复一日的舒适和便利中变得麻木。旅行能让人换一个角度换一副心肠,来重新定位一切的习以为常。

我不确定10岁的儿子能不能理解这些,只是希望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不要简单地以为所谓的文明,所谓的发达,就是不断地推倒了旧房子造新房子,就是层出不穷的销品茂(shopping mall)、游乐场和写字楼。如果人的内心里没有爱与慈悲的星火,这样的繁华也不过是另一种废墟而已。 

| 超·爱美食 |

一道菜搞定孩子一餐饭

我开始寻觅一些“盖浇饭”的做法,既节约时间,又能保持相对营养健康。在一些比较忙碌的特殊日子里,偶尔只做一个菜,但有荤有素又可口下饭,孩子们吃得开心,妈妈轻松省事,岂不是双赢?

台式卤肉饭是我儿子最喜欢的,香酥的肉,浓香的鸡蛋,拌着饭吃,油花花的一碗,难怪是肉食爱好者的心头好。日式咖喱饭是我女儿最喜欢的,简单好吃,每次都要添饭呢。葱油拌面最得我心,闲暇时熬好了葱油放冰箱备着,忙碌时分下一把细面就能拌出美味,忙碌的早晨拿来当早餐也是好主意。

| 校园之星 |

来自上海惠灵顿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

校园之星

| 未来艺术家 |

来自上海德威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浦东)的

学生艺术作品

本期封面模特Cory Chen是个活泼开朗、爱说爱笑、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姑娘。她精力充沛,兴趣爱好广泛,乐于做各种尝试,喜欢去过的每一个地方,也爱好用画笔与别人分享自己眼中和心中的世界。特此致谢!

摄影:BarryPan家庭纪实摄影师

点击阅读原文或扫下图二维码

即可购买本期《菁kids上海10月刊》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